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西民族风情歌曲融入高校声乐教学初探
2020-09-10翁鹤
摘要:少数民族风格声乐作品在我国高校声乐教育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和意义,是高校声乐教育中重要的组成部分。在高校声乐教育教学中加强对少数民族风格声乐作品的创新教学与改革探究不仅能够满足我国在新时期背景下文化的发展以及高校音乐人才培养的需求,同时对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也起着至关重要的推动作用。本文主要探究在如何将广西民族风情特色歌曲更好的融入广西高校声乐教学中的创新与改革策略,为少数民族声乐作品能够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及提高高校音乐人才培养提供帮助。
关键词:民族风情歌曲;声乐教学;改革策略
一、广西民族风情歌曲的特色
(一)广西民族风情歌曲具有很强的传唱性和普及性
广西是以壮族为主体的多民族自治区,有汉、壮、瑶、苗、侗、仫佬、仡佬、毛南、回、彝、京、水等十二个民族,具有非常浓郁的民族特色,多彩的民俗风土人情,他们善于用歌唱的方式来表达对生活的追求。几百年来,这个多民族相互融合的地区流传着不计其数的优秀音乐作品,深得人民的喜爱,因此广西素有歌海之称。广西民族风情歌曲具有传唱性强,题材丰富,旋律优美等特点。很有独特的人文氛围以及浓郁的乡土情结。广西原创民族风情特色歌曲在各个时期都涌现出精品和亮点。早在上世纪中期,一曲《红水河有三十三道湾》成为广西原创民族风情特色歌曲的发端,此歌曲在上世纪60年代初由壮族男低音歌唱家李志暑先生演唱灌制成唱片,广泛流传国内外。上世纪60年代初期随着电影《刘三姐》的“出炉”,《刘三姐》的歌曲家喻户晓,享誉国内外,使广西的民族风情特色原创歌曲形成了一个高潮。富有广西壮民族文化元素的《刘三姐》歌曲至今久唱不衰,当人们一听到刘三姐的歌曲就如同走进了广西的美丽山水其仙境,给人们了解懂得了广西的民族风情,刘三姐的歌曲就是广西的名片,更重要的是刘三姐的歌曲给广西的旅游经济开发带来了极大的商机。广西民族风情歌曲在长期流传和发展过程中,逐渐形成了具有独特韵味和高度传唱性的文化标志,已经成为外界认识广西,感受广西的重要途径之一。
具有传唱性和普及性歌曲,如专门为1991年在广西南宁举办的第四届中国少数民族运动会创作的会歌《爱我中华》,著名作家乔羽作词、音乐家徐沛东作曲。作曲家考虑到本届民族运动会的举办地为广西,歌曲的旋律音调融入了广西壮瑶苗的民歌元素,具有廣西当地民族风情特色的情调,这首脍炙人口的歌曲多次在中央电视台的大型文艺晚会中演唱,被编入了中学音乐教材,并且名列31首被"嫦娥一号"月球探测卫星搭载的歌曲之中。该歌曲歌词深刻,言简意赅,表达了强烈的民族情、爱国情,深受全球华人所喜爱。
(二)广西民族风情歌曲具有明显的时代特征
新中国成立七十年以来,广西民族风情歌曲的发展离不开共产党的引领和人民群众的智慧结晶,不同时期的作品都充分反映了当时的人文特点及民族情怀。与其说广西民族风情歌曲适应了时代的发展要求,不如说是国家的发展与社会的进步成就了广西民族风情歌曲,为其创造了良好的文化环境及创作背景。八十年代初期壮族词作家古笛与壮族作曲家黄有异合作创作的以广西隆林彝族姑娘赶圩归来的喜悦心情为主题的歌曲《赶圩归来阿哩哩》,歌曲短小精悍、朗朗上口,极富有少数民族生活气息,作品描述通过一群彝族姑娘在赶圩归来的路上载歌载舞欢声笑语的情景再现。反映出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农村政策落实后,边远的民族地区出现了生机勃勃的新气象,这是时代的脉搏,是历史纪实在音乐艺术中的反应。歌曲具有浓郁民族风格,1985年由广西壮族歌唱家唐佩珠首唱后,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反响,成为广西民歌中的经典,至今传唱不衰。