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探析
2020-09-10李诗洋
李诗洋
【摘 要】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在学生管理和培养模式上有较大的不同,而辅导员是高校教育中一个较为重要的角色,是高校和学生关系连接的纽带。那么在本文中,我就结合新时期高校的整体教学改革,从辅导员工作方面展开教学方法的探究。
【关键词】高校 辅导员 工作方法
中圖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16.080
当前素质教育教学体制改革之风刮到了高等教育领域,要求从整体革新各高校教育的人才培养模式和专业教学内容。而从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上来看,高等教育和基础教育有着本质的区别:一方面,从人才培养目标来看,高等教育注重的是专业领域的教学,培养的是未来直接应用于行业发展的人才,换言之,高等院校学生一毕业,其中绝大多数毕业生都直接迈入社会,成为真正的社会人,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贡献力量。所以在当前素质教育教学改革大环境之下,各大高校的人才培养更加强调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其中又尤其注重德育、美育等教育方面,以此来培养学生的品质和能力,让高校毕业生成长为德才兼备的社会中坚力量。另一方面,从教学模式来看,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基本都是成年人,所以不论是在学习还是生活方面都具备基本的自主能力,所以高等教育在教学和管理方面更加强调以人为本,学校制度和专业的设置都呈现出一定的开放性和自由性。综上所述,高等教育在人才培养过程中对于任课教师的依赖度相较于基础教育阶段大大降低,学校对于学生的约束力也相对较小,更多的是采取一种平等和沟通的方式引导学生专业素养、能力、品质等方面的发展。所以,相较于基础教育来说,高等教育中起到学校和学生连接纽带作用的教师才是整个教学过程中最重要的角色,如辅导员。
辅导员是高校教育中特有的教师角色,从某种程度上来看和基础教育中班主任的定位相类似,在学校和学生之间起着上传下达的作用。而在新时期的素质教育改革大环境下,高校的整体人才培养方式和管理方式都呈现出一定的变化,而教育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所以基于辅导员在教学工作开展的特殊性,辅导员工作的改革需要每一步都贴合各个高校教学创新和改革。而教学改革所带来的教学目标和教学模式的革新,也从整体上提高了对整个高校教育的要求,那么辅导员的工作方式和标准的革新就是大势所趋。本文中我就结合当前教学改革的新理念和新要求,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创新入手,分享关于辅导员工作模式创新的一些思考。
一、我国高校辅导员的发展及角色定位
要想实现高校辅导员工作的创新,我们必须追根溯源,对于高校辅导员这个职业角色有一个清晰的认知,进而更明确其在工作中的角色定位。
(一)辅导员的产生和发展
从我国教育的发展进程来看,辅导员这一角色在高校中存在已经有几十年的历史,基本从建国后且现代高等教育走向正轨之后,辅导员就成为绝大多数高校中常设的教职人员。而高校辅导员最开始的工作范围主要集中于德育方面,尤其是政治教育,如组织学生进行政治学习、传达政治思想等,同时兼顾学生的日常管理,这也奠定了我国高校辅导员的职业角色定位。而新时期伴随着高校的改革和发展,当前辅导员的工作由以往单纯的管理转变为管理和教育双线并行,并且从单纯的政治思想教育拓展到学生心理教育、就业指导等更广的领域,自然也就对辅导员的素质和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二)高校辅导员角色定位
从高校辅导员的工作性质来看,现阶段社会所广泛认知的辅导员定位包括五个方面:政治思想教育者、德育工作者、学生管理与服务者、心理咨询者、学生和学校信息传递者。从这一系列的定位可以看出,高校辅导员的日常工作涵盖了教育和管理两个方面,尤其是对于学生来说辅导员是教师、家长、朋友三者的结合。所以辅导员工作多且杂,而从素质教育教书育人、立德树人的核心目标来看,高校辅导员角色的核心定位是学生的服务者和引导者,其余工作都是围绕着这一定位而展开的。所以面对素质教育的教学改革,辅导员更要从“育人”的角度去创新工作方法和内容。
二、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问题剖析
当前高等教育呈现出大众化趋势,并且伴随着教学改革,教学模式、学生管理模式都要相应做出调整。因此,传统和新兴的碰撞势必会带来问题的暴露,所以高校辅导员工作也在改革创新中呈现出更多不足。此部分中我就结合教学实际,针对当前高校辅导员工作的现状展开探究,尤其是选择几个较为普遍的问题进行分析。
(一)教育的大众化导致辅导员工作难度增加
