观察学习理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2020-09-10陈华燕
摘要: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是以“观察学习”理论为核心建立起来的,特别强调通过观察模仿他人进行的学习,重视榜样的作用,具有极其重要的德育价值和教学实践意义。本文以高一必修一第五课第二框《新时代的劳动者》为例,结合观察学习中的注意、保持、动作再现、动机四个子过程来探讨其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的实际应用,以提高教学效果。
关键词:班杜拉观察学习;四个子过程;高中政治教学;实际应用
为深入贯彻落实习总书记在学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座谈会上的重要讲话精神,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培养学生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教师们需要更新教育教学观念。本文将探讨观察学习理论在教学过程中的实际应用,以提高高中思想政治课的教学实效。
一、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概述
班杜拉描述了观察学习的具体过程,认为人的行为,特别是人的复杂行为主要是后天习得的。行为的习得既受遗传因素和生理因素的制约,又受后天经验环境的影响。生理因素和后天经验的影响在决定行为上微妙地交织在一起,很难将两者分开[1]。
(一)观察学习的概念
班杜拉认为行为习得有两种不同的过程:一种是通过直接经验获得行为反应模式的过程,班杜拉把这种行为习得过程称为“通过反应的结果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直接经验的学习;另一种是通过观察示范者的行为而习得行为的过程,班杜拉将它称之为"通过示范所进行的学习",即我们所说的间接经验的学习。观察学习是一种间接学习的形式,通过观察并模仿他人而进行的学习。在观察学习的过程中,人们获得了示范活动的象征性表象,并引导适当的操作[2]。
(二)观察学习的四个子过程
观察学习是由四个阶段(或四个子过程)构成,包括注意、保持、動作再现和动机。
1.注意过程
注意过程是观察学习的起始环节,在注意过程中,观察者注意并知觉榜样情境的各个方面,榜样和观察者的几个特征决定了观察学习的程度:观察者比较容易观察那些与他们自身相似的或者被认为是优秀的、热门的和有力的榜样。影响注意过程的因素有榜样行为的特性、榜样的特征和观察者的特征[3]。
2.保持过程
保持过程使得学习者把瞬间的经验转变为符号概念,形成示范活动的内部表征。示范信息的保持主要依赖于两种符号系统:表象系统和语言系统在保持过程中,观察者记住了从榜样情境了解的行为,以表象和言语形式将它们在记忆中进行表征、编码以及存储[4]。
3.动作再现过程
在动作再现过程中,观察者将头脑中有关榜样情境的表象和符号概念转为外显的行为。观察者需要选择和组织榜样情境的反应要素,进行模仿和练习,并在信息反馈的基础上精炼自己的反应[5]。
4.动机过程
在动机过程中,观察者因表现所观察到的行为而受到激励。观察者的模仿动机存在三种来源:直接强化、替代强化、自我强化。第一,直接强化:在社会认知理论中,观察者对强化的期望影响了他注意榜样行为,激励他编码并记住可以模仿的、有价值的行为;第二,替代强化:指观察者因看到榜样受强化而受到的强化,替代强化往往能够唤起观察者的情绪反应;第三,自我强化:当个体行为表现符合甚至超过社会某一行为标准时,他就对自己的行为进行自我奖励,还能观察自己的行为,并根据自己的标准对行为作出判断,由此强化或者惩罚自己[6]。
二、当前高中政治教学中存在的现实问题
(一)部分课堂的实例远离学生生活
教学中的《新时代的劳动者》,部分教师选择的案例讨论对象或者榜样者,有时候会过于“高大上”,比如说会选择那些全国劳动模范、时代楷模等榜样,虽说这种劳动者可以起到“以小见大”的作用,把学生对新时代的劳动者的“认识起点”拔得很高,但是学生很多时候不了解这些劳动者背后的故事,远离学生的实际生活,难以引起学生的共鸣,进而无法起到很好的教育效果。
(二)过分强调知识性、理论性教育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的影响,部分地区高中政治的教学过分强调知识性教育,存在“满堂灌”的现象,教导学生如何理清知识点的思路,如何更高效率地背书、做题等。在教学中,教师有时候没有依据知情意行的教育过程来培养学生,过分强调理论知识的获得,忽视了学生情感、意志以及行为的培养,从而忽视了高中政治的德育价值,无法更好地培养学生的核心素养。
(三)学生自身的道德认知不足
从观察学习理论的角度出发看德育过程,首先就是对道德进行理性,全面的认知。对学生来说,这种认知绝大部分来自于学校教育,由专门的老师按照教学大纲的要求和目标,按照课本进行讲授。在《新时代的劳动者》中,学生不明白为什么要向全国劳动模范、时代楷模等榜样学习,这些榜样的“故事”似乎与学生隔得非常遥远,那么由这些榜样所引出的结论性道德知识,学生可能只能“埋头苦背”,而真正实践的却寥寥无几。
三、观察学习理论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实际应用
本文根据班杜拉观察学习的四个子过程:注意、保持、复制、动机过程来探讨其在高中政治教学中的实际应用。在《新时代的劳动者》这课中,教师应该充分利用和发挥榜样者的优点,并结合观察学习的四个子过程来促进学生对劳动者和就业的理解,进而更好地尊重各行各业的劳动者,学生更加努力积极学习,增强自己的能力,适应现代社会对人才的需要,树立正确的就业观,培养学生政治认同、法治意识、科学精神、公共参与的思想政治学科核心素养。