从六十年代初让广大的人民群众耳熟能详的电影《刘三姐》里的歌曲《山歌好比春江水》、《只有山歌敬亲人》、《世上哪有树缠藤》等,一直传唱至今。广西的民歌让世界了解到广西,领略到广西各族人民的热情好客。再到1999年南宁国际民歌艺术节会歌《大地飞歌》,民歌节举办多届以来,把世界民歌汇聚到了广西,唱响广西,传遍世界。2018年专门为广西壮族自治区成立60周年庆典而创作的歌曲《广西呢的呀》张名河词、赵琳曲。如此类极富有我们广西民族风情的歌曲,每个特定时期的作品都在向外界诉说着广西的日新月异,一首歌就是一张名片,一段歌词就是一份民族情谊。得天独厚的民族文化土壤,自由开放的民族情怀,不断孕育着优秀的民族作品诞生。
(三)广西民族风情歌曲具有丰富的民族传统文化内涵
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多次强调中华传统文化的历史影响和重要意义,赋予其新的时代内涵。2016年11月30日,习近平在中国文联十大、中国作协九大开幕式上的讲话指出:要加强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挖掘和阐发,使中华民族最基本的文化基因同当代中国文化相适应、同现代社会相协调,把跨越时空、超越国界、富有永恒魅力、具有当代价值的文化精神弘扬起来,激活其内在的强大生命力,让中华文化同各国人民创造的多彩文化一道,为人类提供正确精神指引。
广西民族风情歌曲是广西民族地区一项重要文化现象,也是广西民族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广西风情歌曲以内容丰富、形式多样而著称,它不仅具有深刻的文化内涵,同时,还体现出传统文化的美学精髓。在广西这片红土地上,千百年来流传着数不尽的优秀少数民族民间歌曲,在社会的实践和变迁的过程里,不断被民间艺人,劳动人民充实和完善,流传至今并还在不断发展。从最早期原始的“敬畏自然”“图腾崇拜”,再到近代的“以歌会友”“以歌传情”,新时期的“歌颂新生活”“展示新面貌”。着眼于民族传统文化的复兴,广西民族风情歌曲在推动民族传统文化的繁荣和发展中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要继续充分挖掘广西民族风情歌曲的文化内涵,必须在传承和弘扬各民族传统文化的基础上有所创新、有所突破。近年来,由广西音乐家协会汇编出版了三册《八桂歌典》,特意把在党的第十三届四中全会以来创作的歌唱广西和广西音乐家们所创作的歌曲收集成册,《八桂歌典》收录了近千首极富有广西民族风情元素的原创歌曲。从《爱我中华》到《挑着好日子山过山》,《红水河太阳河》到《三月三九月九》,《大地飞歌》到《广西尼的呀》,这一首首熟悉而优美的歌曲鲜明地反映它的时代背景和艺术特色。广西民族歌曲那原始、质朴的风格,为中国乐坛吹入一股清新之风。广西民族歌曲在国内渐成气候的同时,在国外更得到越来越多人的青睐。黑衣壮、龙州天琴组合等都多次走出国门演出,获得国际友人和专家的好评与称赞。
二、广西民族风情歌曲在高校声乐教学中的意义
广西民族风情歌曲有着多样化的体裁及旋律,富有内涵的情感表达。经过长时间的传承和发展,形成了自身独有的文化特质。在广西的当地群众心中,民歌显然要比其他形式的艺术体裁更能表达他们的所做所想,他们以歌会友,以歌传情,以歌劳作。相较于其他广西民族音乐形式来说,广西民族特色歌曲更能代表广西的民族音乐文化。如今,越来越多广西民族歌曲被人民熟知,人们提到广西少数民族音乐作品,自然而然首先想到的是那些传唱度较高的声乐作品,事实证明广西民族风情歌曲有着巨大的受众群体和市场潜力。把广西民族风情歌曲融入高校声乐教学意味着挖掘和挽救民族传统音乐的同时,拓展高校声乐专业学生的就业面,激发他们对于学习民族风情歌曲作品的积极性,鼓励他们创新表演方式和表演技巧,从而达到“传承保护”与“继承发扬”的双赢局面。在高校声乐教学中合理地引用本地区民族、民间声乐作品,在丰富充实教材内容的同时,完善人才培养方案,提升高校毕业生就业的竞争能力。依托学校的优越大资源教学环境,充分利用广西多民族特色的文化元素,在民族声乐教学上立足于培养复合型的民族音乐表演人才。在声乐教学改革的探索过程中,使用我们广西创作的民族风情特色声乐作品来作教材教学,并根据每一位学生的演唱风格来量身定制选择作品,挖掘和开发学生的演唱潜能。教改的目的与创新之处,让我们的学生多演唱广西的好作品,推动和使用广西本土的原创优秀歌曲,达到给人们听一曲广西民歌,就像是在听一个广西风土人情的故事。
