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谈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的管理及风险控制

2020-09-10刘涛

财富生活·下半月 2020年1期
关键词:应收账款管理风险控制中小企业

摘要:中小企业在管理应收账款过程中,有其独特的工作特性,也是企业财务管理中一项难点工作。因此本文根据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特性,主要从应收账款管理的事前、事中、事后以及风险控制来浅析中小企业如何有效地进行应收账款管理,以供参考。

关键词: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风险控制

一、引言

应收账款是指企业在正常经营活动中因销售商品或提供劳务而应向购货或接受劳务单位收取的款项,属于企业的债权。是企业财务管理中的重要风险控制点,应收账款管理是否到位,会直接影响到中小企业资金流问题,如何进行应收账款的管理,如何进行应收账款的风险控制,防止呆账、坏账的发生等,是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者所必备的能力,对于中小企业降低经营风险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应收账款产生的原因

(一)自身原因

因中小企业规模比较小,管理基础比较薄弱,在客户信用、合同管理上制度不健全,监管力度过小。财务部对于应收账款管理仅存在于记账、算账与应收款的对账,对于应收账款的过程控制监管不到位。

(二)外部原因

因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劣势低位,为获得市场份额,以赊销为代价。再因为大中型客户的故意拖欠,因此造成应收账款形成呆滞账以及造成企业资产负债率居高不下的原因之一。

三、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问题分析

(一)事前控制不到位,盲目赊账

作为中小企业在市场竞争中处于的劣势地位,赊销作为一种不得已的竞争手段,在没有对客户进行信用评价的基础上,就盲目地进行赊销,以换取销售业绩的增长,从而导致客户授信额度过高、信用期间过长,应收账款余额过高。

(二)事中管控不到位,管理混乱

1、管理不规范。中小企业因应收账款管理上的不规范,造成销售合同、送货单、退货单、发票的原始数据记录不健全,会存在单据丢失、内容填写不完整、书写不规范、手续不齐全等,在这种情况下会造成与客户对账存在争议,应收账款额度无法确认。另一部分中小企业会出现谁负责业务谁去对账的现象,会造成对账中的营私舞弊现象,一般做法应该为财务部门负责应收账款的函证与对账工作,及时发现销售过程中与应收账款确认过程的管理漏洞与风险。

2、会计核算不规范。企业会计虽然能按照会计准则进行财务记账与核算,但是部分中小企业会出现:一是没有进行客户明细账与台账专账管理,造成记录数据差错、账户串户。二是会计核算时没是及时进行坏账处理,造成长期挂账。三是财务与业务系统不兼容,没有按照合同约定的账期进行及时的账期提醒与清账。

(三)事后跟踪不到位,逾期发生

中小企业已发生的应收账款应按照合同约定的付款日期进行财务监控与清账,随时掌握货款回收情况,但是很多中小企业因为财务管理力度不够,没有进行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没有逾期提醒、没有有效的跟踪措施,从而导致预期的发生。

四、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优化对策

如何进行应收账款的管理是摆在中小企业财务管理工作面前的一个课题,需要企业财务部门到业务部门协同配合,对赊销客户进行从信用风险评价、控制到企业自身财务管理上进行完善与提升,所以做好应收账款管理需要从事前、事中、事后及风险控制,进行全面的应收账款管理。

(一)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管理

应收账款的事前控制管理一般是客户信用资料收集、信用评价、授信的管理过程。在此过程中,中小企业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工作:

1、制定信用政策

中小企业因其所处于竞争的地位所限,对于应收账款的信用管理应遵循过程控制的原则,一般企业的信用政策包含信用评定级别、授信条件、催收方式。

首先,信用评定级别是企业给新老客户信用的等级划分。企业一般采用从客户规模、供货能力、社会信用等几个方面进行打分评级的方式。评定的等级分钻石客户、黄金客户、银质客户、非质客户四个级别,其中前三个级别是可以有信用授信标准的,非质客户为警告级别,是因失信或者从前三个级别降级到该级别的客户。

其次,授信条件是企业授予客户赊购的付款条件,主要包含信用额度、信用期限,各个企业可以结合自身情况,制定相应的授信条件。

最后,催收方式是当客户失信后,企业应采取的收款策略。及时有效的收款方式会减少企业坏账、呆账的发生,企业应结合本企业财务管理与业务水平,制定有效的收账措施。

下表为信用评级范例(仅供参考)。

2、搜集客户信用资料

对于公司老客户的信用资料应在企业的信用评价系统中或者相关的客户维护系统中(CRM客户关系管理系统)定期进行查询、搜集,并结合工商信息查询系统与实际调查方式进行资料的搜集。对于新客户的信用资料来源有:客户提供、工商系统查询、委托第三方信用调查机构等途径获得。

3、客户信用评级与授信

中小企业可结合自身的管理狀况每半年或一年对客户进行信用评级与授信,在进行评级时应成立信用评级组织,公司领导应参与客户评级,评级人员应由销售、财务、法务等相关部门组成。评级后应出具客户信用评级与授信表,并将评级信息反馈与客户和相关部门。

