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聊斋志异》与《十日谈》之平行研究
2020-09-10王秋新
王秋新
【摘要】 本文运用美国学派所提出的平行理论,将《聊斋志异》与《十日谈》两部短篇小说集进行比较研究。主要从叙事空间、框架式结构、创作主题三方面分析两部作品之间的异同,旨在对异质文化孕育下的两部经典巨著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解读。
【关键词】 《聊斋志异》;《十日谈》;比较研究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7-0022-02
一、引言
《聊斋志异》是我国清代小说家蒲松龄创作的文言短篇小说集,书中涉及内容十分丰富,题材广泛,主题多样,塑造了众多生动形象的人物角色,一直被视为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于一身的志怪小说中的集大成之作。短篇小说集《十日谈》是意大利作家薄伽丘所著的一部现实主义经典巨作,全书浑然一体,语言幽默诙谐,主题鲜明各异,有人将其视为中世纪欧洲的一面镜子,以明晰的线条、独特的视角和迥异的艺术风格折射出彼时欧洲社会的众生相,可以说该著作在西方乃至全世界的文学长廊中都占据着独一无二的重要地位。本文运用美国学派所提出的平行理论,将《聊斋志异》与《十日谈》两部短篇小说集进行比较研究。主要从叙事空间、框架式结构、创作主题三方面分析两部作品之间的异同,旨在对异质文化孕育下的两部经典巨著有更加深入的理解和解读。
二、叙事空间比较
(一)《聊斋志异》:“拟实”与“虚幻”的交融
一部作品的叙事空间设计不仅是作者思维方式的间接体现,同时也是其创作技巧与艺术风格的直接展现。《聊斋志异》中塑造的空间结构可分为“拟实空间”和“虚幻空间”两种维度。“拟实空间”即作者在创作过程中,以现实空间的规律与特性为依据,对其进行艺术模仿与加工,从而建构出一个将人或物视为主人公的现实空间。而“虚幻空间”是作者凭借自身思维发散、独立创造出的非现实的虚幻时空,其内部规律与艺术样式建立在现实世界的基础之上,受作者自身观念意识的影响、主要为鬼妖仙魔而打造的另一个时空。在小说中,主人公的活動场所主要集中在“拟实时空”——即现实世界。如《菱角》中“观音祠的祠堂、大成与菱角再次相逢的庭院”,这些场所都是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的建筑。
而小说中的“虚幻时空”主要可以归结为以下四种情境:仙境、阴曹、幻境与梦境。如《仙人岛》中“如皇宫般的高楼亭阁”的海外异域;《伍秋月》中“和阳间大体一样、不过是黑夜与白昼调换的阴间城市”;《小倩》中小倩时入时出的“帷幕”虚境;《青梅》中“阿喜梦见自己的父亲劝她不要自寻短见”的梦境。作者笔下两种时空相互映衬,使得故事情节推进延展,从而使叙事意图得以实现。
(二)《十日谈》:不一样的“虚实结合”
在《聊斋志异》中,蒲松龄塑造出的“实境”与“虚境”各式各样、瑰丽奇幻。而《十日谈》中薄伽丘同样使用了“虚实结合”的叙事空间表达,只不过与前者大相径庭。薄伽丘笔下的“拟实空间”多为“教堂”“宫殿”和“邸宅”等西式建筑,作者将其作为设置故事情节的主要场所。“教堂”除在“第五天”未被提及,书中的其他部分均有在教堂发生或与教堂相关的事件描述。如在“第六天”中“附近村镇的善男信女去教区的教堂看弥撒”的情境。