广西的原创民族风情歌曲随着改革开放以来,不仅数量急剧增加,而且风格多样。上世纪80年代的《赶圩归来啊哩哩》,具有浓郁民族风格,在全国产生了巨大反响,成为中国民歌中的经典,至今更是传唱不衰。尔后,涌现出了《漓江谣》《红水河太阳河》《美丽神奇的地方》《爱我中华》《三月三九月九》《大地飞歌》《老王》等一批动人心弦的歌曲相继推出。其中《老王》还问鼎了第六届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并走上2004年中央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这也是广西风情特色歌曲首次完整地亮相于央视春晚。因此,在广西高校的声乐表演课程里,规范使用广西民族风情特色的原创歌曲来作为教材是十分重要和必行的。也是对如何培养成为合格的民族声乐表演艺术人才有着很重要的意义,具有社会使用价值的。
三、广西民族风情特色歌曲融入高校声乐教学改革策略
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高校音乐学特色专业设置是一个良性互动的关系。定位于教学型的地方普通高校应以应用型教育为主,根据社会需要和地域及自身优势,把民族音乐教育引进课堂,改革音乐学专业的人才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以创建音乐学专业的地方民族特色。在这里要注意的是,高校音乐教育不能“为改而改”“标新立异”,否则会进入华而不实的“形式主义”怪圈,对于学校学科建设,要为学生本身的受益而着想。为了避免高校声乐专业课里普遍存在的“千人一声”的教学现象,应立足于本地区优势特点的应用型高等教育,培育本学校的特色专业,构建适应社会人才培养需求的课程体系,才能突出当地教学特色,有利于实现各高校声乐教学办学特色化目标。声乐是一门演唱的艺术,歌曲词章的语言与曲作的旋律,有赖于演唱中的声腔体现,只有当它赋予了声情的美,它才能真正传达出听觉的美感。
(一)秉承以学生为本的原则,客观地从学生角度出发,理性思考改革方案
学生是学校的主体,以学生为主体强调的是在学习过程中将学生的被动学习转化为主动学习。教师应该意识到:学生是学习的主体,理当成为学习的主人。艺术类专业尤其需要学生有主观能动性以及创新的发散思维,要想激发学生对于少数民族歌曲学习的兴趣,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主观能动性,最有效的方式就是培养学生对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民族自豪感”和“归属感”。通过课堂学习与学生演唱的实践,以及在校内外举办学习音乐会观摩演出的形式,把课堂的理论与舞台演出实践相结合,给学生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环境。要与时俱进,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鼓励学生用自身的理解来主动学习少数民族音乐文化。总结近些年来广西少数民族歌曲在高校教学改革的经验,通过向授课学生和教学督导组问卷调查的方式来评价教学效果。倾听学生关于教学效果的真实想法,鼓励学生开放思维,摒弃唱法不同的门户之见,启发他们对于广西少数民族声乐作品的学习兴趣。
