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儿童诗嫁接课堂
2020-09-10柳晓静
摘要:诗歌是孩子不可或缺的精神食粮,儿童接触最早的语言便是歌谣。而第一学段的学生正处于“诗的年龄”,丰富的想象,探索的欲望,跳跃的思维。天马行空的语言,童言无忌的话语,都是他们不经意间创作出的浪漫诗句。让儿童诗进入课堂,让儿童热爱国语,感受语言的魅力,探寻语言的美感,从读诗与作诗开始。在对第一学段学生进行儿童诗教学时,采用先阅读,再欣赏,后模仿的教学方法,是十分有效的。
关键词:儿童诗;教学尝试
儿童诗具有诗歌与儿童文学的性质,从儿童的视角出发,采用儿童化的表达方式,以诗歌艺术形式,将儿童内心的想法与情感传递出来,使诗性成为儿童诗突出的特点。特级教师王菘舟指出:儿童便是诗,诗便是儿童。在儿童的创作中,我们仿佛能看到如诗一般幸福的生活,如诗一般梦幻的童年。著名作家金波指出:诗是文学的灵魂。那些著名的戏剧与小说,都有一个相同的特点,即它们皆达到了诗意的境界。一个人若自小就拥有了诗歌欣赏的能力,那么他就能够轻松地理解其他类型的文学作品,甚至是艺术作品。所以,引导学生多朗诵诗歌、欣赏诗歌、创作诗歌,激发他们学习诗歌的热情与积极性,唤醒他们内心深处的诗性,是当代小学语文教学必须完成的一项重要而又艰巨的 “任务”。下面结合教学实践,谈谈自己教学中的一些尝试。
一、叩开诗歌的大门——发现诗中美
儿童天真烂漫,充满丰富的想象力,他们是天生的诗人。但让儿童创作诗歌并非易事,因为诗歌并不是简单地将句子叠加,而是要通过“诗”这种形式来呈现诗韵。怎样让儿童感受、理解诗韵是教学的重点与难点。笔者认为,大量阅读诗歌不失为一个良策。诗句“操千曲而后晓声,观千剑而后识器”也正说明了这一点。
(一)找准诵读时机。第一学段儿童记忆强,是诵读诗歌最佳时机。出于儿童心理特点的考虑,最终决定进行“课中课”教学,即每次语文课前利用5分钟时间来进行诗歌朗诵与品鉴活动,以期能够使孩子们走进诗歌并爱上诗歌。通过反复实践,学生对课前诵读非常喜爱。
(二)挑择生活诗歌。在课堂教学中,选择贴近学生生活实际,易于打动学生,引发学生联想的诗歌,使学生在阅读过程中体味韵律和节奏,在内心深处产生一种朦胧的美感。比如一首《摇篮》,让我们的孩子深深地感受到了诗歌的美丽,“蓝天是摇篮,摇着星宝宝,白云轻轻飘,星宝宝睡着了……”在优美的音乐声中,在老师的启发下,小朋友一边读着,一边回忆儿时的生活,脑海中妈妈的形象逐渐高大清晰,诗歌所描述的意境和学生的生活经历糅合在一起。
(三)畅谈读后感受。仅仅诵读,学生容易蜻蜓点水、一读而过。因此,感受诗的特点,说说喜欢的原因,能加深对诗歌的印象。如儿童诗《小小的船》,问学生:读诗后你的眼前是否出现了小船、月儿、星星呢?你觉得这首诗最吸引你的是什么?通过朗诵、遐想等各种不同的学习策略,使他们体会到儿童诗中所蕴含的浓厚的生活气息、广阔的遐想空间、轻快的语言节奏。
二、体会诗歌的意韵,捕捉诗中情
诗歌蕴藏着丰富的意韵,在反复诵读过程中可以体会诗歌的味道,但还是不够深入,所以我们在诗歌学习过程中通过欣赏具体的意象,感受绝佳的意境,品味纯粹的情感 才能捕捉诗情。
