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时期高校体育健康教育

2020-09-10龚艳

体育时空 2020年13期
关键词:健康教育抗疫体育

龚艳

中图分类号:G80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7-050-02

摘要 抗疫常态下高校体育教育要结合疫情对学生进行健康教育,必要时采取线上线下结合教学模式,增加他们的健康知识和防范意识,促进身心健康,进行科学锻炼提高免疫力,以期减少感染病毒几率。

关键词 抗疫;体育;健康教育

2020年的新冠疫情给社会和人民带来极大危害,在党和人民的奋力拼搏下遏制住病毒的蔓延,但零星的疫情时有发生,国外疫情依然十分严重。近日,《科学》杂志发表哈佛大学研究称,间断性社交隔离或要持续到2022年。在外围疫情未得到根本性的遏制的情况下,“抗疫”将成常态化。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提高抵抗力成为人们养生防病的重中之重,一般来说,抵抗力和自我防护以及健康知识好的人群感染新冠肺炎的可能性要小于其他人群,高校作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接班人的培养基地,在抗疫常态下如何使学生增强抵抗力、提高个人防护意识和健康知识是非常重要的。而体育课是大学生以身体练习为主要手段,通过合理的体育健康教育过程,達到提高抵抗力、增加健康意识、个人防护等知识,是高等学校体育工作的中心环节。在抗疫常态下进行体育健康教育是非常有必要也很迫切的问题。

一、体育与健康教育的关系

《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指出:“健康体魄,是青少年为祖国和人民服务的基本前提,是中华民族旺盛生命力的体现,学校体育要树立健康第一的指导思想,切实加强体育工作,使学生掌握基本的运动技能,养成坚持锻炼的良好习惯”。这项《决定》明确指出了健康第一的体育工作指导思想,也就是说,在体育课中要贯穿健康教育。通过其相互融合可以更好的的提高学生的身心健康水平。体育不仅是体育课、课外活动,还涉及到合理的作息、营养,心理保健等多方面的因素[1]。在《学校卫生工作条例》中明确规定,学校体育教育工作应当坚持“体育锻炼与安全卫生相结合的原则”。人类历史上爆发了多次流行病。如何利用人类已有的经验和知识来抵御病毒减少损失?除去专业的医学和流行病防御治疗方法外,大量的流行病学研究证实人类的行为、生活方式与绝大多数慢性非传染性疾病关系极为密切,改善行为可以预防这些疾病的发生并有利于疾病的治疗[2]。人类行为、生活方式与体育教育密切相关,譬如:健康意识、运动方式、规律合理的运动活动,基本的运动卫生常识等。时代在发展,体育课早已更改为体育与健康课程。高校体育健康教育,是要根据大学生群体的生理特点,选择适合他们的身心发展的项目进行教学,高校体育教学除了技术教学外,还要养成学生终身锻炼健康第一的习惯及理论知识,这其中就会运用到运动生理学、解剖学、生物力学、心理学、保健学等知识,在健康教育中有一个观点就是引导学生放弃危害健康的行为,养成促进健康行为,在体育课中运用到的以上知识都符合该观点,所以说高校体育教育和健康教育密不可分,相辅相成的。

二、疫情状态下高校学生心理行为变化

根据笔者对学生的调查和访谈,大学生在疫情期间的心理经历了一些变化。当社会出现重大事件时对人心理是一个考验,其心理变化对于他们的成长非常重要,从侧面反映了这一代青年的精神面貌,总体来看,大多数学生的心理变化都是向好的方向发展。

(一)疫情初期,由于对疫情和公共突发事件知识的懵懂,学生们还在家长的庇护下生活,没意识到事态严重,特别是非疫情中心的学生们觉得无所谓,又延迟开学,所以开心。

(二)疫情中期,伴随着武汉依然封城,身边甚至是亲人感染,学生或多或少的出现焦虑、恐慌、担忧、悲伤、愤怒、压抑、绝望等消极情绪。随着疫情进一步发展,国之有难匹夫有责的责任感逐渐占据了大部分学生的思想。大学生群体在正确舆论的引导下,对重大事件的发展有了一定的判断与主见。作为新生代,他们从盲从、被各种谣言左右的状态下逐渐清醒,看到党和国家不遗余力的救助每一位病患,一方有难八方支援的场面,看到事态从开始的纷杂无力到井然有序,学生们从担忧害怕到平静,并主动了解新冠的特性,抗疫的相关知识,用所了解的知识带领周家人朋友积极抗疫。这都显示大学生心理承受力和责任感在成长,在新闻报道中时常有大学生志愿者的身影,各种评论越来越积极,对党和国家打赢这场战争信心十足。在这期间他们的心理变化是从担忧恐惧到理性平静,从被动到主动参与抗疫。

