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说文解字·食部》研究

2020-09-10张妍

今古文创 2020年45期
关键词:说文解字

【摘要】《说文解字》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系统地通过分析字形来探求本义的专著,在字形、字义方面给后代留下了丰富的材料。“食”部字在《说文解字》当中占有不小的比例。其在编排方面具有一定的规律性,这在研读《说文》时可以明显感受到。通过对“食”部进行研究,可以获取到汉字背后所蕴藏的文化信息,包括“食”部所反映出来的先民饮食观、前代民俗以及社会发展状况。

【关键词】《说文解字》 ;“食”部;编排体例;文化信息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5-0010-03

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是中国历史上一部不可多得的著作,是中国文字学史上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它不仅在字形字义方面给以后代很大的启示,同时还反映出丰富的中国古代文化。众所周知,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许慎的《说文解字》保存了数量巨大的古文字资料,在历史上对汉字的研究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即使在今天仍然具有不可估量的价值。

一、“食”部编排体例

《说文解字》“食”部共收录汉字62个,其中重文18个,新附字2个。[1]

研读《说文》,可发现其编排具有明显的规律性,这恰可反映出许慎在著书时的独具匠心之处。[2]

(一)先部首,后其他

《说文解字》卷五下:“食,一米也。从皀亼声。或说亼皀也。凡食之属皆从食。”[3]《说文解字》“食”部将“食”作为部首字,置于“食”部之首,在其后列出以“食”为部首的其他字,如,“饎,酒食也。从食喜声。”“饱,猒也。从食包声。”

(二)先体词,后谓词

“食”部本着“先体词,后谓词”的编排原则,将名词编排在靠前的部分,将动词、形容词编排在靠后的部分。比如,“饼,麪餈也。从食并声。”“飺,稻饼也。从食次声。”等名词,都处于“食”部靠前的位置。而“飨,乡人饮酒也。从食从郷,郷亦声。”“养,供养也。从食羊声。”等动词,“飻,贪也,从食,殄省声。”“饐,饭伤湿也。从食壹声。”等形容词,都被置于“食”部靠后的位置。

(三)先美后恶

“食”部本着“先美后恶”的编排原则,将意义美好的字编排在靠前的位置,将意义丑恶的字编排在靠后的位置。例如,“饎,酒食也。从食喜声。”“飶,食之香也。从食必声。”等,这些字或是形容食物美好的样子,或是表示人在进食时喜悦的心情,这些字全部被编排到了“食”部靠前的部分。而“餀,食臭也。从食艾声。”“饥,谷不孰为饥。从食几声。”等,这些字或是形容食物丑恶的样子,或是体现了粮食蔬菜等作物收成不好。“食”部将这些具有消极意义的字编排到了靠后的部分。[4]但是,不可否认,在这三大规律之下,也有例外存在。

二、从“食”部看先民饮食观

(一)追求温饱

原始社会,人们没有掌握如何用火来制作食物,为了生存下去,不得不食用“草木之食”、“鸟兽之肉”,过着茹毛饮血的生活。[5]

自然界当中早就存在火的现象并且随着生活经验的逐渐积累,先民逐渐掌握了用火技术,这一项技术的创造使得人类进入“熟食时代”,这是人类维系自身的生存和发展迈出的重要一步。原来那些生鲜食物,比如鱼、虾、蟹、鲍鱼等,生吃的话会有腥味,而且对肠胃非常不好,自从发明了取火的办法之后,就可以烧熟起来去享用这些美味的食物了。

至此为止,人们进食只是为了满足最基本的生存需求,对食物本身还没有太高的要求。

(二)追求丰盛

为了更好地满足生活需求,人们逐渐创造出各种各样新的食物类型。据史料记载,古人的饮食结构已经可以分为饭、羞、膳、饮四大类,其中饭是主食,羞、膳为人们的副食。“食”部反映了很多种不同加工制作过程、不同品种、不同味道的食品。

1.主食

主食种类丰富,而且区别非常明显。饼由面粉制作而成,餈为稻饼,是一种以糯米为主要原料制成的食物;饡是将菜肉的汤汁浇在饭上,它的水分相对较多,糇为干食,它的水分相对较少;就连制作工艺特别简单的粥,都有稀的和稠的两种。《礼记·檀弓上》曰:“饘粥之食。”孔颖达疏曰:“厚曰饘,稀曰粥。”这句话的意思就是说,比较浓稠的、水分较少的粥叫做饘,而比较稀的、水分相对较多的才叫做粥,同时前者做好之后,米已经不成颗粒状,还可以浇上菜汤或肉汤进行食用。