(二)改善教学手法,将广西民族风情歌曲融入不同唱法中
早在第一届广西国际民歌艺术节上,广西少数民族民歌就已经被国内外著名的歌手用不同唱法来进行了重新演绎。如蒙族歌手斯琴格日乐、著名流行歌手臧天朔与600名扮演"刘三姐"的壮族青年歌手共同演唱了臧天朔重新编曲的《山歌好比春江水》,场面恢弘大气,把千年的壮民族音乐元素与现代的流行音乐元素碰撞融合在一起,使得壮族歌仙刘三姐的歌声更为丰满动听。提升了广西民歌在全国和全球的知名度;广西知名乐队“哈嘹组合”也立足于改编广西少数民族民歌,用摇滚的演绎方式重新诠释壮族的“嘹歌”民歌,并获得了业内人士和广大的观众高度称赞好评,为广西民歌的推广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以上事实证明,广西民族风情歌曲是具有高度艺术性,可以被不同唱法,不同风格,不同表现手法来进行重新演绎并获得社会的效应。
通过有目的地选用相关教材,使得课程的学术性和实用性都得到了体现,推进了学校教学成果的推广利用,例如在2017年广西第五届大学生艺术展演活动中,笔者指导排演的的混声小组唱《壮乡欢歌》,获得了表演二等奖的好成绩,此作品是我校陈中老师创作的广西壮族音乐元素的歌曲。在声乐专业教学中,我将美声唱法融入到广西民族风情的作品里,有位学生参加“2018中国声乐艺术节—广西青年声乐大赛”,引导她着重把美声唱法的技能融入到演唱广西民族风情歌曲里,使得演唱更为出彩,并获得了大学生本科组一等奖的好成绩。笔者主持的广西教育厅教改课题《将美声唱法融入少數民族地区山歌演唱教学研究与实践——以广西左江地区壮族山歌为例》,以表演唱、重唱为试点,开始了类似课程的实践探索与教改革。
从民族中来,到民族中去。文化本身就是可以自我循环并不断扩大吸收的,用美声唱法来诠释广西民族风情歌曲,会让作品更加明亮通透;用流行唱法来诠释广西民族风情歌曲,则会让作品有不一样的风格展现,受众面也会更大,有利于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传承与发展,从而获得教学与文化发展的共赢。
结语
在当前的大环境、大背景之下,高校声乐教学应顺应时代的潮流,跟上发展的步伐。思变求新,才能在人才培养与人才需求之间找到和谐的平衡点。高校声乐专业教学在融入少数民族音乐文化的过程中要充分发挥主观能动性,树立新的声乐教学理念,积极创新和改善高校声乐教学内容和形式。我们应做好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充分开发和利用现有的教学资源,结合实际情况进行教学改革。在立足于为社会培养出具有扎实专业技能和丰富理论知识的少数民族地区艺术人才基础上,又兼顾到少数民族风情声乐作品的传承与发展的研究工作。广西的民族音乐是广西劳动人民在长期的劳动与生活中创造的,能够真实的反应本地域劳动人民的生活状态, 具有珍贵的艺术价值,更是我国少数民族音乐文化不可缺失的一部分。
参考文献:
[1]傅磬主编.八桂歌典.[C].广西人民出版社,2003.4
[2]翁鹤蒋庆黎.民族地区高校声乐教学改革实践与措施[J].音乐时空,2016.01
[3]唐宁.地方高校音乐学特色专业建设问题探索—基于民族艺术资源保护与挖掘的视角[J].黑龙江高教研究,2015 .6
本文为:
广西民族大学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立项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名称:《广西民族风情特色歌曲融入高校声乐教学实践与研究》,项目编号:2017XJGY32。
广西民族大学校级科研项目(社科类)青年基金项目研究成果,项目名称:《广西民族风情歌曲特色融入声乐艺术教学实践与研究》编号:2017MDSKN05。
作者简介:翁鹤,广西民族大学艺术学院讲师,研究方向:声乐艺术教学与演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