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中文言文情境教学法初探
2020-09-10黄勤琴
黄勤琴
【摘 要】本文将以经典篇目《〈论语〉十二章》作为案例,集中对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运用与实践展开分析,讨论如何利用情境教学法在一定程度上改善文言文的教学,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率,从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关键词】初中文言文 情境教学法 《<论语>十二章》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21.146
2017年,部编本教材在全国落地。在新“部编本”教材中,文言文比例大幅提升,是自白话文兴起后百余年来,语文教材中文言文所占比例最高的一次。这一变化告诉我们未来教育对文言文教学的要求进一步加强了。本文试图以初中文言文《〈论语〉十二章》为案例,探究在文言文教学过程中运用情境教学法的可行路径,并通过这种方法提升学生语文素养,促进学生全面发展。
一、初中文言文教学现状
以部编本教材为例,小学阶段已经出现文言诗文教学,但都较为简单。到了初中阶段,文言文开始呈现种类数量繁多、交际功能淡化、创作时代遥远、学习难度大等特点。正是基于文言文的这些特点,学生在具体的文言文学习中常常出现一些问题。
(一)学生没有学习兴趣,缺乏主动性
文言文数量种类的繁多给学生带来挑战以及文言文本身偏晦涩的语言特点,在某种程度上也削弱学生对于文言文学习的兴趣和主动性,并且对文言文学习产生了畏难情绪。
(二)学生文言知识的匮乏
现实社会生活中文言文的边缘化以及文言文的内容与现代学生日常生活中形成的认知水平的不符,在一定程度上削减了学生的学习兴趣,也给学生积累相关文言知识带来困难,由于生活中缺少文言知识生长的情境,从而导致学生文言知识的匮乏。
(三)教學方式单一
由于文言文数量种类的繁多,部分教师为了避免出现教学的大失误,会自觉地选择一种最稳妥的、不会打乱教学进度的教学方式,比如逐字逐句串讲法,这就导致教师的教学方式单一,继而影响文言文教学的效率。
二、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情境创设——以《〈论语〉十二章》为例
(一)情境教学法
“情境教学法”的概念来源于英国的Brown,Collin,Duguid。他在论文《情境认知与学习文化》(Situated Co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中说,“知识只有在它们产生及应用的情境中才能产生意义。知识绝不能从它本身所处的环境中孤立出来,学习知识的最好方法就是在情境中进行”[1]。结合本文与文言文教学的相关性,情境教学的内涵可以理解为:它以“情境”为中心,教师在文言文的教学中,根据具体的文言文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学习情况,有目的地使用形象生动、唤醒情感体验的具体场景、具有引导意义的音乐、图片、视频、具有带入性的语言文字、具有参与实践性的角色扮演、课本短剧等,为学生创造符合学生认知的、利于文言文学习的各种情境,来充分提高学生文言文学习的积极性和兴趣,继而有效地提高文言文教学的效果,帮助学生在各种积极的情感体验中习得必要的文言文知识,感受文言文独特的情感和文化,获得文言审美的熏陶,培养起文言文学习的素养。[2]
(二)情境教学法的价值和实现途径
情境教学法有利于提高学生文言学习兴趣以及主动性。文言文历史悠久、晦涩难懂的特点阻碍了学生兴趣的催发。如果将学生置身于具体的情境之中,利用一些实际物体将文言文中抽象的内容具体化,形象地呈现在学生面前。这种形象化的内容,可以用视觉、听觉或触觉直接感知,就能在一定程度上吸引学生,提升学生的兴趣,使学生变得积极主动。
此外,情境教学法还可以改善学生缺乏文言文相关知识,尤其是背景知识、文言素养不高的问题。情境教学法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升学生文言文学习的兴趣,但这不是学习的最终目的。因此,教师可以在创设情境时将一些文言文作者、作品的背景知识贯穿渗透其中,让学生在活跃的情境中愉悦地接受这些知识,到达“润物细无声”的效果。这样的方法比教师的“满堂灌”更容易被学生接受,也能接受得更好。
最后,情境教学法也为教师教学方式单一的困境提供了一个方向。在日常教学中,教师只想以最快的速度将内容最大限度地灌输给学生,却忽视了学生的主体性,这也造成了教师文言文教学手段的单一和模式化。情境教学法创设的情境具有趣味性和知识性,在兼顾学生兴趣和主体地位的同时,仍能高效地完成知识与技能的教学目标。
总之,情境教学法对改善文言文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具有积极意义。
(三)情境教学法在《〈论语〉十二章》中的实践与运用
《〈论语〉十二章》作为选入语文课本的经典篇目,位于七年级上册第三单元。《论语》是一部语录体散文著作,其中所记载的孔子言论,意趣深远。本文选取十二则,有的谈学习方法,有的谈学习态度,有的提出个人修养的要求……都有很强的教育意义。但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笔者发现这十二则对话的选取和排列似乎并无逻辑关系,不利于学生记忆;此外,十二则对话所传递的内容与文化距离学生的生活过于遥远,学生在主动认知和被动接受上都具有一定的困难。可以想见,对于第一次系统学习文言文的初中生而言,习得这十二则的文言知识和思想内涵都较为困难。
针对这一教学现状,也为了实现文言文教学目标,一线教师们多维度、多层次、选择各种方法创设教学情境,促进了文言文的教与学。下面以《〈论语〉十二章》为案例,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如《〈论语〉十二章之整合教学设计》一文中,王雪卿老师为了消除七年级学生与《论语》的距离感,把第一、四、五、六、八章围绕“乐”字整合到一起,用问题设疑的途径给学生创设乐学、乐群安贫的情境。“同学们,你觉得学习快乐吗?学习要记、要背、要做练习、要考试,累都累死了,哪有快乐可言?可是孔先生却说,‘学而时习之不亦乐乎!’他为什么这样说?”[3]这几个问题紧扣“乐”来问,直奔主题,尤其是联系到现在学生对于学习的看法和心理,设置开放性问题,让学生置身其中,与孔子对话,各抒己见,拉近与文本和作者的距离。教师根据课文创设出适合学生认知和兴趣的问题情境,有利于教学的一步一步展开。
其实,学生对于文言文的学习不热衷是因为对文本的陌生,这种陌生使得学生“身在曹营心在汉”。为了把学生的注意力集中到文言文上,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实际情况,为学生创设一个具有吸引力的教学情境,赋予学生具体的身份,这样可以有效提升学生在文言文学习中的参与感,同时身份的设定也可以使得学生产生兴趣和好奇,进而产生对文言文具体内容的好奇和兴趣,帮助学生学习文言文。
参考文献
[1]Brown.J.S,Collin.A&Duguid.P(1989).Situated Congnition and the Culture of Learning.Educational Research 18(1),32-34.
[2]陈丹丹.情境教学法在初中文言文教学中的应用研究[D].2019.
[3]王雪卿,范晓红.《〈论语〉十二章》之整合教学设计[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2016(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