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中语文教学过程中传统文化的渗透
2020-09-10刘婷婷
刘婷婷
【摘 要】传统文化是一个民族发展的见证和动力,只有一个民族乐于接受自己的文化,主动发扬自己的文化,这个民族才有发展的希望。而渗透传统文化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尤其需要教师以教学为载体,将传统文化的内涵与形式寄寓在教学内容和活动中,在潜移默化间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素养与文化传承精神。
【关键词】高中语文 传统文化 本土文化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3.174
语文是一门涵盖了语言、文学、文化和历史的综合性学科,教师不能够脱离文化而进行教学,同样的教师在渗透传统文化的时候,也离不开语文教学这一客观载体。借助语文教学向学生渗透传统文化,能够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语文教学环节中发现多样的传统文化,优化学生对文化的理解和传承过程。因此,本文从以下几个方面探讨了在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以期提高学生的文化传承意识,培养学生强烈的民族自豪感。
一、创设具有文化性的课堂情境,为渗透传统文化奠定良好的基础
针对性的课堂情境往往有助于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有力地突出教师所要强调的教学重点,并形成具有教学特色的课堂氛围。针对不同的语文教学目标,教师创设不同的教学情境必不可少。因此,在力图通过语文教学渗透传统文化这一过程中,教师同样要注重教学情境的创设,通过营造具有文化性的教学氛围将学生吸引到语文学习过程中,继而潜移默化间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意识,为实现传统文化的渗透目标打下坚实的基础。例如,在教学《五人墓碑记》时,教师要尽量避免一上来就直奔课文这一教学方式,而可以先从挖掘文章的历史背景,分析文章的文化内涵等工作做起,营造具有文化浸润感的教学氛围,为学生后续更好地理解文章情感、文中角色的牺牲品质奠定良好的基础。教师可以先从明末的社会背景简单讲起,进而过渡到阉党当权背景下,文人志士对于维护社会正义,发扬大儒精神的追求和牺牲,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古代文人气节,了解儒家文化的发源与传承。这样一来,学生在后续理解文章情感的时候,也就能够更加清晰明确,并对传统文化有认同感和自豪感。
二、仔细筛选和辨别传统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培养学生正确的文化传承意识
在不同的时代,经过不同人的改造之后,传统文化往往也会形成不同的精神内涵,并对人们产生截然不同的影响效果和规范作用。同时,传统文化经历了千百年的岁月,发展到现如今也并不是全然正确的,其中有许多与当代普世价值格格不入的精神和要求,对于学生正确价值观念的形成来说是不利的。因此,教师在语文教学过程中渗透传统文化,重要的前提就是仔细筛选和辨别传统文化,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将具有现代精神价值、现实指导意义和具有传承发扬价值的文化渗透到学生的学习中,并带领学生客观理性地评价传统文化中的落后封建成分,提高学生辩证继承传统文化的能力和精神,帮助学生形成客观正确的传统文化传承意识。只有这样,优秀的传统文化才能够被不断地发扬,民族文化的优秀性才能够不断提高。
三、鼓励学生开展文化性的实践活动,将文化精神渗透到自己的行为实践和创意创造中
传统文化不仅仅是一种抽象的精神内涵,它更附着在客观的事物和具体的实践行为上,并借助人们的行为实践展现出来。因此,教师在指导学生传承传统文化的时候,不能仅仅只是让学生理解其中精神内涵,而更要鼓励学生将传统文化与自己的日常生活与个人的行为实践相结合,通过在言行举止中展现文化素养,传递文明精神来不断提高自己的文化意识。教师要指导学生通过尝试和创造来不断了解文化的内涵,丰富学生对传统文化的理解和认知。例如,在教授古代诗歌文化的时候,就可以先由教师给学生讲解诗歌中的平仄规律,帮助学生了解具体意象与抽象情感之间的关联。接着教师再给学生布置写作命题,让学生尝试模仿诗歌形式独立创作,从而更好地感知诗歌文化和理解诗歌文化,提高对传统文化的实践力和感知力。长此以往,学生对传统文化的认识就能够跳出理论认识层面,转变为更加直观形象的实践,从而有效规范学生的言行举止,提高学生正确传承传统文化的能力。
四、在语文教学中潜移默化渗透传统文化,培养学生良好的文化探索兴趣
传统文化的渗透是一个长期的过程,也是一个基于细節而建立起来的过程。事实上,丰富的传统文化很难通过教师几节课的讲解就完全呈现在学生眼前,或者完全被学生所理解和接受。教师有效渗透传统文化的策略,应当通过潜移默化、润物无声的方式呈现出来,帮助学生在点滴细节中不断提升文化感知力和文化认同感。同时,教师通过文化暗示和引导来帮助学生逐渐提高对文化的了解程度,还有助于激发学生探索历史文化,学习传统文化的好奇心和积极性。例如,教师在介绍传统文化的时候特意留白,引导学生自己查询资料,了解相关的文化传统,就是有效激发学生文化学习兴趣的方法之一。而在具体的语文教学过程中,教师同样要根据教学的内容挖掘其中蕴含的传统文化,带领学生逐步步入到传统文化的世界中。
五、善于挖掘本土文化,增强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
不同地区往往有着具有地方特色的传统文化,教师深入挖掘本土文化和地方文化,并将其结合到语文教学中,能够有效地增强学生的文化归属感和认同感。事实上,本土文化对学生的影响是十分深远的,学生从小开始接触本土文化,对本土文化具有亲切感和熟悉感,因此,如果教师能够形成从本土文化看文化大观的教学策略,对于学生来说将会是一种十分趣味亲切的了解传统文化的方式。而对于教师来说,借助本土文化进行教学,教学施展的空间也更加广阔,有利于提高学生了解和传承传统文化的积极性。教师需要深度挖掘当地的名人文化、历史文化、风俗文化等,通过设计本土文化教育课程来帮助学生从不同的角度理解本土文化,进而过渡到对传统文化的探索与传承等方面。借助这种方式,学生能够对传统文化产生强烈的依赖感和亲近感,并积极担起传承传统文化的重任。
综上所述,传统文化的存在有效地丰富了语文教学的内涵,与教师一同推动了有深度、有广度、有温度的语文教学课堂建立,是帮助学生在语文学习过程中汲取民族精神力量、提高个人思想觉悟的宝贵财富。而对于传统文化的传承来说,语文教学为这一目标的实现提供了重要的载体,帮助学生在学习知识文化的同时,逐步了解了传统文化并形成传承文化的良好精神。因此,在未来的教学中,教师还要进一步加强语文教学与文化渗透之间的联系,实现两者的协同发展。
参考文献
[1]黄兄宝.高中语文课堂自主激励评价新理念[J].当代教育论坛,2011,000(009).
[2]王晓红.论高中语文课对学生中华文化认同感的培养研究[D].齐齐哈尔大学,20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