APP下载

城区学校小学生情境性厌学的原因研究

2020-09-10戚伯芳

中华儿女·海外版 2020年6期
关键词:自发性兴趣情境

戚伯芳

摘要:我校地處城区,大部分孩子求学态度积极向上,据老师们反应,每个班级中也有厌学学生。通过调查发现,这些孩子出现的均是情境性厌学现象。有的孩子因为父母生了二宝,感觉自己被忽视;有的因为父母离异,导致学习心不在焉;有的孩子成了留守儿童,情感缺失导致对学习没兴趣;还有的孩子因为性格内向,早期开发教育缺乏,导致不能很好地和同伴一起学习,他们表现为上课注意力不集中,思想走神,心烦意乱,坐不住,无耐心,尤其是对书写、计算有厌烦心理,作业拖拉,难以按时完成,字迹潦草,经常出错。虽经教育难以改变,严重时出现说谎、逃学、出走。这些学生如不及时矫治,厌学情绪就会越来越强烈,甚至有可能影响他们一生的学习。

关键词:自发性;兴趣;情境

针对上述情况,作为心理健康教育老师,要刻不容缓地对孩子中出现的厌学情绪及时的分析与研究,找出问题的根源,寻求有效的解决途径,在学生最需要帮助的时候伸出援助之手,给他们一片蔚蓝的天空,我们意图通过案例研究,对他们的厌学原因进行分析,及早干预,并找到矫正的路子,重新点燃他们学习兴趣的火花,帮助这些学生走出困境,树立学习的信心,使他们愿意学习,乐于学习,为他们将来的学习和深造铺上坚实的奠基石。

一.厌学与兴趣的关系

众所周知,兴趣是学习的最大的动力,兴趣这一心理过程中,其包含有选择性的。从外界各种的刺激对象中有选择地指向和集中于某一事物,这一心理作用,正是兴趣的动态侧面,从现实的心理过程看,伴随着选择这一行为而诱发并强化兴趣,可以说司空见惯。而如今学校里之所以有许多学生厌学,就是因为他们自发性选择机会太少了的缘故。现行的课程和教学制度,过分强调划一化,规定的班级,固定的老师,学习规定的内容,大一统的教学内容和目标要求也使老师无暇顾及学生,学生毫无选择的余地,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兴趣和动机的产生。

二.厌学与教学方法的关系

教学的有效发生必须依赖于一定的情境,凭借一定的情境。情境构成教学的背景,也是教学本体的一部分,教学的情境性告诉我们,情境对教学具有一定的制约性,教学对情境具有一定的依附性。我们知道,探险精神是学习动机的原型。一个在课堂上厌学的学生一旦让他参加诸如校外机构组织的“探险活动”游戏,他便生龙活虎,原因就在于“探险游戏”的非确凿性的魅力,一方面感到危险,一方面全身心地投入活动,这种能动的活动是引发兴趣的一个重要因素。课堂教学中,如果学生带着“是什么”、“怎么样”等疑问,有强烈的好奇心,他们就一定能展开能动的学习活动。新奇的刺激带来的迷惑和惊讶是最容易激发强烈的兴趣。因此,如果教师的教训方式变成适于他们特点的,也许不至于“厌学”,这种教学就是能使学生展开活动的教学。这样,学生主体得到认可,受到尊重。学生的思维将会冒出闪电式的火花,从而使教师也受到启发,沟通也会在更深的层次上进行,也不断形成和发展出了新的关系。

三.厌学与自我评价的关系

由于升学压力、评比结果等与奖金、职称挂钩,教师想多出高分数的学生,因此在课堂教学中静止性、被动性的学习占很大比例,而学生听教师讲课,简单地回答,既无确认自己回答结果的必要,也无充裕的时间,而且回答的结果是在教师的引导和启发下获取的,这样便不能保持长久,因此不能唤起持续的兴趣的。心理学研究表明,学生的学习是一种反省认知,也是一种信息处理过程,因此学生是否具有对学习课题(或内容)抱有强烈的自我参与意识以及不确认自己的学习过程和结果决不罢休的心态是决定学生是否有学习兴趣的关键。而现实的教学中,言听计从的学生容易博得教师的欢心,按教师的“脸色”指示展开学习,其结果只能助长厌学情绪,这应该引起人们的注意,教师更应该反思。再者,我国至今沿用的传统的评价尺度是单维性的评价尺度,即着眼于极其狭窄的一部分学力――知识和理解,从而导致“分数主义”。这种单维性评价机制造成了种种矛盾,也派生了所谓“差生”的悲剧。他们往往从起初的强烈的自卑感发展为焦虑不安,最终陷入适应障碍而厌学、逃学。

四.厌学与情绪的关系

心理学研究表明,厌学的学生几乎都处于消沉情绪氛围中。而我国由于有高考这一指挥棒,因此,造就了唯分数至上的层层选拔,学生从小学至大学要经历无数次的考试。接连的失败经验易导致消沉情绪,但教师和家长多对此并不介意,即便注意了也懒于考虑对策,更无良策。教师要正确认识和努力引导学生的成败归因。把成败归因于努力与否的学生比起归因于能力有无的学生,陷入消沉情绪的倾向要小,归因于努力不够的学生,希望下次经过努力获得成功,归因于能力不足的学生,他们是不会有这样意念的。教师要做的首要工作便是培养他们的坚强信念和忍耐力,授以合理的解决办法,也既指明应在那些方面努力及怎样去努力。目前我国正处于入学高峰时期,教育收费负担又重,优秀教育资源有限,高考分数、人数、高中入学人数等已固化在学校老师和家长心中,甚至如数家珍一般,学生们也在班主任和课任教师以及家长的多次“分析”中了解了自己在班级、学校、全区、全市所处的“位置”,强化了“如果不努力,不然没希望”等观念。动机理论中有一种叫习得性无助既认为自己无论怎样做,都是注定要失败的。另一方面,情绪的泛化。也就是说学生不仅对学习的内容失去兴趣,而且对布置这些学习内容的老师也产生了厌恶情绪,进一步发展到对所有教师和整个学校抱有厌恶情绪,从厌学发展到逃学,以至发生反抗性行为。

因此,作为教师在日常的教育教学活动中,针对部分有厌学倾向学生时,要提出明确而有适度的期望和要求,给予清楚而又及时的反馈,再者注意评估、反馈和奖励的频率,适时了解学生对奖励的估价,最重要是教师应把奖励的重点放在学生的努力上,而不是放在学的能力上,要使所有的学生都得到奖励的可能性,同时做学生的朋友和知心人。

参考文献[1]郭志芳, 张德乾. 小学生厌学的主要原因:学习负担过重[J]. 基础教育研究, 2012(18):3-5.[2]郭志芳,范安平. 城区小学生厌学现状调查研究[J]. 上饶师范学院学报, 2011(4):92-95.[3]徐晓辉. 关于小学生厌学心理的疏导性研究[J]. 学周刊, No.374(26):41-42.

猜你喜欢

自发性兴趣情境
胸腔镜下肺大泡切除缝扎术治疗自发性气胸的临床效果
情境—建构—深化—反思
学理审思:真实情境写作之中考命题
画好运动情境图——解决追击与相遇问题
新形势下民族院校自发性学生组织管理创新研究
自发性结肠穿孔20例分析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低年级识字教学中游戏的设计与研究
巧用多媒体技术, 让语文课堂更精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