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路径研究
2020-09-10钟幼茶
摘要:要培养高素质的职业技术应用型人才,必须具备高尚的职业道德和精湛的专业技能,达到“德才兼备”、“德艺双馨”的目标,从而整体提升技能型人才的素质。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职业教育,既是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和职责所在。
关键词:职业教育;传统文化;人文素养;对策
中国传统文化源远流长,博大精深,是中华民族的宝贵精神财富。传统文化以潜在的方式影响着职业教育,职业教育在传承文化教育中既要接受传统文化的精髓,又要实现自身职业教育的创新,这是新时代职业教育的新课题。职业院校应为国家培养民族优秀文化的传承者、现代化事业的建设者做出新贡献,为此,职业院校应当把优秀的传统文化和职业教育切实融合起来,让传统文化融入课堂教学、课外活动、校园景观等,使校园各个角落都渗透着中国传统文化气息,让传统文化从形式真正走入学生内心,化为学生的精神品格,切实提升人才培养质量。
一、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职业教育的重要性
中共中央办公厅、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指出,围绕立德树人根本任务,遵循学生认知规律和教育教学规律,按照一体化、分学段、有序推进的原则,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全方位融入思想道德教育、文化知识教育、艺术体育教育、社会实践教育各环节。将优秀传统文化融入现代职业教育,既是全面提升职业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人才的必然要求,也是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担当和职责所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
1、是提升技能型人才培养质量的必然要求
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技术技能人才层次、规格、知识、能力和素质的新要求,把提高人才培养质量作为发展现代职业教育的核心任务,将优秀传统文化根植于现代职业教育教学体系中,必将提升职业道德教育的内涵,使传统文化成为推动学生职业能力和职业素质发展的重要助力。职业素养应该成为职业院校学生文化素养教育的重要内容,优秀传统文化教育是培养学生职业素养的有力保障,学生的思想、道德体现在职场上就是职业素养,体现在生活中就是个人素质或者道德修养。传统文化教育,可以使学生了解中国历史、人文、艺术、哲学等方面的文化知识,全面提升学生的素质修养和人文素养。
2、是传承和弘扬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使命要求
中国传统文化作为中华民族的精神基因,历经千年传承,有着丰厚的內涵和精神,汇聚了中华民族的优秀思想,体现了我们民族的伟大品格。如今越来越多的人却忘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悠久历史和传承使命。弘扬民族优秀文化,每个中国人责无旁贷。将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促进青年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认知和情感认同,就是弥补多年来职业教育的文化短板,让学生对民族优秀传统文化由充分了解到由衷热爱,深度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民族文化传承担当尽责,为民族复兴贡献力量,只有这样才能够将个人梦想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有机结合。
二、当前职业院校传统文化教育的现状
近年来,我国职业教育快速发展,基本具备了大规模培养高素质劳动者和技术技能人才的能力,为经济社会持续健康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但同时由于受就业等大环境因素的影响,职业院校重视技能培养,轻素质的现象比较普遍,文化方面明显存在短板,学生文化基础薄弱,对传统文化的认知和理解较差,学生普遍安于现状、进取心不足、团队精神不强,创新意识不够,可持续发展能力不强,这些问题严重影响了学生的全面发展,也对他们日后的就业产生了不利影响,加强职业院校传统文化教育迫在眉睫。
1.就业导向导致学校忽视文化教育
在巨大的就业压力之下,技能培养、技能竞赛主导着很多职业院校的办学指导思想,大多数职业院校只注重就业率,将重心放在对学生专业技能的培养上,过分强调技能培养、技能竞赛,而对用优秀传统文化提升学生的文化修养则重视不够,很多学校并没有认识到传统文化的重要性,仅仅通过思想政治理论通识教育简单涉及传统文化,而巨大的就业压力,也使学生更注重技术学习而忽视人文素质提高,家长和老师也都希望他们能以一技之长立足社会,使得学生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认知越来越淡漠,导致学生综合素质和文化修养普遍较低。
2.忽视对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
在当今信息传播高度发达的时代,不同文化之间的对话与交流、冲突与融合日趋频繁,各种思想文化呈现出前所未有的相互交织、相互激荡之势。职业院校学生普遍文化基础薄弱、自我管理能力不强,思想上可塑性大,受各种网络文化和西方文化的影响,思维方式和价值观呈多元化趋势,对中华传统文化缺乏认同感与自豪感。不良的社会风气、消极现象容易侵蚀青年学生思想,随之而来的价值取向扭曲、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现象以及心理素质欠佳、信心不足、精神空虚等问题会相继出现。这些问题的出现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缺失有着极大的关系,这就需要职业院校教师在对学生进行思想政治教育的同时,还要努力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传授给学生,为学生塑造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提供文化的资源支撑,从中找到归属感,找到我们民族的根和魂,认同并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三、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路径