(一)善于引导学生注意榜样者的行为
观察学习的注意过程受到观察者的特征、观察对象的特征、观察者与观察对象的关系三方面因素的影响。榜样者的行为能否引起学生的注意,能否被学生认同、接受,这会影响榜样教育的效果。在教学过程中,首先必须遵循学生的思想和行为的发展规律,使榜样教育具有层次性,能够满足不同层次教育对象的需求。其次,树立的榜样要有显著的特征,能吸引人的注意,同时能贴近教育对象的生活实际,易于使教育对象同榜样产生互动,从而产生认同感和模仿心理与行为[7]。
在《新时代的劳动者》这课中,我们应当遵循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贴近学生生活,选择学生身边的劳动者作为榜样,如教师、警卫叔叔、饭堂啊姨等,在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行为示范、言语示范、抽象示范、参照示范等方式展示榜样者。教师可将要榜样者的内容做成PPT、短片、录音、文字材料等符号性媒介,或搜集相关的电影、电视、录像等电子媒介并加以剪辑,在需要时呈现给学生。符号性示范内容的选择和制作要符合高中生的认知特点,同时要对示范的关键行为特征进行突出展示[8]。通过各种方式展示榜样者的行为特征,使学生潜移默化地观察、模仿他们的行为,肯定和尊重各行业的劳动者,这样的榜样更有说服力,更加貼近学生的现实生活,因此更有可能被学生注意、学习。
(二)积极帮助学生保持榜样者的行为
学生注意到榜样者的行为后,需要将观察到的行为以符号的形式表象化才能形成记忆,为动作再现做准备。在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根据青少年教育的原则,将科学性与真实性相结合,适时、适度、适当的原则引导学生通过言语的形式将他们观察到的行为表达出来,以便他们能够更好地将这些行为进行表征、编码和存储。
教师要善于创设实际情景,在《新时代的劳动者》教学中,教师可以播放饭堂啊姨、教师等劳动者工作的视频,凸显榜样者的行为,深入挖掘这些劳动者在工作岗位上的精神内涵和道德品质,如辛勤劳动、认真负责,教师要积极帮助学生运用表象系统和语言系统去保持榜样者的行为,让学生切实感受到劳动的光荣,劳动者艰辛付出的意义,懂得就业是民生之本,也是学生创造幸福生活的条件之一,引导学生努力学习,增强能力,树立正确的就业观,认同国家政府对于积极就业的相关政策。
(三)促进学生模仿再现榜样者的行为
动作再现过程强调观察者对观察到的行为特征在实践中的运用,强调认知与行为相结合的知行统一的过程。由于青少年具有丰富而强烈的情感,而且他们的情感两极明显,摇摆易变等特点,所以教师在实际教学中,要透彻地分析青少年的心理情感特点,为学生提供实际锻炼的机会,才能更好地引导学生将观察到的行为,保持在头脑中的行为进行模仿练习,“复制”到自己的反应中,反复地将对榜样者的行为认识和理解践行到日常生活学习中,通过模仿练习转化成为自己的行为习惯。
在《新时代的劳动者》教学中,教师要循序渐进地、灵活地提出相关问题,让学生通过小组讨论、小组演练的方式,引导学生选择和组织榜样者的行为特征,如尽职尽责、坚守岗位等,促进学生在日常生活中慢慢地模仿和练习榜样者的行为,如学生在卫生值日、班集体活动中都可以再现榜样者的行为,落实到实践当中,养成新时代劳动者该有的行为[9]。
(四)增强学生模仿榜样者的动机力量
动机过程又称强化与自我调节过程,如果对一个榜样者的模仿受到别人的鼓励和赞扬,就起到积极的动机强化作用,反之,就会放弃模仿[10]。出于动机力量的稳定性的考虑,在《新时代的劳动者》的教学中,本文主要使用自我强化的方式进行教学。
高中学生逐步形成完整的抽象逻辑思维能力,生活的社会范围越来越广阔,接触到很多社会规范规则,这些外在的行为标准深刻地影响着学生自己内在的的道德行为标准。在《新时代的劳动者》教学中,教师要激发学生的兴趣和动机,指出在劳动中的乐趣、人生价值的实现等,使学生能够设定自己的行为标准,以此来强化和维持自己的行为,为将来的就业打下基础。
四、结语
在高中思想政治教学中,班杜拉观察学习理论还没有得到充分的运用,知识性的教学占了很大的比重,德育没有得到很好效果。但由于高中生具有基本成熟的注意力和高度发展概括化的观察力等认知特点,我们教师可以通过将观察学习理论和知识性教育相结合,更好地促进学生知情意行的发展。本文通过以《新时代的劳动者》为例,来说明观察学习理论的实际运用,包括教学设计、操作过程等方面,在榜样者的选择上要注重贴近学生生活,分析学生的道德发展水平,使学生在掌握关于劳动者以及就业理论知识的基础上,引导学生尊重劳动者,树立正确的就业观,积极适应社会对人才的需要。
参考文献:
[1]张大均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15.7
[2]陈琦,刘儒德主编:《教育心理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11.6
[3]张馨之.班杜拉社会学习理论在青少年德育中的应用[D].鲁东大学,2015.
[4]黄吴静,韩峰.班杜拉观察学习的过程理论及其在榜样教育中的应用[J].高等函授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8(11):51-52+78.
[5]王晓萍.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班杜拉的社会学习理论[J].江苏教育,2018(40):38-41.
[6]冯文全,徐东.论班杜拉社会学习道德教育思想[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2006(05):126-129.
作者简介:陈华燕(1994.12-),女,籍贯:广东省茂名市,学历:硕士,研究方向:思想政治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