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校园之星评选为载体 促学校团队衔接工作
2020-09-10孙明明
孙明明
【摘 要】在本次讨论展开之前,笔者对2016年颁布的《中学共青团改革实施方案》和2017年颁布的《少先队改革方案》进行了仔细的分析研究,两项改革方案中均明确指出基层学校要将“少先队与共青团衔接”作为今后中学少先队和共青团工作的重点。文章围绕××中学团队衔接现状,以校园之星为载体,促学校团队衔接工作的相关策略展开讨论,希望文中相关观点在推动初中团队衔接工作进展方面起到一定积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少先队 共青团 校园之星 团队衔接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1.039
少先队与共青团活动的德育教育功能取向。少先队和共青团是在党的领导下目前我国最主要的两大青少年学生群众组织。二者均在促进青少年学生健康成长方面发挥着不可忽视的指导性作用,且在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体现出了独特的自身优势。
一、××中学团队衔接现状
1.学校体制改革之后团队衔接问题凸显。初中少先队工作弱化是本校在团队衔接方面存在的主要问題之一。××中学在2017年8月之前是西溪实验学校,是一所九年一贯制学校,少先队工作以前都是小学部在管理。在学校体制改革独立成为中学之后,团队衔接问题也逐渐凸显。随着素质相关教育理念的不断进步与发展,小学生的入学年龄也从之前的7周岁提前至6周岁,如此一来也就直接导致12至14周岁的少年成为初中生的构成主体。由于本校学校体制改革,12至14岁的初中生脱离了之前小学部的少先队组织管理,而本校目前少先队工作相对弱化,导致其处于脱队且未入团的尴尬期。少先队和共青团组织作为当前我国德育教育的重要组织开展者,却无法对这一部分学生进行德育教育,这一现实问题是严重不可忽视的。
2.团队衔接空档期学生行为习惯方面存在诸多问题。当前我校在初中少先队工作的组织开展方面存在严重不足,导致12至14周岁的学生处于离队未入团的尴尬期。通过与本校多名12至14周岁学生的交流及对其日常生活学习中的表现分析发现,在处于无团队教育管理期间,学生群体在思想道德与行为习惯方面出现了一系列问题。如本校12至14岁学生群体中有学生出现出口成“脏”、打架斗殴、破坏校园环境、不愿意参加体育活动与义务劳动等问题的概念要远高于14周岁以上的学生,笔者认为这与本校12至14周岁学生脱队未入团这一问题之间存在着必然联系。
二、以校园之星为载体,促学校团队衔接工作的相关策略
1.将校园之星评选活动作为本校推优入团的工作基础。将校园之星评选活动作为本校推优入团的工作基础,可行性是非常强的。笔者认为,“校园之星”评选活动是为学生树立朋辈榜样的重要途径。权威调查结果显示,相同年龄段的学生在兴趣爱好、社会背景等方面相似性较高,彼此之间就某个人或事件的认同感、亲近感更强,树立朋辈榜样对相同年龄阶段学生的教育效果也就越显著。 “校园之星”评选活动通过选择核心素养、文化素养、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不同领域表现较为突出的学生,对其所在的学生群体进行教育感染,相较传统德育教育工作过程中,教师所选择的其他地区或学校的德育成功案例来说,身边的典型则更具说服力,也更容易引起学生的共鸣和反思。我国当前各地推优入团的首要条件就是学生必须年满14周岁,且在德、智、体、美、劳等多个方面全面发展。而参与“校园之星”评选活动的学生均为在核心素养、文化素养、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一个或多个领域有突出表现的学生,其不仅符合参与“校园之星”评选活动的要求,也符合推优入团的标准。因此,笔者建议可将校园之星评选活动作为本校推优入团的工作基础,为朋辈榜样的树立提供一个固定、持续的优秀学生评选途径。
2.实现“雏鹰争章”活动与推优入团工作的实践结合。雏鹰争章活动是少先队的品牌活动之一,其是从1993年“跨世纪中国少年雏鹰行动”演化而来。雏鹰奖章的项目设定灵活性较强,各地教育部门及学校少先队可根据所面对学生群体的年龄特点,结合现阶段国家及对青少年学生核心素养、文化素养、道德品质、行为习惯等方面的要求以及本校学生的身心发育水平、道德水平、文化素养等方面的现状自行设置,以能够直观体现每个学生综合素质与道德水平为准。以××中学为例,本校所设置的雏鹰奖章名目如下:向日葵章,五星红旗章,接力章,美德章,民族团结章,创造章,健康章,成长章。涵盖了德、智、体、美等多个方面,能够直观体现每个学生的综合素质与道德水平。雏鹰争章活动的开展步骤为定章——争章——考章——颁章——护章,其面对的是整个学生群体,每个学生都有参与争章的资格,且重在强调争章过程以及争章过程中的情感体验。“雏鹰争章”活动与“校园之星”评选活动在本质上存在一定的共通性,两项活动的开展均可达到对优秀学生的遴选目的,且相比之下“雏鹰争章”活动对整个学生群体来说更具激励性。可将其与“校园之星”活动一并作为本校推优入团的工作基础。
3.重视团前教育,促进初中团队衔接。团前教育不仅具有政治启蒙功能与思想教育功能,同时还是实现初中团队无缝衔接的重要手段。在创新团前教育理念提出之前,传统团前教育模式下,基层辅导员多采用“灌输式”教学法,而学生通常处于被动的知识接收状态,其对相关知识的理解与内化程度可想而知,如此,团前教育极易因学生学无所获而彻底沦为形式。为避免这一问题的出现,基层辅导员的教学理念更新,应跟上时代发展,可将相关教学理念与内容通过微信、QQ、微博等学生更容易接受的方式在学生群体之间进行传播。另外,团前教育工作要具有普及性。当前我国有不少中学出现了“全员入团”的现象,不得不说,这是对团前教育普及化意义的曲解,且也无法体现团员在综合素质与能力方面的先进性。笔者认为,团前教育的普及性应该体现在对全体初中阶段少先队员就相关共青团知识以及更为广义的教育方面,团前教育工作的普及能够更好地辅助育优及推优入团工作的开展,而并非是将其简单理解为“全员入团”。最后,团前教育工作应具备实践性。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为确保团前教育工作的有效性,在团前教育工作过程中,基层辅导员也需要将相关教育理论与实践活动相结合。
参考文献
[1]彭怀祖.榜样教育与偶像崇拜的耦合[J].南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6(05).
[2]汪福林.以校园文化为载体搭建学生成长平台[A].国家教师科研专项基金科研成果(神州教育卷4)[C].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