培养高素质人才,不光要求技能精湛,文化素养也应兼备。职业院校要秉持人文教育与技能培养协调发展的办学理念,全方位构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教育体系,注重优秀传统文化对学生的熏陶,要在潜移默化中引导青年学生吸收传统文化的精髓。
1、将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思政教育体系
传统文化博大精深,诗词歌赋、曲艺小品,体裁多样,浓情厚义,大多发乎至理,止于深情,具有强烈的感染力,将这些传统文化元素融入思政教育体系,在毛泽东思想、思想品德修养等德育课程中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可以解决当前思政教育内容枯燥、形式单调的困境,让思政教育更具文化底蕴,增强思政教育的吸引力和感染力。
2、创新教育教学体系
学校培养的人才,不单是技能要出类拔萃,在品格修养上,也应备受社会推崇。为此,职业院校应当更新教育理念,创新教学体系,将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职业院校应该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主导作用,开设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特色课程,将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课程和教材体系,在相关课程中增加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内容比重,在课堂教学中融入更多传统文化知识。在专业课当中同样可以融入传统文化教育,加强优秀传统文化教学内容与专业的联系。教师作为传授知识技能的主体,同样也可以是传统文化传播的主体,要加强面向全体教师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教育培训,形成学校师德文化建设的氛围,发挥教师为人典范作用,全面提升师资队伍水平,带动学生文化素质的提高。
3、营造具有传统文化氛围的校园环境
校园文化建设是学校德育工作的重点,能对学生起到润物细无声的教育作用。职业院校应根据自身的实际,加强特色文化校园建设,将传统文化与校园文化有机融合在一起。以学校的建筑、景观布局和道路等作为承载传统文化的物质载体,构建更多融入传统文化元素的校园景观,在教学楼和宿舍楼的走廊墙壁上设置名人名言、古代诗词展板等,让校园建筑风格、标语、雕塑、格言、书画等都成为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重要内容,形成人文艺术与自然景观的完美结合,传统文化与学校自身的文化底蕴相结合,使校园各个角落都充满浓郁的传统文化气息,让学生在潜移默化中受到传统文化的熏陶,努力给学生提供和营造学习传统文化的氛围,让校园成为学生们学习、交流和体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乐园。
4、开展形式多样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
学校应开展多种形式的传统文化教育活动,以此激发年轻人的学习兴趣,比如举办以中国传统文化為主题的讲座、诗词吟诵、传统戏曲、茶道、古典乐器、演讲或辩论赛等,展示中国传统文化的魅力,不仅可以陶冶情操,而且也能更好地宣扬传统文化,让学生在学和做的过程中慢慢地感受到传统文化的魅力,在营造传统文化学习氛围的同时,加强年轻人对华夏文明的认同感和自豪感。
5、成立蕴涵传统文化的学生社团
学生社团是学校拓展第二课堂的重要渠道。通过丰富多彩的社团活动,不仅丰富了学生的课余生活,使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得到了充分展示和发挥,也为学生打造了思想交流的平台。职业院校可以根据学生的爱好,成立蕴涵中国传统文化精华的各种学生社团组织,在专业教师的指导下,开展丰富多彩的文化社团活动,让学生从中探知中华民族文化的瑰宝,领悟中华传统文化的魅力,达到传承传统文化精华的目的。
6、搭建传统文化教育的新媒体网络平台
在互联网和新媒体迅猛发展背景下,微博、微信等诸多社交平台的出现,为受众提供了全新的信息传播环境和多样化的信息传播渠道。新媒体凭借自身的独特传播优势逐渐成为信息传播的主流渠道。大学生已经普遍通过电脑、手机随时随地便利获取各种信息。职业院校应该紧跟互联网技术、信息技术发展步伐,顺应学生兴趣,搭建微信公众号,开通官方微博平台,灵活利用新媒体,巧妙结合视频、声音等形式,使文化的传播手段变得更为多样化,利用新媒体带动传统文化传播方式的创新,将丰富的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新媒体中,使两者实现有效对接,使学生能够自主参与到传统文化的学习活动中,不断增强传统文化的传播效果。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并非一朝一夕就能成功。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与职业院校的教育教学实际、学生的学习生活实际相联系,充分认识优秀传统文化的价值和精髓,寻找并抓住职业教育的内在规律,结合新形势下的职业院校学生现状,才能真正找到一条适合职业院校优秀传统文化教育的道路。
参考文献:
[1]张倩.浅论中国传统文化教育与现代职业教育的融合[J].文化创新比较研究,2018(34)
[2]易铮,周啸.关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职业教育的思考.《现代职业教育》,2019(32)
[3]刘凤彪,王振鹏.立德树人视域下职业院校人文素养教育的研究与实践.《教育实践与研究》,2019(15)
作者简介:钟幼茶,女,1974年生,浙江经济职业技术学院,副教授,研究方向为职业技术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