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策略研究

2020-09-10陈秋红

新教育论坛 2020年8期
关键词: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振兴

陈秋红

摘要: 实行乡村振兴战略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对“三农”问题的重大决策布署。如何落实乡村振兴战略是研究地方经济与社会发展进程中急需解决的熱点难点问题。当前,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的发展是推行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举措和主要途径,其发展可有效加速农业供给侧改革,带动农民就业增收,推动农业提质增效,充分发挥乡村各类资源优势。本文通过国内外典型成功案例为研究领域,深入剖析我国乡村发展现存问题,反思现有规划建设经验,对症下药,提出与地方特色相适宜的规划路径,以此促进乡村可持续发展,为乡村振兴提供更有力保障。

关键词:乡村振兴;休闲农业;乡村旅游

农业现代化是国家现代化不可或缺的部分,逐步实现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是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同时,农业农村的现代化发展水平对当前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成败和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发展的质量起到关键性的影响。休闲农业旅游是一种具有创新意义的旅游产业,实现各农业资源利益相关的经济主体参与的积极性,发挥创造性,以创意谋发展,可以很大程度上加速区域农业产业与旅游产业的资源整合,从而促进当地经济发展,实现乡村振兴战略。

一、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内涵

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是指依托农业生产、农村风貌、农民生活、农村自然环境和乡土文化等资源要素,提供休闲观光、农事体验、产品销售、科普教育、文化品位、休闲度假等服务业态而形成的休闲旅游行为。为了满足游客休闲的目的,利用农业条件和环境,采用服务的方式,把第三产业的旅游业和第一产业的农业结合起来共谋发展的现代化旅游新模式,也是具有生产、生活、生态“三生”一体功能。作为农村一二三产业发展的融合体,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深受广大市民喜爱,目前已成为一种促进农业转型、农民创收,扩大农村消费市场、丰富市民文化生活,推动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新型产业形态和消费业态。

第二部分,国内外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现状

近几年来,基于当地实际特色,国内外各地以农业产业发展为核心,探索建设了一大批具有休闲农业旅游发展模式的试点。这些基于各自特色而发展起来的区域试点,为乡村振兴打下了坚实的基础。但由于不同地域的发展环境不同,拥有不同的农业发展资源和文化习俗,因此,各个地区所形成的休闲旅游农业发展现状也不尽相同。

(一)韩国“周末农场”发展模式

韩国发展休闲农业的经典模式主要有两种,即“周末农场”和“观光农园”。韩国乡村地区的发展普遍通过整合各类资源,将乡村地区自然生态风光作为乡村农业发展的主题。在发展农业生产的基础上,注重对休闲农业的创意开发,深入发掘农村的历史文化和传统习俗等,并使其转化为特色化的生态农产品。

(二)日本创意农业发展模式

日本政府积极倡导和扶持绿色观光农业的发展,在相关政策和财政支持的背景下,制定以加工、休闲农业为主的多样化农业发展规划。重点强调以多品种农业生产为主,重视民间合作组织的作用,适当对其进行财政支持。日本的休闲农业发展是集绿色、生态、休闲为一体的农业开发模式,着重强调游客地体验感,以综合功能开发为主的创意农业。

(三)台湾休闲观光农业发展模式

台湾的休闲农业的发展以观光、休闲、体验为主,结合农村地区的自然景观特色,吸引游客到乡村观光旅游。通过对区域内生态环境、自然景观的改造,加强和完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为现代农业产业的发展打下基础。

第三部分,现阶段我国休闲农业旅游发展面临的困境

随着我国农业供给侧改革的推进,给乡村休闲农业旅游的发展带来了很多机遇。但是,休闲农业和乡村旅游作为一个农业农村发展新业态,目前还处于发展萌芽阶段,在其发展的内外部环境上仍然存在一系列亟须解决的问题。

(一)劳动力资源匮乏

城市的快速发展促使农村大量年轻劳动力转移到城市,致使农村大量劳动力减少,农村人口空心化现象严重。由于现存农村居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较低、人口老龄化问题越发突出,造成农村劳动力出现结构性短缺的现象。

(二)农业产业链整合不完善

农业生产经营还处于以家庭为单位的小生产模式中,多数较为落后的乡村地区仍然以传统农业为主,从业者大都为乡村地区的留守老人及妇女,组织化程度较低,很难形成规模化的产业发展。

(三)乡村建设缺乏文化特色

我国现阶段休闲旅游农业的发展模式较为单一,缺乏具有鲜明特色的深层次产业开发,乡村地区重复建设的现象普遍存在。在乡村建设的过程中,由于各个地区的发展模式大致相同,缺少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

(四)农村环境污染严重

自然生态环境是乡村休闲农业旅游发展的首要前提。近年来,由于大多数地区片面注重经济利益,对乡村生态环境治理缺乏正确的认识,对乡村地区进行过度开发,破坏了农村内部的发展环境,导致农村环境污染严重。

第四部分,乡村休闲农业旅游驱动乡村振兴的对策建议

在建设休闲农业旅游的过程中,要始终坚持以农民为主体,逐渐转变传统农业发展模式单一的局面,深入推进乡村产业融合发展。同时,提高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加强文化建设,开创乡村发展新面貌。

(一)以农民为主体,坚持姓农为农

休闲农业的发展应当将农民作为基础,保障农民广泛参与。坚持以农民合作社为主要载体和根本原则,拓展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将农民的生产生活同休闲农业的发展紧密联系起来,提升农民物质生活水平。

(二)坚持农业综合开发,推进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

在农业供给侧改革的背景下,需要不停的对农业产业结构进行更新优化,通过对农业的综合开发,促使农业生产模式逐渐由单一向多样性转变,促进一二三产业的深度融合。乡村休闲旅游作为促进农村产业融合的重要载体,其发展重在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激发农村内部的经济增长因素,结合农村发展的内外部因素,拓展二三产业的增收空间,从而保障农民持续稳定增收以及农村经济的繁荣。

(三)因地制宜,凸显文化特色

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应当注重因地制宜,凸显不同地域间的民俗及文化特色,避免重复建设,造成前村一面的现象。我国乡村地域辽阔,不同民族、不同地域之间的民俗文化各具特色。建设休闲农业旅游,应当根植于地方鲜明的文化特色,以乡村地区生产、生活中的传统习俗为基础,发展民俗体验园等文化旅游项目。

(四)加强生态保护力度,保障农业可持续发展

加强对农村地区生态环境的保护力度,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首要前提,也是保障农业农村发展,实现国民经济快速发展的基础。因此,科学规划并合理利用农业发展资源,保护农村生态环境是当前发展休闲农业旅游应当高度重视的一个现实问题。

结语

综上所述,在建设休闲农业旅游的过程中,有必要进一步形成和不断完善城乡一体化的体制机制和政策体系,创造出一种新型的双向流动模式,即城市和农村的相互融合。为了振兴乡村,我们需要激励农村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时,提高乡村生态环境保护措施和加强文化建设,构建乡村发展新面貌,更好地实现乡村地区全面振兴。

猜你喜欢

休闲农业乡村旅游乡村振兴
激发“乡村振兴”内生动力破题寻路
民建贵州省委携手中天金融集团推进“乡村振兴”贵州赫章县结构乡“扶志扶心扶智”项目开工
南雄市休闲农业与乡村旅游发展现状研究
浅析咸阳休闲农业存在的问题及发展对策
烟台地区休闲农业营销状况及对策
全域旅游背景下海南乡村旅游发展的新范式
乡村旅游供应链优化探析
乡村旅游环境中不同污染源以及保护措施分析
滦平县休闲农业的文脉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