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西夏汉文楷书碑刻赏析

2020-09-10余翔伊

今古文创 2020年39期
关键词:碑刻楷书书法

【摘要】 西夏文化是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西夏时期相关石刻资料的出土,学界对于西夏社会各方面的了解都有了进一步加深。其中,西夏时期的汉文楷书碑刻不仅具有历史价值,还具有一定的艺术价值。因此,对西夏出土的汉文碑刻进行书法研究具有重要意义,本文运用图像对比的方法,对碑刻文字进行分析。从笔法、字法方面指出西夏汉文楷书的特点,并说明与中原书法的关系。

【关键词】 西夏汉文;楷书;碑刻;书法

【中图分类号】H1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9-0072-03

一、引言

西夏是公元11世纪至13世纪初,位于我国西北地区的一个政权,共历10主,存在190年。党项及西夏存续期间,在不断地学习、借鉴、模仿中原王朝先进文化的基础上,创造出了丰富多彩的党项和西夏文化,为中国古代多元的民族文化增添了一道亮丽的风采。[1]

随着西夏石刻资料的出土,学者们对西夏石刻资料的整理研究也不断深入,全面真实地展示了西夏政治、经济、军事、宗教和文化等,同时弥补了西夏研究过程中的很多缺失。

其中,西夏文书法碑刻和西夏汉文书法碑刻更是成为中国古代碑刻书法艺术的有机组成部分。但目前关于西夏石刻资料的研究多侧重于考古和文学领域,学者们关于西夏时期书法艺术价值探讨的文章也集中在西夏文方面。对于西夏时期的汉文书法,尤其对汉文楷书碑刻还鲜有研究,因此本文将着重对西夏时期汉文楷书碑刻的书法艺术价值进行分析。

二、西夏汉文碑刻书法研究

随着西夏政权的相对稳定,其社会生活方式在发生变化的同时,文化艺术也得以蓬勃发展。

西夏的文化艺术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其书法也是以西夏文和汉文楷书为主的书法艺术,如银川市西夏王陵出土的西夏文字石碑残块、汉字石碑残块和永宁县闽宁镇西夏墓出土的汉字石碑残块等。

出土的石刻形制不一,有墓志、碑铭、经幢等;书法风格多样,有劲秀的秦代小篆风格、飘逸的北魏造像风格和精美遒劲的唐楷风格。碑刻字体以楷书为主,有少量隶书碑刻和篆书碑额。

西夏出土的汉字碑刻大多为残块,但仍能从中发现一些宝贵的信息,窥一斑而知全貌。

首先引起笔者注意的是几块颇具北魏风格的汉字残块拓片。闽宁镇西夏墓出土的残碑(拓片)(图2),从整体风格上来说与北齐天保三年(552年)的《牛景悦为亡人李景仲造石浮图记》(图1)风格相类。

总体上呈方整样式,字形偏古但却已完全褪去古隶的波磔,两个“人”字可以看到有清晰的“捺角”,已是明显的楷书样式。用笔含蓄,但同时充满了意趣,比如“旌”“旗”二字。字的结体也相对比较疏朗,有的笔画外放,比如“家”“秋”二字,相对于后来高度成熟的楷书风貌来说,这显得更加古茂而有趣味。

第二种(图5)是接近隋代墓志的风格,比如隋文帝仁寿三年(603年)立的《苏慈墓志》(图3)。

可以看到这张拓片上字的技法更加成熟。字内重心上提,中宫收紧,“持”“及”二字是也。笔画的起收转折表现得更加确定,如“未”“司”二处的“钩”和“及”字的“捺”,清晰的彰显出一种力量感,整体线条变得纤细、挺拔后,更加具有“善笔力者多骨”的美感。

自卫夫人在《笔阵图》中提出将书法线条的力量感作为一种美学意象来赏析后,后世的书家对于书法线条的力感就高度关注,像“力为骨体”之类的论述数不胜数。

笔力是书法艺术审美的基本要素之一,也是书法艺术审美的最高要求之一,[2]笔力对书法艺术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这件作品中所蕴含美学意象,既符合书法审美范畴,同时也表明西夏这一时期的楷书走向更加成熟的方向。

第三种接近颜真卿楷书的风格。1974年于宁夏回族自治区西夏陵区6号陵出的汉字石碑残块(图6)。石质,灰砂岩。残长63.5厘米,残宽20厘米,残厚16.5厘米,阴刻汉文楷书,残存3行31字。内容为崇宗乾顺《灵芝颂》句。上部碑缘饰刻蔓草纹,残宽11厘米。[3]

此残碑书法明显取法于唐人颜真卿的楷书。为了更加直观地看出此碑与唐楷之间的关系,下文将残碑中的个别单字做截图提取,与颜真卿书法作品《大唐西京千福寺多宝塔感应碑》(下文简称《多宝塔碑》)中同样内容的单字做对比,从笔法、字法两方面进行分析。

(一)笔法分析

王陵出土的残碑中“时”字(图7)左边部首部分,竖画入锋起笔;横折钩笔画,起笔横向右上稍微倾斜,顿笔换锋,自然地在笔画外部形成一个切面再向下行笔,结尾时有一钩,《多宝塔碑》(图8)中这个钩被结尾的一横所覆盖,而这样书写过程中的细节却在这块残碑中看得更为清楚;最后一横露锋入笔且翻锋向右上方提,两碑中的这一笔都是如此。再如“多”字(图9)和“及”字(图10)无论是从整体的字形外貌上,还是具体到某一笔画中的笔法比如起、行、收等,都与颜真卿《多宝塔碑》(图11、12)中的字十分相似。

