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上古汉语“克”战胜意义补说

2020-09-10梁晨丽

今古文创 2020年35期
关键词:庄公引申为鲁国

【摘要】 在上古汉语中,表示“战胜”意义的词大有所在,起初最先出现引申意义的“克”,而后“胜”“败”相继出现。同时,“克”在王力的古代汉语中,一般被简单解释为“战胜”之意,其实,“克”之中还蕴藏着丰富的文化意义,下文通过同“胜”“败”的对比,揭示“克”的深层含义。

【关键词】 战胜;克;胜;败

【中图分类号】H14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5-0054-02

一、“克”的语义特征

克:甲骨文为     ,《说文解字》中说道:“克,肩也”,象形文字,像人肩物之形,动词,本义为胜任。而后引申为“能够”之意,在《尔雅》中有这么一句话:克,能也。直接解释了“克”的引申意义是“能够”。春秋战国时期,连年征战,史官们在描述当时战争结果时又将“克”引申为“打败、战胜”之义,如:郑伯克段于鄢,这里“克”解释为“战胜”。随后“克”又延伸出了“克制”“损害”的含义,如:二日刚克、三日柔克(《书 · 洪范》)、五行相克。

这些是作为动词的“克”的几个常用意义。但在这几个意义中,作为“战胜”的“克”使用频率最高,这也是研究的一个重点。

二、“克”的战胜意义补说

“克”在古汉语中,总是被简单归结为“战胜”之意,实则,简单的背后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

《郑伯克段于鄢》中讲了这么一个故事,庄公和共叔段是郑武公的两个儿子,庄公继位后,母亲屡次要求庄公给弟弟分封领地,而共叔段也背驰伦理纲常,不断不属于自己的地界占为己有,意图与庄公并列为国家的二主,挑战庄公的极限。无奈之下,庄公与共叔段短兵相接,以“大叔出奔共”的结局收尾。细细观察文章的注释,看到王力在文中简单解释为“战胜”,但通过对原文的详细解读,发现“克”的背后其实另有隐情。在《郑伯克段于鄢》这篇文章中,发起战争的一方是庄公,共叔段是被动一方;占据伦理道德底线的是庄公,而违背纲常伦理的是共叔段;最后获取战争胜利的是庄公,战败的是共叔段。因此,通过对这三点的分析,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克”作为战胜义而言,蕴含着一定的情感倾向和力度,表示正义的一方主动发起战争并取得胜利。

这样的用法和意义并不在少数,通过在古籍网上查阅了关于《春秋左传正义》中作为动词义的“克”例句,一共检索出了89条相关例句,接下来,分析几个相关例句。

《左传 · 哀公十四年》:陈恒弑其君,民之不与者半,以鲁之众,加齐之半,可克之。

这句话讲是陈恒杀了本国的国君,因此当地的百姓不依附于他的有一半人,而鲁国凭借本国的百姓以及齐国不依附的那一半人,可以战胜齐国。这个故事的对战双方是陈恒和哀公,陈恒作为臣子杀害了齐国的国君,而哀公作为鲁国的国君,鲁国之前一直受到齐国的剥削,不满之情已经积蓄已久,现在正赶上新任国君行不正之事,因此鲁国想借机攻打齐国。观察交战的双方,想主动发起战事的一方是鲁国,在这场战争中,它是正义的一方,目的是维护本国的权益;而接受战争的一方是齐国,原本齐国剥削鲁国就是以强凌弱,霸权主义的一种表现,加之臣子篡位,更加激起了鲁国的不满,于是孔子对鲁哀公说此时如果发动战争,则路过必定大获全胜。

《左传 · 定公十年》:武叔懿子围郈,弗克。秋,二子及齐师复围郈,弗克。

当时,公若在立后问题上劝谏叔孙成子,但他最后還是立成子为继承人,让公南做马正,公若做郈地的宰相,因此,成子与公若之间便有了隔阂与矛盾。武叔继承大统之后,派郈地的下属杀死了公若,包围了郈地,意图将郈地收入囊中,没有成功。秋天,武叔、公南联合齐军在此包围了郈地,但依旧没有成公。在这个故事中,“克”依旧是攻克、战胜之意。但分析文章中敌对两方面的立场,可以发现,武叔、公南以及齐国主动发动的这场战争是非正义的,就公若而言,他在继承人选择的问题上只是做了一个臣子应尽的责任与义务,直言上谏。而对小肚鸡肠的成公来讲,公若侵犯了他的权益。所以,在继位后武叔,并没有使这段往事成为过去,而是利用自己的职权让手下人杀害了公若,还妄图霸占公若的领地。由此,分析“克”的含义时,不难发现,战争的发起人是不正义的,不受道义的支持,结果必然大败而归。

《昭公 · 二十二年》:闵马父曰:子朝比不克,其所与者,天所废也。

在这个故事中,子朝作为战争的发起人,违背盟约,品行不端的人周围必是小人当道,子朝就身在这样的出境中,因此闵父得出结论:“子朝必不克。”