《十日谈》中的“虚幻时空”主要有两处:“天堂”与“地狱”。虽然薄伽丘在书中多次提及二者,但都是用以表现人物情感或内心愿景,而没有实质性的具体描绘与主要情节设定。如“第十天”中“虽然有点儿害羞,心里却欣喜万分,好像自己进了天堂一般”。
显然,《聊斋志异》与《十日谈》在叙事空间的塑造上,既“同”又“异”。“同”在二者均大量运用了“虚实相融”的叙事技巧,“异”于故事场所的特意选择、样式设计等具体陈设全然不同。这种现象不仅是人类精神与思想的共通与流动,更是长期存在于不同国家与民族中的文化差异的深刻体现。
三、框架式结构比较
(一)《聊斋志异》:模糊的“框架式”结构
框架式结构一般分为三个层面:外层(即故事引子)、中层(即故事数量)和内层(即每个故事的具体内容)。在东西方众多著名的文学作品中,如印度故事集《鹦鹉的故事》、意大利小说集《十日谈》、阿拉伯故事集《一千零一夜》、英国《坎特伯雷故事集》、中国经典巨著《聊斋志异》等都对框架式结构有所运用。
《聊斋志异》中的框架式结构并不明显。首先,该作品没有明晰的外层框架,整部小说没有单独的故事引子将读者引入接下来的故事情节当中。其次,中层框架的故事数量也没有明显的交代与呈现,一部作品的名字一般是饱含隐喻的,但在《聊斋志异》这一书名中显然没有任何数字特征可使读者在未读之前窥见书中包含了多少个故事。对于该作品内部框架故事的独特性、丰富性与深刻性是毫无争议、不可否认的,主题多样且寓意深刻。
(二)《十日谈》:典型的“框架式”结构
与《聊斋志异》明显不同的是,薄伽丘的《十日谈》是非常典型的“框架式结构”小说,大框架下套小框架,大故事饱含多个小故事,脉络清晰,主题鲜明。小说的楔子部分就是以上曾提及的外层框架,主要是将书中故事内容以简练的方式传递给读者,即该书是讲述10个青年人为躲避瘟疫而讲故事消解乏味的事情。关于故事的数量在作品名称中也有很好的体现,《十日谈》从字面进行解读,顾名思义是在十日中的谈说。此处,数字的奇妙运用与隐喻功能得以展现。至于内部框架的设置,薄伽丘的叙事技巧更是可见一斑,故事中主题的排列也有一定的逻辑可循。
可以发现,《聊斋志异》的框架式结构特点较之《十日谈》来说,相对比较模糊,后者的框架更加完整严谨,是一种典型的西方文学中有机整饬的封闭式结构。但二者在内部结构层面都各有所长,无论是就其主题的多样性与创新性而言,抑或是故事内容的独特性与深刻性,两部作品都可称得上是经久不衰、大放异彩的文化宝藏。
四、创作主题比较
從不同的视角解读《聊斋志异》与《十日谈》,就会有不一样的顿悟。由于二者主题复杂丰富,笔者主要将二者的“爱情”与“批判”主题进行比较研究。
(一)《聊斋志异》与《十日谈》:爱情主题
从古至今,爱情主题贯穿于文学、哲学、历史学等多个研究领域,似乎已然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永恒话题。《聊斋志异》中的爱情故事共有140余篇,占全书的三分之一有余。蒲松龄以现实生活为依托,将现实主义与浪漫主义有机融合,将人妖恋、人鬼恋、人仙恋描写得淋漓尽致、催人泪下。如《婴宁》篇写狐女婴宁与凡人子服经过种种波折坎坷,最后终于结成夫妇的动人传唱。故事中男女主人公对美好的爱情充满向往并不懈追求,试图打破封建礼数的操控与束缚,活出真实的自我。可见,蒲松龄勇敢打破传统写作观念,对那些真正的爱情给予了高度的肯定与颂扬。
