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湖》纪录片人际意义的多模态话语分析
2020-09-10高莹
高莹
【摘要】 纪录片中各种符号资源协同构建的人际意义,能触动亿万观众的心灵,引发最深层的情感共鸣,具有良好的价值导向,对国家及城市的形象构建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评价理论和视觉语法为基础,探讨《东湖》纪录片语言和视觉资源协同构建积极的人际意义,具有提升城市形象、传播中国形象的现实意义。
【关键词】 《东湖》;评价理论;视觉语法;多模态构建;人际意义
【中图分类号】H31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0-0075-03
一、引言
随着大众传媒的蓬勃发展,纪录片以其独特的魅力逐渐成为承载历史、传播社会价值观的重要手段。作为武汉的动感名片,《东湖》纪录片奏响了一曲人与自然和谐共生之歌,诠释了武汉的文化内涵与人文精神。因此,本文基于评价理论和视觉语法系统,分别对《东湖》纪录片解说词及图像模态传递的人际意义分析,借此探究其展示中国形象的现实意义。
二、理论概述
(一)评价理论下的态度系统
20世纪90年代,詹姆斯·马丁(James. R. Martin)创立了评价理论,之后将其定义为“关于评价的——即语篇中可以协商的各种态度、所涉及的情感的强度以及表明价值和联系读者的各种方式”[1]。该理论进一步继承和丰富拓展韩礼德(Halliday)对人际功能的研究。
评价理论包含三个子系统,即态度(attitude)、极差(engagement)和介入(graduation)。在对语篇做出评价时,三者共同作用凸显语篇的态度潜势,其中态度系统处于核心地位。“态度系统是指心理受到影响后对人类行为、文本或现象所作出的判断”[2]。学者将态度系统细分为情感(affect)、判断(judgment)和鉴赏(appreciation)。其理论框架如图1所示,本文将从态度系统中情感、判断、鉴赏等方面探讨纪录片解说词传达的人际意义。
(二)多模态话语分析理论
Halliday提出“语言有概念、人际和语篇三大元功能”[3]。Kress和Van Leeuwen在此基础上拓展建立了视觉语法系统,阐述了视觉语法的“再现意义、互动意义和构图意义,分别揭示:图像所表达的内容、图像与读者之间的关系、图像的语篇衔接功能”[4]。该文将从互动意义下的接触(contact)、社会距离(social distance)、视角(perspective)、情态(modality)等方面分析《东湖》纪录片中的多模态互动意义。
三、《东湖》纪录片人际意义分析
《东湖》纪录片辞藻华丽与图像画面珠联璧合,蕴含着丰富的人际意义,共同勾勒东湖的现实发展和未来蓝图。下面将分别从《东湖》语言及图像模态来探讨人际意义的体现。
(一)评价理论下的态度分析
根据评价理论,态度系统是对人或物的评价,情感是对行为的反应;判断是对行为的评估;鉴赏则是对现象的评估。通过对《东湖》态度解说词进行词频统计,分布如表1所示:
根据表1,解说词中鉴赏资源比例最大,而情感资源比例最低,这和纪录片要展现真实的本质是密切相关的,由于“纪录片的核心为真实,过多使用主观情感资源会影响纪录片的真实性”[5],要避免主观因素过多注入,所以解说词中情感资源比例最少。
1.情感资源的分布
《东湖》纪录片解说词中情感资源可以缩短观众与人物的距离,实现共情。在解说词中,情感资源各类型分布情况如表2所示:
表2显示情感资源中愉快类型比例最大,情感资源表现在描写东湖美景给武汉市民带来的体验感和自豪感、幸福感、安全感,例如:
(1)As for the people of Wuhan, East Lake is not only a resort, but a topic of global importance, enough to make them proud .
(2)The runners are not only for the competition, but also to join the “get-together at East Lake.”
例(1)“proud”正体现了武汉市民对东湖这一荣誉感到自豪,东湖成为江城的名片;例(2)运动员在山水间钟情挥洒是与东湖与大自然的融合,“get-together”写出了山水与赛场的结合,想象力与美谱写的乐章。这些情感资源传递出东湖已成为都市人的精神家园,带给人们满满的幸福感及安全感,对武汉市的文化形成地域性认同。
2.判断资源的分布
判断是对人和人的行为的评价,可分为社会许可和社会尊严,在态度资源子系统中,判断资源出现总频次有18次,本文对解说词中判定子系统分别进行统计(见表3)。
表3表明解说词中社会尊严下的能力性出现比例最大,占判断资源的38.9%。判断资源表现在市民对东湖建设的探索、运动员在山水间竞技驰骋精神,例如:
(1)With their efforts over the last few decades, East Lake has earned a reputation as the “green heart” of Wuhan.