2.零食

零食种类丰富。《说文·食部》:“䭑,叽也。”这里描述的是饭后用于消磨时光的各类小吃等。“甜”作为五味之一,在人类的生命活动中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其在食物制作方面也有重要的用途,既可以单独食用,又可以做成糖果、糕点等。[6]《说文·食部》 “饴,米糱煎也。”是指用麦芽制成的糖类食品等,大致相当于我们现在所吃的糖果。[7]《说文·食部》“餳,饴和馓者也。” 馓,是一种油炸食品,色泽黄亮,香脆精美。将馓和饴糖混合,就制成了餳,这是一种又甜又脆的零食。

3.饮品

各类饮品出现。其中最值得一提的就属酒了。在《说文》当中也有提到,如《说文·食部》:“饎,酒食也。”我国酿酒的历史非常久远,几乎是与生产种植同步发生的。据古书记载,古代的酒一般是黍煮烂后酿成的,酿造时间很短,其酒精含量与我们今天的酒相比要少得多。酒可以分为清酒和浊酒。酒初酿成时汁与渣滓混合在一起,是浑浊的,称为浊酒,是较为低级的酒;如果经过过滤这道工序,除去残渣等多余的物质,酒就澄澈多了,即为清酒。[8]

(三)追求味美

五味调和是中国古代饮食文化中具有浓墨重彩的一笔。五味调和的内容十分广泛,其中最主要的就是食材酸、甜、苦、辣、咸的协调。[9]《黃帝·内经》曰:“五味之美,不可胜极。”“五味”是人们在长期的饮食实践中所形成的,每一种味道的形成都经历了重重地甄别与筛选,它实际就是将五味抹去棱角,按照大众们所喜闻乐见的方式、从对身体有益的角度去进行配比,讲求清淡浓厚适中,来满足人们的口食之欲。酸、甜、苦、辣、咸几个字概括了人们所能制出的美食的绝大多数味道,五种味道各有各的特点,但每一种味道对于个人的品味来说都不是尽善尽美的,需要人们进行耐心地调和,取长补短以适应个人的口味。

三、从“食”部看前代民俗

(一)饮食餐制

饮食餐制就是指人们每天吃饭的次数。在原始时期,当农业生产和生活趋于稳定的时候,就产生了比较固定的作息制度,由此产生了与其相适应的餐制。寻常人家一天只吃两顿饭,即所谓“两餐制”。[10]古人将前一顿饭称为“朝食”,将后一顿饭称为“餔食”。第一顿饭在太阳出来一段时间之后开始吃,第二顿饭则是在太阳运行到西偏南方向的时候,也就是现代时间下午三点到五点的时候开始吃。魏晋以后,开始盛行“一日三餐”的餐制。到唐代的时候,“三餐制”就已经广泛地被大众所接受了。“朝食”,是一天中的第一顿饭,一般是在天色稍亮的时候吃。“昼食”,是一天中的第二顿饭,大致相当于现在所说的午饭。“餔食”,是一天中的第三顿饭,也就大致相当于现在所说的晚饭,《说文·食部》:“餔, 日加申时食矣。”

(二)待客之礼

“食”部中的部分字能够体现民间的待客礼仪。如《说文解字·食部》:“饗,鄉人飲酒也。”表示主人和客人相对着喝酒。在古代,人们的生存环境十分恶劣,大家往往过着群居生活并且辛勤劳作,之后大家一同分享他们所获得的成果。后来随着社会的进一步发展,乡民之间聚会宴饮的活动依旧盛行不衰。《说文解字·食部》:“飵,楚人相謁食麥曰飵。”“䬯,相謁食麥也。”等,都是用来表示主人的待客之礼的。

在长期的实践中,古代先民创造出了一套完备的待客礼仪。首先,座次安排考究,遵循“东为尊,左为上”的原则,人们要根据自己的身份地位选择就坐;其次,食物、食器摆放讲究,如饭类要放在食用者左边,肉类要放在食用者右边,上整条鱼时,要将鱼尾对着客人;最后,陪客方式要求严格,客人进食时,主人必须作陪。如果主人和尊长共同进食,则要求更为严格,尊长未吃时,主人也不能吃,待尊长吃饱时,无论主人是否吃饱,也必须停止进食。

(三)祭祀之礼

祭祀就是通过一定的礼仪向神灵表达自己敬畏之意,来求得神灵的庇护,以协助人们达成自己的目的或心愿。祭祀一事的产生与人们对于自然界敬畏与害怕密切相关,在古人的意识当中,日出日落、阴晴圆缺、风雨雷电,都有神灵在主宰;同时还由于古人坚信人死后有灵魂存在,如对其不敬,邪恶的灵魂会在人间作祟,使人生病或遭厄運。[11]《说文解字·食部》对祭祀有明确的记载,“餽,吴人谓祭曰餽。”