《十日谈》中,“第五日”是专门以“爱情”为主题而展开故事情节的。不过与蒲松龄笔下的主人公不同的是,薄伽丘描写的都是“人人恋”。如“第五日故事二”中高丝坦莎听闻爱人马杜丘已经离世,便意图漂流海上,结束自己的生命,但后来得知马杜丘死讯是假,便去苦苦寻他,最终两人结为夫妻,生活美满。薄伽丘也同蒲松龄一样,对真正的爱情给予挚诚的歌颂,都讴歌和赞美追求真爱的自由和勇敢。
通过比较可以发现,《十日谈》与《聊斋志异》中的爱情主人公设定有所不同,前者主要描写人人恋,后者却是以人人恋为重心,人与异类相恋为辅助,多条情感线齐行并进。但二者的爱情主题都是歌颂真爱,通过对一幅幅美好爱情故事图景的生动描绘,向读者展现了爱情的伟大与真诚和那份追寻真爱的坚定与勇气,每一篇故事都仿佛伴随着动人的旋律,让人掩卷沉思,感慨万千。
(二)《聊斋志异》与《十日谈》:批判主题
“批判”主题也是《聊斋志异》中倾力突出的重要主题之一。作品中不仅对科举制度进行批判,也对政治制度给予了强烈的抨击。如《叶生》中学识渊博的叶生虽学识上首屈一指,却怀才不遇,后因淮阳县令丁乘鹤一路帮扶,最终仕途得志。叶生借丁县令之力中举,这无疑是蒲松龄侧面对封建科举制度的黑暗与腐朽的猛烈抨击,叶生只是“沧海一粟”,在当时社会,不知还有多少寒门学子受到这种制度的无情压迫与摧残。蒲松龄以有力的笔触,揭露当时社会贪官污吏们的丑恶面目,生动形象地描绘出他们内心的兽性与狠毒,间接对腐朽黑暗的封建政治制度进行强而有力批判。
在《十日谈》中,薄伽丘以人文主义为武器,与当时社会的封建等级制度和教会虚假的道德观念进行斗争。如“第一天故事四”中,小修士犯了教规戒律,理应受到惩治,他却使用计策,证明院长也犯了同样的错误,从而使自己免受责罚”。薄伽丘生动描绘了罗马教廷的丑态,教士与统治者表面道貌岸然、衣冠楚楚,可背地里确是男盗女娼、衣冠禽兽。教会与统治者们压迫残害底层人民,生活糜烂奢华。薄伽丘生动刻画出形态各异、生活截然不同的众多人物形象,反映了当时的社会问题与弊端,批判吃人的制度与无情冷漠的人心。一部优秀经典的作品必定有其深刻独到的见解之所在。不论是批判政治腐败与制度弊端的《聊斋志异》,抑或是与黑暗教会和统治阶级勇敢斗争的《十日谈》,思想主题之深刻,艺术水平之精湛,都可将其称为享有世界美誉、倍受深刻解读的佳作。
五、结语
《聊斋志异》与《十日谈》是不同国家、不同民族、不同文化孕育下的产物,将两部作品进行比较研究,不仅能使我们从中找到中西文学在叙事技巧与主题思想上的共同之处,更加有利于人们更好地去赏析和解读这两部作品的现实意义与审美价值。
参考文献:
[1]李彦东.论《聊斋志异》中的“异境”[J].蒲松龄研究,2020,(114):15-23.
[2]王文华.中国古典小说的框架式结构研究——以《水浒传》等为例[J].城市学刊,2015,(165):119-122.
[3]段婧.《聊斋志异》爱情题材作品类型概说[J].淮北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9,(95):57-59.
[4]杨雄琨,罗显克.从平行研究角度看《十日谈》与《拍案惊奇》中爱情主题之比较[J].南京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7,(58):38-40+43.
[5]林颖.浅析《十日谈》的讽刺艺术特征[J].速读(上旬),2017,(3):61.
[6]顾晓禹,徐凤利.薄伽丘《十日谈》的人文主义诉求[J].华章,2013,(19):96.
[7]蒲松龄.聊斋志异[M].北京:中华书局,2016.
[8]薄伽丘.十日谈[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