由上述几个例子可知,“克”在古代汉语中的意思绝不仅仅是王力古汉语中“战胜”可以解释的,它的内涵比较丰富:战争的一方主动发起进攻;发起战争的一方一般是正义的一方,在战争中取得胜利;胜利的结果在文中会交代清楚。同时,“克”所在句子的结构一般为“(S)+(否定)+克+(O)”,即在一个句子中,“克”前后的主语、宾语可有可无,同时还可以直接受否定副词的修饰,表示否定意义。《春秋左传》中使用“克”的例子还有很多,此处就不一一举例了。

三、胜的语义特征及“胜利”意义用法

胜       ,“胜,任也”(《说文解字》),本义为胜任、经得起。引申为胜利,战胜对方,例如“大获全胜”。随后人们又将其引申为胜过、超过,“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即是如此。之后,又将其的意义扩展为克服、制胜之意,“凡令之行也,必待近者胜也”(《管子》)。胜在《春秋左传》中出现得较少,通过其他文献的资料,仍能从少数的文字中看出其语法特点。

齐人伐燕,胜之。(《孟子 · 齐人伐燕》)

凡大者,小邻国也;强者,胜其敌也。胜其敌则多怨,小邻国则多患。(《吕氏春秋·慎大》)

吞舟之鱼,陆处则不胜蝼蚁。(《吕氏春秋 · 览 · 审分览》)

通过观察上面几个例子,“胜”在表示肯定意义时,其语法结构为“S+(否定)胜+O”,其中的主语和宾语可以同时出现,也可以随意省略其中任何一方,无论如何,最终的结果都是主语战胜宾语。而在表示否定意义时,主语和宾语不能同时出现。纵观整个句子,可以发现,与“克”相比,发起者挑起的战争无所谓正义不正义,没有那么强的伦理道德要求。两者的共同点在于,都可以带宾语,既可以用在肯定句中,也可以用在否定句中。

四、“败”的语义特征及“胜利”意义用法

败,      。“败,毁也”。(《说文解字》)本义是毁坏、破坏之义。随后引申为损坏、损害,“死而形体朽,精气散,犹囊橐穿败,粟米弃出也。”(《论衡》)在《左传》中,又被引申为打败、战败之义,“齐师败绩”(《左传·成公二年》)。“败”作为打败、战胜的意义来讲,主要是在春秋末期。

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寡人之于国也》)

于是异日果与吴战于五湖,吴师大败。(《越王苦会稽之耻》)

楚胜于诸夏而败乎柏举。(《吕氏春秋 · 孝行》)

与燕人战,大败,达子死,齐王走莒。(《吕氏春秋 · 慎大》)

先轸遏秦师于淆而击之,大败之,获其三帅以归。(《吕氏春秋 · 悔过》)

从上述例子中,可以看到,“败”均为战胜、打败之义。同时,它的独特之处在于在“败”的后面可以加介词“于”引出动词“败”的动作发出者,如“东败于齐”。同时,“败”在句子中除了表示主动外,还可以以使动用法的形式出现,如“大败楚人”,这句话的意思是使楚人大败。此外,“败”一般没有否定形式,主要通过添加介词或者使动用法来表示不同的结果。

五、小结

在古代汉语中,表示“战胜”意义的词有很多,“克”“胜”“败”是其中使用频率较高,较有特点的。纵观这三个词,他们之间既有相似之處,同时差异也一目了然。“胜”在表示“胜利”,和“克”一样,既有肯定用法,也能在句子中添加否定词表示否定意义,不同的是,“弗”一般与“克”搭配,“不”一般与“胜”搭配使用,而且表示否定式时,“弗”字句的宾语一般不出现,“胜”字句的主语与宾语任择其一在句中出现。与“克”相比,“败”的一大特色就在于使动用法的运用,同时,否定句一般没有“败”的身影,主要通过添加介词宾语或者语义来表示不同的战争结果。除上述不同之外,“克”的最大特点在于,“克”在表示“战胜、胜利”之意时,战争的发起者一般都是正义的,是为了捍卫自己的权益发动战争,最终取得胜利,这是“克”最大不同之所在。

参考文献:

[1]程瑞君.“胜”“败”同义与使用法[J].汉语学习,1982,(06):50-51.

[2]徐山.释“克”[J].湖南城市学院学报,2005,(06):36-37.

[3]张孟晋.“胜”“败”再探[J].今日科苑,2010,(02):265.

[4]孙玉茹.“克”:蕴含情感和力量[N].语言文字报,2020-04-29(003).

作者简介:

梁晨丽,女,汉族,山西长治人,山西师范大学,硕士,研究方向:方言、古汉语文字。

猜你喜欢

庄公引申为鲁国
兔死狗烹
秘诀胜齐国
柳季与岑鼎
郑庄公形象讨论
斐然成章,不知所以裁之
神奇汉字
掘地见母
其实“庄公”也可敬
一起来说流行语(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