人们祭祀神灵既然有一定的目的,那就理应表达自己的诚心,拿出最好的东西来进行祭祀。祭品的种类多种多样,主要分为粮食、玉帛、人牲等。古代祭祀时的祭品,牛、羊、豕俱全叫作“太牢”,只用羊和豕叫作“少牢”。

四、从“食”部看社会的进步

(一)烹饪过程复杂化

中国的烹饪方式是逐渐发展起来的,由简单到精密。比如,烹饪方法“烧”,是一种最原始的饮食制作方法,不需要使用任何饮食加工器具,直接把食材放入火中烧,等其熟透之后进行食用,这种烹饪方法在中国绵延发展了相当长的时间。随着生产、生活方式的进一步发展,人们对于饮食水平提高的要求愈发强烈,越来越复杂的烹饪方式也就应运而生。据推测,商周时代的烹饪方式就已经以“煮”为主了。按照现在的烹饪方法,“煮”就是将提前加工好的半成品,放入水中,先大火烧开,然后文火慢煮至全熟。“煎炸”也是一种很早就产生了的烹饪方式,据史料记载,这种烹饪方式在先秦时期就已经开始使用了,但还没有普及,多数情况下只运用于天子及诸侯的饮食加工过程当中。

《说文解字·食部》当中不乏饮食制作方式的记载。如,“饪,大熟也。从食,壬声。”意思就是说用火将食物烧熟。“馏,饭气蒸也 ,从食留声。”这是“蒸”这种制作方式的一种。

(二)烹饪器具多样化

《说文解字·食部》当中所记录的烹饪方式多种多样,与此相应烹饪器具也在逐渐发展。最初的时候,人们做饭多数情况下采用“石烹法”,但是这种方式加工速度慢,效率很低,人们迫切需要改善烹饪器具。直到先民掌握了制陶工艺,陶器应运而生,先民开始广泛的运用陶器制作食物青铜器产生之后,其加热效果更为显著,食物的制作效率也进一步提高,这已经是烹饪器具的一个革命性的进步。随着人们对于饮食质量要求的进一步提升,对于烹饪器具的使用也萌生了更为严格的要求,由于铜锅容易产生铜绿等对于人体有害的物质,基于此铁质炊具应运而生。铁质炊具以其良好的导热性被广泛应用,而且用铁锅炒菜会产生对于人体有益的物质,所以铁质炊具在中国的饮食制作当中一直沿用至今,如铁锅、铁铲等。

五、结语

汉字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古汉字又承载了太多的文化信息,《说文解字》为我们在这一方面的研究提供了巨大便利。本文针对“食”部进行研究,包括其编排体例以及其所反映出来的文化信息,希望在某些部分上对于“食”部的研究做出一些贡献。

参考文献:

[1]张兰兰.《说文》“食”部文字探微[J].苏州教育学院学报,2017,34(1):94-98.

[2]潘越.《说文解字》“食”部字研究[J].牡丹江大学学报,2016,25(4):47-49.

[3]许慎.说文解字[M].北京:中华书局,2012.

[4]魏晓艳.《说文·食部》与古代饮食文化[J].牡丹江大学学报,2009,18(9):72-74.

[5]王宁,谢栋元,刘方.《说文解字》与中国古代文化[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社,1979.

[6]曾静涵.从《说文解字》“食”部字看古代饮食文化[J].赤峰学院学报,2015,36(10):170-172.

[7]许嘉璐.中国古代衣食住行[M].北京:北京出版社, 2003.

[8]万国光.酒话[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7.

[9]周光武.中国烹饪史简编[M].北京:科学普及出版社,1984.

[10]王仁湘.中国史前饮食史[M].青岛:青岛出版社, 1997.

[11]姚伟钧.中国饮食文化探源[M].南宁: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

作者简介:

张妍,女,河北唐山人,上海师范大学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现代汉语语法。

猜你喜欢

说文解字
论《说文解字》与基础教育
《说文解字》与汉字形体分析对汉字教学的一些思考
“六书”在小学识字教学中的应用
《说文解字》的认识
《说文解字》中的反形字分析
体验知识的形成、产生和发展
《说文解字·邑部》构形方式和书体演变研究
浅谈《说文解字》中的“尸”部字
从出土文字看《说文解字》存在的问题
《说文解字》羊部字形、字义、文化蕴涵探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