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崔颢《黄鹤楼》的审美特色

2020-09-10张敏

新教育论坛 2020年13期
关键词:崔颢黄鹤楼

摘要:《黄鹤楼》是盛唐诗人崔颢的一首七言律诗,这首诗灵动洒脱,通过眼前之景抒发怀古、思乡之幽情,传达出对生命的思考和感悟,情景交融,意蕴悠远,被誉为唐人七言律诗第一,为后世所传诵。

关键词:崔颢;《黄鹤楼》;审美特色

崔颢(704—754),汴州(今河南开封市)人,原籍博陵安平,出身“博陵崔氏”,唐代诗人,著有《崔颢集》。《全唐诗》存有其诗四十二首。崔颢的《黄鹤楼》是一首吊古怀乡的七言律诗,共二十八个字,写了诗人登临黄鹤楼所见的美好景色,包含着诗人对生命意义的思考、对世事无常的感慨。这首诗问世之后,注家蜂起,赞语云集,历代文人无不为之倾折,千古读者莫不受其震荡。唐代诸多诗选,七律部分都以《黄鹤楼》开篇或压卷。千百年来,吟咏黄鹤楼的诗歌不胜枚举,唯有崔颢的《黄鹤楼》被誉为“意到笔到之作”,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认为:“唐人七言律诗,当以崔颢《黄鹤楼》为第一”,清人沈德潜亦高度赞扬该诗“擅千古之奇”,足见其震撼人心的艺术魅力。

首先是它意境的空旷寂寥。昔人早已乘鹤仙去,仅仅留下这么一座孤零零的黄鹤楼,它形只影单,矗立在武昌城外蛇山之首的黄鹄矶上,和茫茫楚地相依,与悠悠白云为伴,地阔天空,是何等的空空荡荡。而把这一诗人登楼所见的空空荡荡的情景放在千载的历史长河之中,置于万年空旷天宇之下,就更加渺茫,更加空寂,更加凄神寒骨,峭怆幽邃,简直近乎冷酷地把读者的心灵抛入空旷寂寥的宇宙洪荒之中,让读者去感受仙去楼空,江天寂寥的凄凉。在这样一个空旷寂寥的背景之下,尽管汉阳树木,历历在目;鹦鹉洲上,芳草萋萋也难给人秀美的享受。尽管春和景明,阳光和煦,白云悠悠,春日融融,也难以使人流连忘返。而当红日西坠,暮霭沉沉;长江汉水,烟波浩渺,刚才的一切又被无情地吞进无边渺茫之中。黄鹤何去,乡关何处?又更无情地把读者推进不可知的混沌之中。我们眼前出现的是更加浩茫的空旷,更加凄苦的寂寥。诗人近乎冷酷地把我们带进了一个空旷寂寥的茫茫世界,让我们的心灵受到强烈的震慑,使我们在近乎绝望的空旷寂寥中得到一种特殊的审美享受。

其次是它寓意的深沉。诗人崔颢,早年有才无德,诗歌风格流于浮艳,后从军边塞,戍守边疆,方知百姓疾苦。崔颢开元十三年登第进士,官至尚书司勋员外郎,卒于安史之乱前夕的天宝十三年。从诗人的官职(吏部下属四司之一的司勋司副职长官)和其生活年代可知,诗人对唐玄宗李隆基从励精图治向沉湎酒色的急转直下是应该了若指掌的。从诗人的“女弟新承宠,诸是近拜候”(《相逢行》)、“日晚朝回拥宾从,路旁拜揖何纷纷。莫言炙手手可热,须臾火尽灰亦灭”(《长安道》)等讽刺杨国忠、杨贵妃的铿锵诗句中便可听到诗人当时那颗忧国忧己之心的律动。再加上诗人政治上的不得意,先屈身副职,后又塞上从军。因此,我们可以说《黄鹤楼》是诗人忧国忧己,去意彷徨的思想的巧妙物化和语言载体。你看,仙去楼空,徒有黄鹤之空名而黄鹤之仙气早已随仙而逝,不就是当时唐王朝盛名在外和国气日衰的写照么?正因为当时国气日衰,世风日下,诗人才忧馋畏饥,去国怀乡,发出“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感伤。只不过诗人大义微言,不漏痕迹罢了。

再次就是诗歌审美的多元化。朱光潜教授在他的《悲剧心理学》中指出:“客体能成功而强烈地吸引我们的程度就会直接对应于客体与我们的智力特点和经验的个人特质完全一致的程度。它愈是诉诸我们内心深处的欲望和本能,愈是与我们过去的经验和谐一致,就愈能吸引我们的注意,有助于我们的理解,并引起我们的兴趣和同情。”《黄鹤楼》之所以能千古魅力不减,强烈地冲击亿万读者的心灵,这完全是它传达的信息内蕴与我们民族相当大一部分人的“智力特点和经验的个人特质完全一致”有关。我们这个民族,从宏观来说千百年来虽然多次改朝换代,然而无不是以封建王室为核心,周而复始地在王朝的兴起、发展、鼎盛、衰亡四段弧上轮回。而每当一个王朝从鼎盛走向衰亡之际,人们无不产生“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的感喟。从局部来说作为我们民族思想最活跃的知识分子阶层,他们无不少小立志,发愤攻读,以求立身成名,报效国家。他们有的进士及第,竭尽腾挪,然而往往出于正直,从得志的云端跌落尘间,有的几经波折,欲进无门,有的黄袍加身,蜕化变质,然一旦遭到正义的惩罚,又失魂落魄,彼时此刻,他們仙去楼空之感莫不立生,白云孤楼之情无不立发。而那些富商巨贾,一旦钱坛折本,红男绿女一旦情场失意,甚至凡夫小民年长色衰,居鳏守寡,丧子失去,遭灾被窃:他们无不产生空虚之情,茫然之意。此时此刻,崔颢是何处人氏生卒仕途怎样,对他们可以没有任何价值,然崔颢《黄鹤楼》所传达的空旷寂寥的意境和乡关何处,愁思茫茫的情绪却可以强烈地冲击和振荡他们,使他们在崔颢所创造的空旷寂寥的情境中去寻找到自己的精神复归,让他们的空虚痛苦的心灵得到一丝慰藉。而他们失衡的心灵天平在崔颢所创造的空旷寂寥的特定情景中却求得了一时的平衡。对生命价值的思考和追问,这就是《黄鹤楼》千年不衰的审美效应,无愧唐人七律第一的美誉。

参考文献:

[1]“唐人七言律诗第一”——崔颢《黄鹤楼》赏析[J].方超群.语文学刊.2011,(6).

[2]崔颢《黄鹤楼》诗解要诠[J].孙桂平.集美大学学报.2009,(2).

[3]评崔颢《黄鹤楼》和李白《凤凰台》[J].沙元伟.文学遗产.2001,(2).

[4]崔颢《黄鹤楼》和唐人七律[J].陈植锷.天津师范大学学报.1979,(2).

作者简介:张敏(1983.11—),女,汉族,四川泸州人,讲师,文学硕士,主要从事中国古代文学研究。

猜你喜欢

崔颢黄鹤楼
“黄鹤楼”安全教育更上一层楼
他让诗仙忘而却步,他的诗
难忘黄鹤楼
黄鹤楼找崔颢
黄鹤楼
从“隹”谈起
崔颢诗的艺术追求
1927年毛泽东登的是黄鹤楼吗
《黄鹤楼》成就诗坛崔颢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