中小企业的客户信用政策并不是一成不变的,信用评估组织应根据客户信用状况随时调整客户的信用政策,保证其实施的有效性。

(二)应收账款的事中控制管理

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的事中管理工作一般包含合同管理、订单发货管理、应收款核算管理等,在这个阶段应做好以下工作:

1、销售合同与发货管理

企业的销售合同应由法务部或者专业人员制定,并形成公司合同模板,合同中应对标的、数量、单价、金额、付款方式、验收标准、违约责任等进行约定。合同签订时要双方签字盖章,对于签订人要有客户委托认定(签订合同授权函),避免表见代理问题的出现。合同签订后,作为履约的乙方应严格按照合同规定的要件进行履行,对于送货单、物流单、退货单、发票等单据都应与合同相对应,并由客户签字确认。按照合同履行情况及时报财务部门进行财务核对,并及时与客户进行核对并由客户签字确认对账信息。

2、会计核算管理

中小企业对于应收账款的会计核算管理,首先应规范会计核算方法,建立应收账款明细账、台账,详细记录各客户购货、付款情况与到期应收账款警示,其次核算会计岗位应定期轮岗,实行内部稽核制,避免一人承担应收账款核算业务。最后,要做好呆滞账或坏账的核销管理,按照会计准则的核算规定进行坏账的计提,并在坏账发生时按流程进行核销处理。

(三)应收账款的事后控制管理

中小企业的应收账款事后管理一般是从应收账款分析、欠款到催收的管理过程,在这个阶段企业应从以下方面入手管理:

1、应收账款分析与控制

企业财务部应建立账龄分析标准,每月向公司领导和业务部门汇报应收账款账龄分析情况,业务部门人员应进行论证并制定相关的回款措施与控制计划,避免预期应收账款的产生。

2、应收账款催收管理

企业应建立应收账款催收管理的相关制度,并确定客户预期的原因,可以采用的方式有:按预期的天数进行电话催收、书面催收(询证函方式)、上门催收、律师函催收、诉讼等方式。

3、应收账款责任管理

企业对于业务人员应实行应收账款管理责任制,业务员对于应收账款的回收负有责任,发生逾期收款应扣除工作绩效,例如:

逾期超过30日的,扣该款金额20%的业绩;逾期超过60日的,扣该款金额40%的业绩;逾期超过90日的,扣该款金额60%的业绩;逾期超过120日的,扣该款金额80%的业绩;预期超过365日以上的,扣该款金额100%的业绩;公司采取诉讼方式催收应收账款的,诉讼业务所涉及的该笔订单提成不予发放,已发放的提成业务员应退回公司;公司采取诉讼方式催收应收账款的,由于未与客户订立合同等业务员自身的过错导致公司败诉的,产生的诉讼费用由业务员本人承担等等责任规定。

(四)加强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风险控制

1、提升风险控制意识

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应在风险控制意识上进行再培训,并与实际业务相结合,实现事前客户信用调查与评级,事中过程控制与预警,事后及时催讨的管理手段,通过管理手段提升风控意识。

2、选择优质客户群

中小企业为获得市场份额往往会以赊账为代价,采用赊销的方式进行销售,但对于信用评级差的客户,企业应采用现销方式,对于信用评级高的客户按照信用政策进行应收账款管理。企业应选择信用优质的客户进行合作,不能因为完成销售业绩指标而将公司资金流陷入困境,被劣质客户拖垮企业。

3、加强应收账款处理的及时性

作为中小企业财务管理者应建立应收账款控制系统,从信用评价、合同管理、发货、核算、账期提醒到催收应进行系统化、可视化管理,例如进行ERP与CRM信息化系统管理,通过信息系统管理将公司管理标准进行固化,也实现了在线可视化与信息的及时性,避免管理失控与数据的不准确,从而提升了应收账款管理的质量。

五、结束语

中小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要快速成长与发展,占領市场份额,应收账款管理与控制起到重要的作用,企业应结合本企业的业务与销售模式,对其管理应不断完善,从而使其其管理更加范化、科学,既能防范应收账款风险的发生,又能增强企业的市场竞争力。

参考文献:

[1]郑俊杰.制造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讨[J].管理论坛,2017(13):229-231.

[2]邓敏婕.制造企业应收账款管理探析[J].管理世界,2017(18):107-108

[3]刘国欣.浅谈应收账款的管理及逾期债权的处理措施[J].财会经济,2012(1):179.

作者简介:

刘涛,青岛爱尔家佳新材料股份有限公司。

猜你喜欢

应收账款管理风险控制中小企业
中小企业应收账款管理问题研究
浅析当前企业应收账款管理的现状及对策
家电制造企业应收账款管理存在问题及改善措施
论增强企业经营管理的风险意识
医院财务管理风险及改进措施分析
企业现金流管理存在的问题和对策
小额贷款助力我国中小企业融资
试析中小企业成本核算的管理及控制
中小企业如何应对“营改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