健康中国视角下中医健身气功进校园与家庭体育共享研究
2020-09-10于海浩
于海浩
中图分类号:G852.6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6-023-03
摘要 通过文献资料、专家访谈、逻辑分析等研究方法,对健身气功进校园与家庭体育共享价值进行研究,结果扎实继承中医民族文化需要,扎实落地健身气功进校园需要,扎实打造健身气功品牌需要,以立德树人教育要求为目标导向,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引,培育学生掌握辩证思维健身,夯实健身气功文化自觉,获得文化认同,实现文化自信。通过掌握身体运动规律和运动能力,提升学生健身技能和健身需求,实现健身气功有品质,可保健,能预防,助治疗,利康复,促健康的特征,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提升体育融合发展路径之一。
关键词 中医健身气功;家庭体育;共享
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是今后推进健康中国建设的行动指南。规划纲要中指出,没有全面健身,就没有全面的小康。青少年作为健康中国重点关爱对象,加强青少年体育活动,提升青少年体育健康素养,提高青少年身体素质是落脚点之一,同时发展家庭体育是进一步推动健康中国再行动的突破口,促进家庭和睦,身心愉悦,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有效路径之一。
目前学校体育开设项目主要以竞技体育项目为主,其中中华传统项目以武术为主。在学校体育开设健身气功项目主要在大学公共体育课,中小学校开设不多。健身气功是民族中医文化历史魂宝,也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珍品。健身气功动作以阴阳平衡形态为引领,以人体运动为载体,展示天人合一的运动观,张弛有度,动静结合,外显柔和,内修劲力,通过习练能健身防病,延年益寿,气血充盈。目前,国家推广健身气功主要有八段锦、易筋经、五禽戏、六字诀等。本研究通过对健身气功进校园与家庭体育共享价值及学校开设健身气功的可行性和必要性进行讨论,旨为健身气功进校园与家庭体育更好的发展提供理论参考。
一、中医健身气功进校园的必要性和可行性分析
(一)中医健身气功进校园的必要性分析
扎实继承中医民族文化需要。健身气功是民族中医历史文化遗产,同时要梳理清楚邪教与健身气功的区别,使习练者明辨健身气功真伪,去伪存真。目前国家体育总局推广的健身气功是在传统健身气功基础上,经过不断传承和创新发展而成,是一种独具特色民族文化体育健身项目,让学生将中华民族文化继承并传承下去,促使学生进一步理解中医传统文化精神内核,进一步内化于心,外化于行弘扬中医健身气功精髓,进一步在习练中增强学生身体素质。家庭体育是衔接学校体育和社会健身主要桥梁纽带,家庭体育健身氛围和健身形式是学生体育态度的导向,特别是青少年时期,学生体育健身素养和健身需求,也能带动家庭体育的开展。
扎实落地健身气功进校园需要。大部分学校体育教学项目以竞技体育项目开设为主,学校除了太极拳以外很少开设传统文化体育项目(民族地区或民族类学校除外)。在新时代下学校体育项目开设应围绕“培养什么人、怎样培养人、为谁培养人”为意识引领,以“立德树人”教育要求为目标导向,中医健身气功是凝聚着我国优秀中医传统文化最深层次的文化内核和外显强身健体,养生益智,理应成为我国坚定文化自信的重要窗口平台。健身气功蕴含着哲学思想,以阴阳平衡,天地人合一为特点,以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为指引,培育学生掌握辩证思维的方法,使其在健身气功学习中形成运动能力和健康素养。运用辩证思维,引导学生在体育学习进程中善于探索体育真理,追求身心合一,点燃学生参与体育运动种子,塑造强身体魄与国家富强,民族复兴联系起来,培养学生勇于顽强,自律自强,与现实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梦联系起来。
扎实打造健身气功品牌需要。健身气功蕴含着传统中医文化内涵和健身素养,是构成品牌健身气功的文化自信。不同年龄、不同体质的人群都可习练健身气功。通过查阅文献资料可见健身气功对康复人群改善体质,气息调和,改善身体素质,提高身体机能和免疫力;对亚健康人群能经络疏通,气血充盈,对身体力量、耐力、灵敏素质都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对健康人群能强身健体,陶冶情操,提高免疫力,增强身体素质的作用。健身气功的“品牌”要想打造的“响”,就要增强对中华优秀传统中医文化的传承意识,坚定传统中医文化自信,做到知行合一,内外合一。中医健身气功要培育正气,去伪存真,夯实健身气功文化自觉,获得文化认同,实现文化自信。国家体育总局建设气功管理中心历经18年,已建立从裁判员、技术段位、科技攻关,对外交流等系列规章制度文化体系机制,确保健身气功在可持续法制化轨道上推广和发展,为弘扬中医文化自信奠定了法制基础。
(二)中医健身气功进校园的可行性分析
培育学生体育健身素养的紧迫性和可行性。经大量调查研究发现,目前青少年学生身体形态呈“小胖子”,“戴眼镜”趋势,也是国家颇为隐忧的问题。近年学生身体素质在大学阶段呈下降趋势,在初中和高中衔接阶段呈上升趋势,可能与各省中考体育分值有关,学生和家长在此阶段都比较重视。但进入高中后,学业负担逐年加重,导致身体素质逐步呈下降趋势。但这与学生体育健身和学校体育工作开展也有一定的关系。