(2)The Ting Tao scenic area unfolds, from over 2000 years ago, the life stories of the patriotic poet Qu Yuan.
例(1)中“efforts”强调了中科院人员经过数十年不懈的努力使得东湖赢得了“绿心”的口碑,例(2)描写了“patriotic”表达了诗人屈原的愛国情怀,再现楚文化之精髓。通过判断资源的描写,彰显了“敢为人先,追求卓越”的武汉精神及“武汉,每天不一样”的日新月异步伐。
3.鉴赏资源的分布
鉴赏是对物的评价,细分为反应、构成和价值等。“反应指被评判个体吸引的程度,构成与评价对象的细节有关,价值则涉及对社会意义的评价。”[6]鉴赏资源分布如表4所示:
由表4看出,鉴赏资源中,反应资源比例最大,构成资源次之。反应资源如placid, gracious, fresh等来描绘东湖有山有林有泽有堤有湾,美如画卷;构成资源主要以merge, linking, rich描写人与自然和谐之美;价值资源用eco-friendly, valuable, national-level等描绘武汉东湖美成世界东湖。通过对东湖四大景区鉴赏资源的描绘,展示了武汉市景区建设的绿色发展理念。
(二)视觉语法中的互动意义分析
《东湖》纪录片视觉图像包括参与者间的互动功能,视觉资源帮助观众与纪录片人物产生人际关系实现互动,下文将从视觉子系统分析《东湖》纪录片图像传递的互动意义。
1.接触互动
接触是“图像参与者通过目光指向与图像观看者之间建立起来的一种想象性的接触关系。”[7] Kress和Van Leeuwen将接触分为“提供”和“索取”两类。如果图像参与者与观众没有目光接触,则为提供类,反之,参与者与观众有目光接触,则为索取类。《东湖》90%以上镜头是提供类,展现武汉东湖历史人文气息。如女大学生身着长裙漫步东湖,带领着观众走近东湖,饱览湖光山色。当然也有索取类镜头,呈现游客赞叹与喜悦之情,如镜头中运动员在东湖长跑结束后对着镜头笑,在观看者心中荡起波澜,使观众身临其境。
2.距离互动
距离通过参与者的框架大小来建立参与者和图像观看者的联系,反映图像中的参与者与观众间关系。近距离镜头中,展现了磨山景区,依山而筑的楚风仿宋建筑,再现历史的城池和宫殿,彰显着与古希腊同灿一时的东方古文明。远距离镜头中记录了在一群科学家匠心妙手之下,描绘出一幅瑰丽山水画卷。这种远近距离结合镜头拉近了参与者与观众的距离,使观众易被感染,从而实现与观众互动。
3.视角互动
根据视觉语法系统,视角分为平视、俯视和仰视。纪录片主要采用航拍俯视的视角,俯视下的东湖是水天一色的柔情,是武汉生态与人文的完美契合。纪录片也采取了平视的角度,极目远眺,夕阳西下,金色的余晖笼罩在湖面上,波光粼粼,带来了黑夜来临前东湖饕餮盛宴。同时也有仰视视角,如东湖客舍墙上挂着伟人画像采用了仰视的视角,一种对伟人敬仰之情油然而生。随着航拍镜头不同视角的切换,让观看者与纪录片风景进行心灵交流,让我们看到了一个如诗如画的东湖,励精图治的武汉,美丽的大中国。
四、结语
本文以评价理论和视觉语法为理论框架,分别探讨《东湖》中语言和视觉资源如何实现人际意义的构建,发现:首先,解说词中情感资源展现了游客对东湖的愉悦心态;判定资源表现市民对东湖建设的艰辛;鉴赏资源展现了生态大武汉。这些态度资源,使得东湖的美更有底蕴,映射出武汉现代化、国际化、生态化。其次,利用视觉资源解读其互动关系,发现拍摄者需灵活运用镜头缩小互动者间的心理距离,这有助于增进交流,增强纪录片感染力。
参考文献:
[1]Martin,J.R,D.Rose.Working With Discourse: Meaning Beyond the Clause[M].London:Continuum,2007: 25.
[2]Martin,J.R.& White,P.R.R.The language of evaluation:appraisal in English[D].London: Palgrave Macmillan,2005:38-40.
[3]Halliday.An Introduction to Functional Grammar [M].London:Edward Arnold,1985.
[4]Kress,G.&Van Leeuwen,T.Reading Images:The Grammar of Visual Design[M].London:Routledge,1996:77.
[5]黄妍.评价理论视阈下《发现中国》态度资源的积极话语分析[J].兰州教育学院学报,2019(7):88-90.
[6]刘立华.评价理论研究[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0:8.
[7]梁兵,蔣平.多模态话语分析与中国文化对外传播[J].外语学刊,2015(2):155-1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