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础教育的“双线混融”性变革

2020-09-10刘闰双

新教育论坛 2020年15期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

刘闰双

摘要:重大疫情给教育教学造成了巨大的挑战和问题,同时也给基础教育改革带来了新机遇。后疫情时代,“互联网+”背景下,未来基础教育将会继续采用网课期间形成的经验,将其运用到教学工作之中,在教学内容、教学方式、评价形式等各个方面自我突围,形成一种“双线混融”的崭新样态。

关键词:后疫情时代;基础教育改革;“双线混融”

伴随疫情逐渐得以控制,学生也告别网课,迎来了学校复学,实现了从线下到线上教学的过渡和转化。总结线上教学时的经验,会发现诸多方面仍有可以继续沿用的价值;展望课堂教学的未来,一种“双线混融教学”的基础教育新样态正在形成。“双线混融教学”最早由华东师范大学基础教育改革与发展研究所所长李政涛提出。他认为基础教育的后疫情时代,是“双线混融教学”的新时代。线上线下将持续的共时、共存和共融。而课程内容、教学方案、教师素养、师生关系等,也会随之发生相应的新变化。

1.教学内容的改变——生活线和知识线融汇相生

网课期间,学生从学校“小课堂”,走進了“家校共育”的中课堂和“家-校-社会”联动的大课堂。“中课堂”和“大课堂”中的生动生活素材,为广大教师提供了肥沃的教学和德育土壤,也为未来教学活动的开展,提供了更为宽泛广阔的空间。

一方面,疫情为教育提供了许多现成的、生动的素材。如一些新闻、时事、社会动态、政策等具有鲜明时代特色的内容,都可以被教师直接化用到教育教学中去,引导学生在学习中联系生活情境,以此更好的理解知识和概念,实现学习向纵深度漫溯。另一方面,生活将成为未来学生课堂学习之外的第二阵地。在过去的教育教学工作中,都是局限在学校的“小课堂”中。而疫情期间,许多学校则借助家庭活动,如“三菜一汤大比拼”“阳台开心农场”“布置我们的家”等,还有一些社会活动,如“走进社区值一天岗”“垃圾分类”等,来引导学生在“在劳力中劳心”,在综合实践项目中增进学习兴趣,积淀和运用知识解决问题,拓展思维,提升能力,这其实是与陶行知先生的生活教育理念“生活即教育”“教学做合一”是相契合的,所带来的教学效果,并不比“小课堂”中差,甚至有意外之喜。由此,“中课堂”和“大课堂”的功能也就得以更大限度的得以展现了出来。

因此,后疫情时代,当教师在尝到了生活情境化的教育方式的“甜头”之后,也要在日后的学校教育中,为学科知识融入进更多生活的内容,坚持继续充分发挥课堂教学主渠道作用的同时,把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抗疫精神、优秀传统文化、生活技能等教育内容渗透到各学科教学中,以此形成一种生活线和知识线融汇共生的新模式,推动基础教育教学内容上的变革。

2.教学方式的改变——网络线和课堂线双线并进

网课期间所形成的线上教学经验,依然可以应用到线下教学之中,而未来,基础教育也会向网络线和课堂线双线并进的方式过渡。“互联网+”思想将深入到教学活动的方方面面。逐步聚焦核心素养,以能力为指向,打破学科边界,从目标设置、导学设计、教学流程、环境优化、教学效果等方面入手,落实核心素养要求。

如预习阶段,教师可以通过微课、课件、H5的推送,引领学生先对学习内容进行自主预习,学生一边自学,一边批注,对不明确的知识点做标记,并利用教师下发的在线预习反馈问卷进行反馈,教师就可以在分析完数据后,上课直接点拨那些难点重点疑点,节省很多时间。一些科学、化学、物理、生物学科的实验课程,甚至还能通过线上模拟情境练习的方式,先提前熟练操作步骤,学生进教室上课也不再只是“一张白纸”,以此实现知识的自主探索和构建,提高预习效率。

在上课环节,教学范式也会逐渐改变。举个例子,如语文学科在教学时,一些诗歌的朗读教学,完全可以交付给线上平台,如常见的“配音秀”“为你读诗”“喜马拉雅”等。英语学科则可以依托“翼课网”等线上APP,先引导学生通过APP读课文、词汇,将作品上传,一方面系统可以智能分析学生朗读结果,自动给出指导,一方面教师也可以利用零散时间上线辅导,而在学校,教师则可以直接引领学生对文本进行更深度的探究活动,以此压缩了课时,却延展了能力。

由此,也就实现了未来学习方式的本质转变,以贯彻“以生为本、以学定教”的理念,使“自主、合作、探究”等课改理念落地生根,积极营造以“主动性、生成性、生动性”为主要特征的新型课堂。课堂教学与在线教育的这种融合状态,绝不是简单地将线下课堂教学搬到线上,不是简单的“人灌+机灌”模式,而是将二者有机地融为一体,形成一种面向每个人、适合每个人的未来教育形态。

3.评价方式的转变——智能线与人工线共同存在

网课期间,教师们已经开辟出了一条崭新的学生评价道路,即立足线上教学模式,结合人工智能和教师共同作业的形式,同步评价学生作业和学习效果。还是以烟台市为例,“C30智能作业”就是较好的人工智能评价平台。学生做完练习之后,平台可以直接给出答案和解析,并用大数据分析出学生纵向和横向的学习效果浮动分析图,一目了然。教师省时省力,学生也不需要延时等待,反馈及时。而对于主观性比较强的学科,如人文和艺术学科,教师的参与是必不可少的,未来这一趋势依然不会有太大改变。因此,智能评价和教师人工评价共同存在的评价方式,将会持续较长时间。

综上,后疫情时代,基础教育的“双线混融”性变革正在进行,这预示和蕴含着对一种未来教学新境界的追寻:学校的物理围墙将被打破,学习环境将从封闭走向开放,课堂的边界和课堂的时空均会被极大地拓展,并实现线上教学与线下教学的融通整合。因此,未来,学校应进一步促进智慧校园建设的进一步规范和优化,综合提高自身信息化建设水平,完善学校顶层设计,丰富学校课程设计,全方位提升师生信息化素养和应用水平,重构信息化环境下学校教育生态,才能不断突围教育边界,推动基础教育改革纵深度发展。

参考文献:

[1]谭维智.在“后疫情时代”如何进行知识教学变革?[J].现代教育技术,2020,30(05):5-10.

[2]任玉萍,贠志峰,孟延豹.后疫情时代,智慧校园建设的挑战和契机[J].中国信息技术教育,2020(09):61-62.

[3]后疫情时代的学习突围[N].中国教师报,2020-04-29(006).

[4]朱筠.新技术如何赋能智慧教育好未来[N].人民邮电,2020-05-29(006).

猜你喜欢

后疫情时代
论后疫情时代电视剧的创作生产
文艺界委员建言“后疫情时代”创作(关注两会)
下好“后疫情时代”的“先手棋”(观察家)
“后疫情时代”湖南乡村旅游发展创新及金融支持
后疫情时代高职学子服务于精准扶贫的方式研究
“后疫情时代”会计教学模式及教学平台融合研究
“后疫情时代”的管理新焦点:办公环境
掌控“后疫情时代”的五大商业趋势
进击“后疫情时代”
后疫情时代,教育应如何转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