2015年3月,习近平总书记会见威廉王子时说:“中英两国在武术、气功等项目上将会举行一系列的交流和赛事活动。”可见习总书记对中医传统文化自信。2020年我国在武汉方舱医院救治新冠肺炎轻症患者,医生在对患者用药的同时,采用了健身气功八段锦的练习,充分体现了健身气功在强身健体,养身益智,活血通络有一定的效果,特别是对亚健康人群特別适用。2014年初,国家体育总局健身气功管理中心制定了《中国健身气功段位制(试行)》[1]、《中国健身气功段位制套段细则》[2]和《中国健身气功段位制工作实施方案》,在全国分阶段逐步实施健身气功段位制,取得一定成效,促进了健身气功健康可持续发展,贵州作为健身气功管理方式改革试点单位之一,充分发挥了示范和带头作用,为各省市健身气功段位制推广提供了指导。
二、中医健身气功进校园与家庭体育的共享价值
健身气功是民族中医文化历史遗产,也是中华民族体育文化的珍品。健身气功进校园能促进学生传承中医文化内核,同时提升学生身体素养,培育学生辩证思维的运用,通过掌握身体运动规律和运动能力,提升学生的体育健身素养。家庭体育是父母与子女共同进行的体育健身活动,随着学生健身技能掌握和健身需求增长,家长会加大对体育健身相关信息的关注,同时随着子女体育兴趣爱好增强,家长参与体育健身热情会高涨。所以学校体育落脚点与家庭体育出发点是协同并进,健身效益是互利共享,健身素养是互利共赢。
(一)弘扬和传承中医传统养生文化的人文价值
文化认同是信息全球化的关键所在,认同或拒绝一种文化,都取决于是否认可文化的内在价值。只有解决健身气功的文化认同问题,健身气功才能在科学可持续法制轨道上发展,才能将健身气功的品牌越走越远,才会打造响亮。
健身气功蕴含着哲学思想内核,以马克思主义为思想统领,运用辩证思维进行传承,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贯彻落实“立德树人”教育要求为导向,将健身气功作为一种以民族传统文化为内核,以身体形体活动、呼吸吐纳、身心合一相结合为主要形式,以追求强身健体、身心合一,陶冶情操、内外兼修的体育项目。只有对传统中医文化深层次文化认同,对民族传统体育文化深层次的认同,对新时代深层次传承民族优秀文化的认同,才能将健身气功进行知行合一、内外兼修,才能取得一定显著性健身效果,才能受益于健身气功回馈于身体机能健身效益。
(二)有效促进家庭体育素养和科学生活方式
目前家庭体育素养体现了一个家庭组织成员进行身体运动的态度、情感、方式、频率、消费等方面的认知。体育健身能陶冶情操,增强身体素质,塑造优秀身体形态,引导情感宣泄,但选择不同的健身项目,对习练者的体育品格的塑造各不相同,对身体形态的塑造各不同一,对身体素质的提升各补所长。健身气功进校园能有效促进家庭体育素养提升和育成科学生活方式,家庭体育是学校体育与社会健身有效衔接纽带,是建设社会精神文明的重要路径之一。良好家庭体育素养和科学生活方式,经过长期习练健身气功,能有效缓解亚健康人群的身体机能不适,改善身体素质;能有效提升健康人群的身体机能,保持气血充盈,精力充沛,提高免疫力。坚定健身气功文化自信,增强健身气功文化内核意识,做到长期坚持习练,做到知行合一,内外兼修,充分发挥健身气功的作用和效益,有效共享家庭体育素养和生活方式。
(三)有效培育家庭休闲体育意识
我国《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明确指出,要把教育贯穿到学校、家庭和社会的各个方面、渗透于教育教学各个环节中,建立家长、学校和社会密切配合的人才培养机制[3]。
通过查阅文献家庭体育论述得知,家庭体育一般包含主动和被动两个方面。主动层面家庭是家庭成员自觉主动以身体练习为基本手段,积极进行自身身体练习,带动家庭成员进行身体锻炼,促进家庭和谐,身心愉悦。被动层面家庭体育是建立在与学校体育密切配合的基础上进行,学校为学生规划制定体育健身计划和内容,布置练习次数和时间,家庭成员和学生通过亲子活动,共同参与完成相关体育活动。无论是主动层面和被动层面,家庭体育的形成对家庭体育的健身意识有促进作用,培育家庭体育善于关注休闲体育信息,敢于尝试户外休闲体育活动,乐于开展休闲旅游消费,带动家庭休闲体育旅游,拉动家庭体育消费,形式良性科学健康的生活方式。
三、结语
健身气功具有全民所需有品质、可保健,能预防、助治疗、利康复、促健康等健康服务特征。扎实继承健身气功文化内核,坚定健身气功的文化自信,培育家庭体育健身素养,有效共享健身气功的文化认同,互利共赢家庭体育休闲健身效益,促进学校-家庭-社会一体化,建设社会精神文明重要窗口,提升体教融合发展路径之一。
参考文献:
[1]中国健身气功协会网.中国健身气功段位制(试行).
[2]中国健身气功协会网.中国健身气功段位制套段细则.
[3]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EB/OL].http://www.moe.gov.cn/srcsite/A01/s7048/201007/t20100729_171904.html.
[4]葉展红.关于开展家庭体育的构想[J].广州体育学院学报,1999(02):49-52.
[5]丁省伟,范铜钢.新时代传统体育养生发展路径研究[J].体育文化导刊,2018(09):106-111.
作者单位:贵州中医药大学体育健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