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高尔夫击球距离的因素及其训练方法
2020-09-10陈革王园芳
陈革 王园芳
摘要:在高尔夫运动过程中,击球距离一直是很多球手所追求的目标之一。但大多数球手的训练理念仍停留在单纯的增加挥杆时的力量。这种错误的挥杆理念使得球手们的挥杆动作产生了错误,击球质量大大的降低。扎实的击球、杆头的速度、身体的平衡性以及合适的挥杆路径才是增加击球距离的正确方式。文章分别从四个不同的角度出发,阐释在高尔夫运动过程中增加击球距离的关键因素并提供有效的训练方法,为广大高尔夫球手提供参考。
关键词:高尔夫;击球距离;训练方法
现代高尔夫运动的快速发展使得高尔夫运动竞技更具有人性化和挑战性。高尔夫球运动比赛规则的改进更加体现出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整体性。然而球道的设计、改造和距离的增加使得很多职业选手在注重精准度的同时越来越追求击球的距离。于是高尔夫运动训练是近年来高尔夫运动训练领域所研究探讨的热点。高尔夫作为一个在国内发展30余年并逐渐兴起的休闲体育竞技项目,挖掘其训练方式方法的紧迫性也随着国内竞技水平的提高而逐渐被广大教练员和运动员重视。本文结合世界上一些优秀的高尔夫选手的训练方法,从击球的扎实性、挥杆的速度、身体的平衡性、正确的挥杆轨迹四个方面出发,在原有的训练方法上提出了一些新的创新点。
一、扎实的击球
何为扎实的击球?在我们任何一支高尔夫球杆的杆头,都有一个最佳的击球位置或者击球点。我们将这个点称为“甜蜜点”。不仅是高尔夫球运动,其他的运动也不例外。比如羽毛球击球在羽毛球拍上有一个“甜蜜点”;网球击球在网球拍上也有一个“甜蜜点”;乒乓球、棒球等等都不例外。在高尔夫运动当中,我们在击球的瞬间将球在球杆杆头的“甜蜜点”位置击出,即可获得高质量的击球。“高质量”意味着球的距离有一定的增加,球飞行轨迹的偏离度会大大降低。
相反,如果在击球时的击球点为杆头根部或杆头趾部,球的距离会大大减少,球在空中的飞行轨迹也会呈现出左曲或者右曲。简而言之,在其他条件不变的情况下,用球杆杆头的“甜蜜点”击球,一定会增加击球距离。
要想使每次击球都击中杆头的“甜蜜点”是需要长期刻苦的练习。以下有一些方法很值得尝试:
1.“门槛练习”。以5号木为例,做好准备动作,将球杆杆头放置地面,在杆头前方和杆头后方各插一支Tee,使得中间正好能够让杆头有自由的挥动空间。开始时简单的做一些慢动作的半挥杆,然后慢慢的增加挥杆速度和挥杆幅度,并且在挥杆过程中不要触碰任何一支Tee。
2.“踮左脚练习”。同样,以5号木为例,将球放置在左脚内侧的延长线位置,这时踮起左脚,脚尖触底。右脚采取正常站位方式,但左右脚之间的距离不要超过10公分。这时进行正常的挥杆,在身体保持稳定的前提下,适当调整挥杆速度的大小。该练习方法还有助手使球杆杆头朝着正确的挥杆轨迹运动。
二、杆头速度
杆头速度是影响球在空中飞行距离的主要因素,约占60%。在了解杆头速度之前,必须明确和理解速度的来源。Fulton和Timothy曾提出杆头速度来自三个方面:Movement、Flexibility、Freedoom。[1]高尔夫运动挥杆过程中,要求挥杆时握杆压力的合适性,这个以能感觉到球杆杆头重量为重要标尺。第二,需要手腕和手臂的柔软性和灵活性。在高尔夫击球的准备动作时,不管是教科书还是一些视频资料,都要求手臂呈自然下垂的状态,如果手、手腕、手臂呈现僵硬绷直的动作,将无法使身体进行灵活的运动,导致无法产生较快的速度。需要注意的是手腕的翻转和手臂的折叠是有着严格和正确的动作要求。首先,手腕的翻转是在手臂伸直的前提下,拇指朝上,手背和手臂外侧尽量保持在一个平面上。其次手臂的折叠,在上杆过程中右手手臂的折叠定要使手肘朝下,指向地面,右手手腕和手的动作呈现“托盘子”状态。有一些常用的训练方法可以使球手在击球过程中感受Movement、Flexibility和Freedoom。
1.“单手单腿、同手同脚挥杆练习”。先以右脚为支撑脚,抬左脚,左手 (包括手臂和肩膀)做上杆、下杆练习,手和腿要协调一致;接着,换右手,右腿,动作同上。
2.“持杆绕身体横向空挥杆练习”。该练习分为单手练习和双手练习,原理相同。开始练习时可以尝试缓慢的速度进行空挥,待熟练后可以逐渐加快空挥速度。练习中,不管是采用缓慢的空挥杆还是快速的空挥杆,一定要与身体的转动相互协调。
3.“三颗球练习”。将三颗球摆成一列直线,第一颗球采用三分之一的速度进行挥杆击球;第二颗球采用三分之二的挥杆速度进行击球,第三颗球采用全部的挥杆速度击球。在击球过程中体会挥杆力量的大小和观察球在空中飞行的距离。
三、身体的平衡
平衡对于大部分球手而言,可能是一个比较难以意会的因素。那么究竟如何看待在高尔夫击球过程中是否达到了平衡这一因素的要求呢?有一个很通俗的理解方式,即:球手在击球后能否平稳的站在原位看球朝目标方向飞去并落下。所以,平衡和下肢的支撑、稳定性、全身的协调性有密不可分的聯系。平衡还关乎到球飞行的方向和击球的质量。如果上半身力量过于强大,下半肢力量没有跟上,就很容易导致失去平衡。相反,亦是如此。这种不平衡就会导致球在空中“左一个”、“右一个”的“坏球”现象。实质上平衡是由人身体的大肌群和小肌群协调产生的。大肌群指的是肩膀、腿部、臀部等等,小肌群则是包括手指、手腕,手臂等等。大肌群作为支撑,小肌群产生速度。[2]身体平衡练习的方法有:
“单脚站立挥杆击球练习”。与正常的击球方式类似,单脚站立挥杆练习时,双脚需合并在一起,将球放在两脚中心延长线的位置,这时候抬起任意一只脚,进行挥杆击球练习,过程中仍然需要使身体保持平衡。
四、挥杆的路径
常见的挥杆路径有三种:由内而外 (inside-out)、由外而内(outside-in)、由内
至直再至内(inside-straight-inside)。同理,
球位也区分,不同的球杆需要不同的球位以及不同的击球角度,不同的挥杆路径也需搭配不同的球位。[3]如果球位不对就会造成错误的挥杆路径。例如:我们用5号木进行挥杆击球,正常情况下5号木的球位在左脚脚跟内侧延长线,如果此时将球位放置在两脚之间或偏向于右脚,很容易造成球往右飞的飞行轨迹,同样,如果将球位左移至左脚脚尖或左脚外侧就会造成球往左飞的飞行轨迹。不同的球杆击球角度也有所不同,正常情况下,短铁杆采取向下角度击球,长铁杆采取平扫击球,木杆采取向上角度击球。[4]为了增加击球距离,职业选手一般采取由内而外(inside-out)的挥杆路径。这种挥杆路径会使球产生我们常说的“小左曲”(draw)飞行轨迹。这种球路,球飞行的弹道稍低,飞行的较远,落地后滚动的距离较多,距离较其他球路有所增长。其训练方法有:
1.“站位調整训练”。在进行正常准备动作的时候,将右脚稍稍往后退,使原本两脚脚尖连线与目标线平行的状态变为不平行。采用这种站位,有利于使身体右侧留出大量的空间,使得球杆从目标线的内侧向外侧挥出的轨迹。[5]在保持这个轨迹不变的情况下,稍加强势握杆,使杆面在击球瞬间呈现适度的关闭状态,便可以击出这种“推式左曲球”,即常说的“小draw”。
2. “时钟刻度训练法”。我们以球为圆心,1m为半径在地上画一个圆。球所在目标线前方为12点钟方向,后方为6点钟方向。在训练过程中,下杆时我们尽量从时钟的5-6点钟方向下杆击球,从12-1点钟方向挥出球杆[6]。经常采用这种方法训练,有利于是人体培养由内而外挥杆感觉,从而产生由内而外(inside-out)的挥杆路径。
综上所述,在高尔夫运动过程中,要想增加击球距离要从四个方面入手。第一,需要扎实的击球。扎实的击球是提高击球效率的重要关键因素之一,它可以提高击球的距离和准确性。经过分析发现,优秀的高尔夫球员不论是木杆、长铁杆、段铁杆都有着很好的击球效率,这与其扎实的击球是密不可分的;第二,需要较快的杆头速度。在影响击球距离的另一个重要因素当中,较快的杆头速度是不可或缺的,挥杆速度越大,球飞行的距离越远。现在高尔夫球竞赛中,随着球道的不断增长,难度的增加,障碍的巧妙设计,需要长距离的击球来躲开这些“陷阱”;第三,身体的平衡能力。身体是否能够在击球中保持良好的稳定是影响击球距离的又一重要因素,高尔夫球员在任何一场竞技中都需要保持良好的身体平衡能力,这种平衡能力需要在开球、沙坑、斜坡以及障碍区中得以保持,因为身体的平衡是保证扎实击球的重要基础;第四,正确的挥杆路径。不同的挥杆路径会致使球产生不同的飞行轨迹,适当的左曲球在一定程度上会增加球飞行的距离。所以,在击球时需要我们由内而外的挥杆轨迹。
参考文献:
[1]Fulton,Timothy.The Effects of a Visual Distraction on Quiet Eye Duration and Putting Performance of Collegiate Golfers[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Golf Science Issue 1,p26. 2014,Vol.3
[2]陈革.浅析果岭周边区域切球技巧[J].当代教育实践与教学研究,2017(06).
[3]杨华峰,刘丽荣.影响高尔夫球飞行轨迹的力学因素分析[J].企业家天地,2010(11):65-67.
[4]殷怀刚,陆东东,韩冬.高尔夫球运动员核心竞技能力的特征及评价[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18,44(02):75-79.
[5]Lees, Adrian. Science and the major racket sports: a review[J]. Journal of Sports Sciences, 2003, 21(9):707-732.
[6]Witt J K , Linkenauger S A, Bakdash J Z, et al. Putting to a bigger hole: Golf performance relates to perceived size[J]. Psychonomic Bulletin & Review, 20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