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学生体育运动素养培养与提升策略
2020-09-10张慧玲薛峰
张慧玲 薛峰
中图分类号:G807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6-009-02
摘要 近年来,我国大学生的身体素质状况一直呈现逐年下降趋势,超重率、肥胖率和近视率明显上升。究其根本,这主要与应试教育背景下过于追求分数和升学率以及忽略体育运动有关。当代大学生体质问题让人担忧,如何尽快的改变当前的现状,扭转大学生体质下降的问题,实现大学生运动素养的有效提升,是当前摆在我们面前极为严峻的问题。
关键词 大学生;运动;素质培养
为了扭转当前大学生身体素质的现状,国务院为此发布了《关于有效强化高校体育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相关意见》,文件中指出要全面提升当前体育教学质量,普及相关体育知识,达到有效的提升大学生运动素养的目的,为了够好的实现文件中的相关要求,我们通过总结与思考,对当代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发展现状进行了深入的探讨,力求实现大学生体育运动素养的有效提升。
一、当前大学生体育素质培养现状及培养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为了得到系统、科学的调查和研究结果,我们通过查阅相关资料和文献,同时通过进行面对面形式的调查与问访,得出了对当前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分析结果相对可靠的数据。结合我国高等教育的基本国情与高校大学生实际运动情况,得出当前大学生体育运动素养培养现状是:当前大学生体育素养的培养主要是通过学校与家庭的相关教育,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的途径较为单一,教师的指导与学生的自我实践是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主要途径,但同时相关体育场馆与体育设施较为陈旧落后,极大的限制了大学生进行体育运动,在一定程度上阻碍了相关体育素养的提升。
同时针对当前大学生素质培养现状,我们究其根本,总结得出大学生体育运动素养的培养与提升中存在的相关问题及影响大学生提升自身身体素质的相关因素。
(一)当代大学生身体素质成逐年下降趋势
通过对近些年大学生相关身体素质健康标准中的数据分析我们可以发现,当代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正在呈现逐年下降的态势。具体主要表现在耐力素质与柔韧性以及爆发力都呈现明显的下滑。在耐力方面,大学生在长跑运动中的肺活量较以往相比更加低,长跑成绩交以往有所下滑;在柔韧性方面,学生由于缺乏足够的体育运动,都或多或的显得过于僵硬;在爆发力方面,肌肉力量明顯现实不足。但同时,我们高校也应对体育运动情况的不足,开展了包含阳光体育运动在内的相关活动,对高校大学生体育运动的参与度与体育竞技热情都有明显的带动作用,情况得到了一定的改善。
(二)体育运动相关的心理素质水平较低
当前高校大学生普遍都是九零后、零零后,这个年龄层的学生普遍都是家中的独生子,生长过程中普遍受到家长的过分关爱,缺乏吃苦耐劳的精神,日常学习生活中应该具备的相关心理素质水平明显不足。同时,随着近些年高考不断的扩招,高校毕业生就业压力巨大,学生在择业、工作、住房方面承受着巨大的精神压力,导致其心理素质水平较低。这其中包括自控能力、抗打击能力、组织能力、意志力等相关心理承受能力较低。而良好的心理素质是进行体育运动的基础,缺乏相应的心理素质这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当前大学生进行体育运动的实施与推广。
(三)思想文化道德意识相对薄弱
随着我国进入高速发展的市场经济,物质生活被提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这在一定程度上严重影响着当前大学生的思想文化道德意识。一些高校大学生过多的追求物质享受,缺乏相应的思想文化道德建设,造成其安逸享受、不思进取、缺乏进取精神,在学习生活上缺乏拼搏意识。由于体育运动需要较强的身体素质与心理素质,思想文化意识淡薄,就很难进行相关的体育运动锻炼,久而久之,形成了不良的风气,对周边造成了教坏的影响。