(三)疫情常态化时期,这次的疫情时间长,涉及全球,大学生在党的正确引导下,对此次重大事态有了理性的认识。他们易于接受新知识和思想,他们很容易接受疫情防控工作指导思想并且采取行动,逐渐的变得有社会担当,家庭责任感。但是由于大学生属于不易感人群,在应对心态上,一些大学生往往容易过于自信而疏于防患;表现勇敢有余而敬畏感缺乏。所以在心理行为上要虽不惧怕但要重视敬畏科学与自然。这些就需要社会实践和学校教育来引导,其中的体育健康教育担负着重要作用。

三、抗疫常态下的高校体育健康教育

新冠疫情及其凶猛,稍不留意就会燎原,在国际形势继续发展,国内时有发现,新冠特效药及疫苗未投入市场的状况下,抗击和防御疫情成了我们日常生活的一部分,也就是“抗疫常态化”。在本土传播基本阻断的情况下,秉承严防死守,将抗疫与日常生活结合在一起,除非有重大事态出现,社会经济运转,人们的生活一路既往,只是日常方式有了一些变化。对于正值青春好动的大学生来说,这些方式可能会有一些不符合他们的特性。大学生往往容易过于自信而疏于防患 ;表现勇敢有余而敬畏感缺乏。那么抗疫常态下的高校体育健康教育可以在多方面对大学生进行教育,增加健康知识,建立健康意识,提高自身免疫能力。

对大学生进行健康知识的普及:根据笔者调查,大学生缺乏对健康知识、医疗保健系统知识、维护健康的知识、危害健康的因素和健康监测工具的知识的了解。

1.健康知识包括对疾病的了解、如何评估自己的健康、是否重视精神健康、定时参加锻炼、均衡饮食、起居规律、劳逸结合能力等。

2.医疗保健系统知识包括对目前保健系统的了解;适当的利用医疗保健系统;对选择各种医疗保健方法的知识;对选择合适的医疗保健机构的能力;找更多可替代的保健方法。

3.通过体育健康教育增加学生的这些维度的知识,会有助于学生加强自身防范意识和锻炼身体主动性,增强免疫力等,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他们感染病毒的几率。

四、科学锻炼身体,选择适合自身的运动强度与方式

合理的运動可以促进人的身心健康,达到释放压力,减少心理问题,增强抵抗力。当学生具备了一定的健康知识,就知道增加免疫力、减少危害健康的行为的重要性。在抗疫常态化期间,通过适量的运动可以提高人体免疫力。根据世界运动与免疫功能研究的领军人物、美国运动科学院(NAK)院士、美国伊利诺伊大学Jeffy A. Woods教授和他的中国研究生孙嫕的研究表明,中等强度运动可以提高免疫力;久坐不动或过度训练则可能导致免疫力下降,感染风险增高。这说明选择适合自己的运动动强度对免疫力很重要。把握强度,心率和自我感觉同样重要:运动中心跳加快,微微出汗,练后感觉舒适,睡眠好,次日精神足。大量研究表明,即使是短时间中等强度运动也会对人体免疫力有积极作用。一般来说每周5次30~60分钟的中等强度有氧运动(最高心率70~79%之间)对提高人体免疫力功能最佳,如快走, 慢跑, 游泳, 外出骑行等。每周加上2~3次的力量训练会更好。太极拳、健身气功也对提高免疫功能有效。而超过2小时的高强度运动在恢复期免疫功能可能会下降。另外最近有科研表明, 大多数情况下经常运动的人即使在大强度的运动后免疫功能也不会明显下降。

五、线上与线下教学相结合模式

疫情常态化期间,如果有局部突发状况,学生的课程会随时面临在线上进行,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教学模式可能也会成为常态化。线上线下教学模式结合了现代互联网+的终端平台教学特点,和慕课,网络学习视频有着本质的区别,它要求线上线下教学都突出学生的主体作用,教师总揽全局。采取线上教学是要引导学生积极参与课堂互动,线上教学内容要能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可以选择结合当下疫情的一些体育运动健康知识。线下教学结合科学运动知识进行实践教学,将线上教学内容运用到实践之中。

参考文献:

[1]叶松梅.浅谈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相结合的关系[J].科技创新导报2007,30:233-235.

[2]郑本霞.论“体育教育”与“健康教育”的相互不可替代性[J].中国教师,2019:109-110.

作者单位:武汉轻工大学体育部

猜你喜欢

健康教育抗疫体育
抗疫路上 不屈前行
“画”说抗疫
抗疫之歌
团结抗疫
2016体育年
授权理论在使用无创呼吸机COPD患者健康教育中的应用
健康教育在烧伤护理中的应用
糖尿病足的预防及护理方法初步研究
我们的“体育梦”
谈体育实践课中知识的扩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