又如残碑中的“首”字(图13),此字的横画仍如《多宝塔碑》(图14)中般是露锋侧入起笔,二者的发力点都落在入笔后立刻由侧锋转入中锋的地方,再向右上行笔,横画走势左低右高;收笔时笔锋往右下方重按、稍顿,至此完成这一横画。

用南宋姜夔《续书谱》中论述真书的“横直画者,字之体骨,欲其坚正匀静,有起有止,所贵长短合宜,结束坚实。”来品评此处,不为过。还有“首”字,横画下点的位置都与《多宝塔碑》中的“首”字的点位置一样,都在起笔第一点的正下方,用笔上都是由重到轻,点画都呈三角状且连接下部分的笔画,但值得注意的是,“首”字下部“目”字的转折却不像《多宝塔碑》中一样竖直。

从(图13)笔画的右缘中可以看出带有弧度,这与颜真卿另外两件作品《颜家庙碑》(图15)和《自书告身》(图16)中的“首”字类似,此碑的书丹者可能不仅只师法颜真卿一件作品,应是对颜真卿的其他书法作品也有過学习的经历。

不难看出西夏出土的这块汉文楷书碑刻中的笔法应是继承于颜真卿。此外,这块残碑中字起收笔的方圆;线条的粗细变化;结字的欹正;以及用锋、提按等,都充分表明了西夏书法对于唐代书法的学习。

(二)字法分析

从此残碑来看,西夏时期的汉文楷书结字上,总体亦符合书法审美所强调的中和之美。“効”字在结体上,左部高于右部。

左边部分的所有笔画位置皆高于右边的笔画位置,且往右上方倾斜取势,若取右部三个笔画的起笔位置,会发现处在同一竖线上;而右部三个笔画的收笔处也处在同一线上,不过呈斜向,虽是一正一斜好似有所调和,但左部实则还是一种倾斜状态,有随时跌倒的感觉。这时,右部来加以支撑,整个右部全在左部笔画之下,又很巧妙的在笔画之中的空间里进行穿插,每一笔都有自己适当的位置,最后达到“彼此映带得宜”的效果。

更精彩的是,书者对右部笔画位置精心布局的同时,为了避免出现高低轻重失调的情况,书写右部笔画得同时三次加重书写力度:即撇画起笔时露锋重按;下一笔转折时第二次重按,将笔锋完全铺开进行书写;在最后钩的地方再次发力,利用之前已经完全打开的笔锋将此钩刻画得饱满有力。

这不仅加强了右部笔画的视觉重心,还将整个字的重心也转移到了右下部,平衡了整个左部的斜势。右部的横折钩一画,在结构上是此字的主笔,在字法上亦是整个字的“字眼”所在。调节中和之美时还不失奇正的思想,“所谓‘正’者,偃仰顿挫,揭按照应,筋骨威仪,确有节制是也;所谓‘奇’者,参差起伏,腾凌射空,风情姿态,巧妙多端是也。”

再如“祉”字,同是左右结构、同是左边部分高于右边部分,但却重心上移。此字左部笔画多纤细修长,重心又在右部,主笔是“止”的中间一竖,若此时左部都纤细则“势”上会完全被右部所吞噬。

于是左部两个“点”画,都不约而同地加重了书写力度,从而各自成形,达到平衡。此字的结构还有另一细节,即左右两部中间的竖画,相互牵制的同时又互相呼应。

一竖画轻盈巧丽,另一竖画则表现出粗壮有力,这正如羲之所言“凡作一字……或如壮士佩剑,或似妇女纤丽”。

又有左部竖画偏长、收笔与走势相反,故右部竖画势向下时做到“点画出入之迹,欲左先右,至回左亦尔”,将矛盾的主张带到字中,使字具有精神和力量,达到力透纸背的效果,同样,这也是笔力的体现。

从“効”字和“祉”字来看,二字均为左右结构,但字的结体却不相同,最后依然在视觉上给人以中正平稳的感觉,这一点上可以说西夏汉文楷书深得唐人楷书法度森严、一丝不苟的精髓。

三、結语

姜夔在《续书谱》中说:“用笔不欲太肥,肥则形池;又不欲太瘦,瘦则形枯;不欲左高右低,不欲前多后少。”[4]是要求书写时在双方各自收敛节制中达到调节和适度。西夏汉字楷书碑刻用笔不受字形拘束;结构安排中保持中和之度、平衡之势;书写和刻碑过程中结字上的排斥和冲突,通过避让穿插等手法,得到协调,做到了“彼此相让,方为尽善”。

在汉字楷书中渗透的阴阳、平衡等哲学思想;儒家的中庸之道;唐代楷书的结字规律、审美范式等,同样在西夏的汉文楷书碑刻中得到体现。

整体书法风格上,也充满中和之气,自始至终以平整秀拔、圆而方、方又圆、正有奇、奇却不失正的致中极和境界。

从这些西夏时期的汉字楷书碑刻中可以看出,继承于唐代中原地区的西夏汉字书法具有一定的艺术赏析价值,也是我国古代书法艺术中的重要组成部分。

参考文献:

[1]乔娟.论西夏的石刻档案[D].银川:宁夏大学,2013.

[2]杜滨.论笔力在书法艺术中的表现[D].芜湖:安徽师范大学,2015.

[3]李进增.西夏文物[M].北京:中华书局,2015.

[4]崔尔平校点.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12.

作者简介:

余翔伊,女,汉族,重庆人。宁夏大学美术学院,硕士在读,研究方向:中国少数民族艺术。

猜你喜欢

碑刻楷书书法
明显陵碑刻图式元素的艺术特征探析
楷书的教与学
《兰亭序》对初唐楷书风格构造的影响
诗书画苑
欲访汉碑游齐鲁 致尚宽厚遗绪新
楷书
书法等
图说书法(三十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