同时,一些家长认为,学生只要好好学习就足够了,害怕过多的进行体育运动影响孩子的学习,甚至不鼓励学生进行体育运动。这导致了学生体育运动相关意识淡薄,难以形成积极的体育锻炼意识,从而养成好逸恶劳、不愿意从事体育运动的生活习惯。
(四)学校相关体育教学设置的不足与社会选材机制的相对缺失
由于受到应试教育等传统思想的影响,即使在高等教育中,仍然在很大程度上重视文化课教学,忽略了体育相关的教学。部分学校在体育课程设计方面,虽然将体育课设置为必修课,但是相关运动场地、运动器材过于陈旧,设备更新不及时,加之相关师资力量不足,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参加体育运动的积极性。部分高校将体育教学设置为选修课,在主观上极为不重视,导致了学生进行体育运动态度消极,体育运动参与的自觉性与积极性都不够。
同时,社会选材机制在对人才的选拔上也是过多的针对业务能力进行考核,这种人才选拔的机制并没有问题。但是完整意义上的健全的个体的选拔也是应该有效的结合应聘者的综合素质,身体素质也是一个很重要的方面。一方面,身体素质对毕业生是否能够承受足够强的工作压力是一个基础保障,同时加入身体素质因素的人才选拔有利于高校合理的调整期人才培养技术,建立更加全面的人才培养机制,对高校教学工作的发展及在校大学生个人素质的完善都有积极的推进作用。
二、当前大学生体育运动素养培养与提升的相关策略
(一)建立家庭、学校、社区相关联合培养模式
通过以社会责任理论和协作理论为基础,构建高校大学生家庭、学校、社区相关的素质培养模式。在培养过程中,将学生的体育素养的培养与提升看成是一个整体系统,通过从系统内部的责任主体与系统外部的相关环境共同构建联合培养模式。在培养的过程中,一方面加强相关责任主体的相互协同,将大学生做为培养主体,学校、家庭及社区作为相关多元化的培养路径;另一方面,通过外部环境的加强实现对培养系统的有效帮助,更好的释放学生在运动素养培养和提升过程中的主观能动性,强学学生对体育运动、体育素养的认识,使学生能够积极的参与到体育运动锻炼中来,鼓励学生积极的开展相关体育运动。
(二)建立科学的联动培养提升机制
相关运动素养培养与提升機制的形成是一个漫长、复杂、系统的工程,相关机制作用的实施必须依靠政府、学校、家庭、社区等多方面共同努力。为了更好的落实《关于有效强化高校体育促进学生身体素质全面发展的相关意见》相关文件中关于实现高校学生身体素质的目标。应该建立相应科学、合理的评估机制、监管机制与保障机制,从而更好的促进提升机制的形成与实施。在这样的情况下,才能对高校大学生身体素质的培养与提升达到有效的推进作用。
(三)完善相关互联网体育平台的建设
通过运用相关的互联网技术,建立以互联网为依托的相关体育学习网站平台。在相关的网站平台上,可以有效的加入运动技巧、资源共享、感想交流、人才互动等板块,用户通过登录相关网站平台,可以进入相应的板块学习与交流,同时通过下载下相关视频、咨询等方式实现自身体育运动素养的提升。同时,在虚拟网络中,用户可以通过微信、微博、腾讯等在线交流工具,实现跨越时间和空间的交流,这极大的加强了用户参与体育运动的热情,使得用户能够通过体育结交到更多的运动爱好者,对培养个人体育运动习惯,增强自身体育素养有极大的帮助和推动作用。
(四)加强相关体育设施、场地的基础建设
在相关体育设施场馆筹建方面,体育相关运动设施不足一直是制约体育发展的关键问题,政府和学校以及相关部门可通过“互联网+”网络平台的建设,通过集资等方式加大社区及学校体育基础设施场馆资金的募集。集资是指通过政府或学校体育相关部门为发起人,依托社交网络等平台筹集资金,进而实现加强相关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同时可以通过众包方式,通过事先调研,清晰了解当代大学生体育运动过程中的实际需求,通过以满足学生的实际需求为根本出发点,来进行体育基础设施的建设,以此更适应大学生的实际需求。
通过以社会责任理论和和协作理论为基础,在政府、社区、学校相关部们的共同努力下,在实现学校、家庭、社区的共同联合培养的基础上,通过构建相关网络平台,建立科学的联动培养提升机制,实现相关基础设施的完善,从而更好的构建当代高校大学生体育素养培养与提升的新型模式,为当代大学生体育运动素养的培养与提升寻求出科学合理的发展方向。
参考文献:
[1]梁传杰,葛文胜,符策.论研究生培养机制改革的困境与出路[J].学位与研究生教育,2015,6(10):20-25.
[2]陈爽超.北京市高等职业院校学生体育素养现状研究[D].北京:首都体育学院,2011.
作者单位:临沂大学体育与健康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