(一)欣赏具体的意象。儿童的思维是通过具体的事物与形象来学习知识,感知对象的。因此,在儿童聆听、朗诵诗歌的时候,是借助具体的物象去体会诗的含义。《听听,秋的声音》是三年级上册课本中的一首儿童诗,“秋”这个概念对三年级学生来说是十分抽象的,难以理解。此诗利用 “落叶”、“秋风”等十分常见且能够反应秋季特征的事物使“秋”变得具体化,完成了“无形”到“有形”的转变,寥寥几笔,一个萧瑟却又丰收的秋季便跃然纸上。通过这种表达方式,孩子们能够轻松地体会诗作所要表达的主题与内容。
(二)感受绝佳的意境。儿童擅长想象与联想,往往借助自身的遐想来认知身边的事物。在他们丰富而又广阔的遐想世界中,灵动的飞鸟会歌唱,美丽的鲜花会微笑,空中的云朵会流泪……所以,儿童诗与儿童的内心世界是十分契合的,因此,老师应当引导孩子们欣赏诗歌,教导他们学会利用具体事物去感知诗作的意境。如《山城的雾》,这首诗作通过多次比喻,带领读者走进了一个绚丽奇幻的世界,展现了儿童的生活乐趣。在教学这首诗作时,最重要的是让学生感受诗的意境,因此,需要引导他们走入诗中描绘的世界,想象诗中呈现的场景,感受自然的奇特。
(三)品味纯粹的情感。情感是诗歌的核心所在,诗歌非常重视情感的表达。在教学时,尽可能激发孩子们的感观,使他们学会感受诗作中蕴含的情感。二年级《雷锋叔叔,你在哪里》一诗,这首诗词汇十分朴素,但表现出孩子对雷锋叔叔的敬佩与爱戴之情。在孩子心中,雷锋叔叔是善良的化身,是学习的榜样。在学习中,孩子被淳朴而真挚的情感打动,儿童不自觉地沉浸在了爱的氛围中。有了情感加持的儿童诗便有了生命。
三、模仿创作诗歌,享受诗中趣
引导学生赏析儿童诗时,学生积累了一定的经验,让学生根据诗歌的内容与结构仿写,这便是最基础的仿写。当然,在仿写过程中不可操之過急,要注意训练的层次性,引导学生从学会写一句到写两句,从写一个片段到写若干个片段甚至一首诗。这样顺序渐进,让学生感觉写诗很容易,从而激发写诗的欲望。如《秋姑娘的信》,以小诗的形式描写了秋姑娘给好朋友们写信及信的内容。一封写给南去的大雁、一封写给要冬眠的青蛙、一封写给贪玩的松鼠,学生读后饶有兴趣。于是问:“秋姑娘的好朋友实在是太多,她还有很多信来要写,我们一起来帮她写好吗?”学生热情高涨,奋笔疾书:有的写信给小白兔,要它多采摘些蘑菇;有的写信给黑熊,要它快填饱肚子……
在愉快的仿写中,学生不仅对诗歌内涵有了更深入的理解,而且对诗歌的形式、语言特点等也逐渐熟悉,思维被有效激发。这种仿写方式提高了学生创作诗歌的积极性,同时,也满足了学生语言发展的需要,激发了学生的创造潜能。那些充满童趣的诗句向我们证明“孩子拥有与生俱来的写诗能力”。
参考文献:
[1]张军梅 孙茂祥.在童诗教学中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J].小学时代(教师)2010(3)
[2]周一贯.儿童作文教学论 [M].宁波出版社
[3]叶昂龙 郑志刚.童诗童话[M].宁波出版社
[4]邵巧治.像呼吸一样自然——儿童诗教学探索[J].语文教学通讯2010(3)
作者简介:柳晓静(1980年9月-),女,浙江省台州市临海人,任教于浙江省台州市临海哲商现代实验小学,本科,小学二级。研究方向:小学语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