当前教育的大众化全面推行,尤其是对于高等教育来说扩招是近年来的大趋势,而扩招所带来的一个必然的结果就是高等教育门槛放低,学生的整体质量有所下降。传统高考制度虽然注重以分数定成败,但是很大程度上通过高分的控制使得高等教育只接受知识上的“精英”,而扩招之后一些在中学没有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学生也有很大一部分能够进入高校,尤其是以普通本科更为典型。在这种情况下,对高校工作的开展反而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尤其是对于辅导员来说,对于学生的管理和教育都要找到新的方法。
(二)教学改革大环境下,辅导员队伍素养建设滞后
高校辅导员可以说是教育中离学生最近的人,就如上文所列出的几点,高校辅导员肩负对学生进行政治、道德教育和管理的工作,心理健康和文化素养的塑造工作,等等。在一定程度上来说,高校辅导员素养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学生培养质量的高低。尤其是当前大众化教育环境下学生质量普遍下降的状况,更依赖辅导员的高素养、高能力进行带动,而从当前绝大多数的高校教学现状来看,普遍存在着辅导员队伍素养建设滞后的情况。一方面是因为高校改革过程中涉及的内容多且杂,所以学校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内会把主要精力放在专业师资的构建上,而对于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则放松警惕;另一方面则是因为相对于专业教师来说,高校给予辅导员的待遇相对较低,甚至很多学校对辅导员缺乏重视,进而导致人才引进和人才培养滞后,造成学生管理和教育上的恶性循环。
三、教学改革大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的创新
改革是一个循序渐进且需要不断探究、查缺补漏的过程,所以工作中出现的任何问题都不容忽视,但面对问题也要保持积极的状态。因此,以下部分我就针对教学改革大环境下高校辅导员工作方法的创新提出几点看法。
(一)制度和资源支持,推动辅导员完成工作创新
首先,在大众化教育大环境下,学校在学生教育和管理方面要建立明确的制度,尤其是结合新时期学生的特点和发展需求,实现科学化管理。一方面,高等教育阶段的学生已经具备一定的自我管理能力,所以在制度制定方面一定程度上可以依赖学生群体,如学生会等,从而在具体事务上实现学生自我管理、辅导员综合指导的分层管理方式,给辅导员减负、减压,为其自我提升提供时间;另一方面,则是从制度方面制定严格的辅导员选拔和培养规范,从而让辅导员在工作过程中有前进的方向和工作的重点,随着学校的教学改革而不断适应新形势,实现工作创新。
其次,在高校教学改革过程中,对于辅导员的工作要给予更多的资源支持。因为輔导员本身和学生之间的关系较近,且担负着上传下达的使命。所以在辅导员工作过程中,学校要给予其管理和教育方面的便利。比如在对应活动开展过程中,给予辅导员更多的机会参与到校企合作中,或者作为学校学生工作的代表参与各校交流活动,给辅导员充足的工作资源,同时引导辅导员构建和学生之间亦师亦友的关系,更顺利地推动辅导员工作的改革和创新。
(二)加强辅导员队伍建设
首先,在高校改革过程中要给予辅导员以足够的重视,一方面以学校为单位加强辅导员队伍的建设,如定期开展辅导员培训活动,尤其是针对刚刚入职的辅导员,做好教育和管理技能的系统性培训,另外,还可以在辅导员内部开展“老”带“新”、合作共赢的活动,从而让辅导员在工作模式的创新上能够借助集体的力量形成系统性的工作方法;另一方面,可以从每个辅导员入手,有针对性地挖掘其潜力,根据其个体特色发展其在工作中的特长,从而打造一个各具特色、风格多样且合作无间的辅导员队伍,最终实现教学方法的多样化创新。
其次,辅导员工作在教学的一线,是和学生直接接触的岗位,工作多且杂,时间不规律且压力大,所以要想提高其工作积极性,实现工作上的创新,势必需要从物质和精神层面给予其动力。而物质层面则是肯定辅导员岗位的重要性,并且从待遇中给予提升,如结合工作时间、工作强度建立科学的补贴制度,让辅导员的工作得到对应的回报。另外还要营造一定的竞争性氛围,让辅导员之间形成良性竞争关系,甚至部分教师也可以参与到兼岗中来,从而使得整个辅导员队伍充满活力,在教学创新和改革方面呈现出更好的效果。
总之,改革和创新是当前素质教育教学体制下高校教学的核心和重点,尤其是在学生教育和管理方面不仅仅要依赖于任课教师高效的专业教学,更要从辅导员的工作入手,深入学生群体,展开德智体美劳等多方面的教育,共同实现教学模式和方法的优化。
参考文献
[1]杨伦琪.大众化教育下高校辅导员工作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黑龙江高教研究,2005(04):83-85.
[2]钱珺.浅谈微博时代高校辅导员工作的方法创新[J].教育理论与实践,2011(36):49-51.
[3]陈瑞三,胡立男.谈高校辅导员工作考核评价的意义、内容和方法[J].沈阳建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9(1):112-11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