竹枝词比较文学形象学问题探析
2020-09-10罗骥牧
罗骥牧
【摘要】 竹枝词研究是近几年来的热点问题,但就目前来看,研究领域并不算广泛,局限在对其民俗学、城市文化价值等的研究分析,在对竹枝词的文学审美方面的深层探究少之又少。将竹枝词从比较文学形象学的角度进行研究,它是一种涵盖多种异国异族形象,描绘了唐、宋、元、明、清代直到民国时期的本国人民形象、异国形象、都市文化形象等等。本文通过对竹枝词比较文学形象的研究,分析竹枝词中不同形象生成的来源及其跨文化交流的内心活动及文化底蕴,希望能扩展竹枝词在文学审美性上的研究面。
【关键词】 竹枝词;来源;比较文学形象;文学形象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21-0038-02
一、前言
竹枝词作为一种极具民族风土气息的文学样式,其文体功能性表现为采风与纪实的聚合,注重微观的、底层的、较为地方的书写,它身上承担着异质文化碰撞对比元素、跨文化交流元素和异国形象及不同审美观的汇集。竹枝词本身的流动式书写形式使其具有极强的审美功能,大部分文人开始运用竹枝词来描绘和构建不同的民族形象及边疆景象,在其发展和演变的过程中,更是收纳记录了许多的典型形象,由于这些特质的存在,竹枝词很适合进行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
二、竹枝词:比较文学形象学新领域
早在唐宋时期,竹枝词就以审美形态出现了,词中表现出的民族形象 从边夷生活的想象逐渐演变为对族群形象的认知,内容从早期的文人采风写生逐渐向族群体系的书写上演变。
竹枝词中蕴含着中华文化与西方文化的审视对话,竹枝词中描绘的我国都市文化形象、异国人形象、西方政治形象等等,词中的人物形象呈现出早期人民对异域审美的想象以及向现代社会文化转型的倾向,在对我国内部多层次的民族形象、社会文化的转型、都市文化特征等的审美构建以及西方形象及知识智慧的书写,使其塑造出细节的、多角度的民族形象,擁有独特的审美文化功能,是研究我国形象演变的重要文学作品。
(一)竹枝词观念转型开阔新视域
如果仅仅以民俗学或城市文化价值的研究视野来分析竹枝词,他在中国文学上的价值是低微的,竹枝词研究的新思维有必要借鉴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方法。必须具有比较文学意识是研究竹枝词进行观念转型的重要前提,随着时代的更替和文学观念的转变,我们对竹枝词这类传统文学的研究与思考也应该更加深化,与时代接轨。研究文学的视野宏观性决定了比较文学的民族性,我们更应该在审美维度中来探索衡量竹枝词中呈现的中国风土诗歌特色,简单的采用研究其他传统文学词的方法是不够的。
竹枝词的书写形式主要是体系性较强的地方和流动性的书写,这也是它不同于其他传统文学的地方,由于这种写作特点在历史发展的过程中竹枝词更快地适应了人民消费心理的变化,表现出的平民审美意识较为鲜明。竹枝词中不仅描绘了著名文人的形象,也记录了许多不知名的社会下层文人。
词作者的不同地位与竹枝词描绘形象的多元性,使竹枝词拥有自己的文人群体,词人的审美意识表现在词中生成的形象上,与诗经中的“采风”意识有异曲同工之妙。
竹枝词整合了多种文学样式的精妙之处,在主题方面,竹节词有着多种视角的表达方法,较为典型的如:反应边夷景象的民族竹枝词、在西方思潮来袭时渴求西方知识的海外竹枝词、都市商业文化气息浓重的城市竹枝词等等。 在书写的转型方面,在不同文化背景下兴起的不同圈子的竹枝词,表现出竹枝词所具备的多重审美意识结构。
(二)竹枝词中异质文化的探究
从以往对竹枝词的研究状况中,大多数学者善于从中国传统诗学领域来研究竹枝词,从宏观角度来把控或静态审美上对竹枝词进行阐释,涉及的角度多为都市文化角度或其中国传统文学价值的研究,对于竹枝词文人进行跨文化交流时的心理及多民族文化的融合关系、异质文化的交互的考虑较少,因此没能及时地反映出竹枝词的演变发展与时代递变。异国异族形象在竹枝词中作为弱势民族边缘性历史的代表,表现出当异国文化出现在我国文人视野之中时,文人的内心诉求及以异文化的融合。
竹枝词本身所具备的民族性及多种文化的交融的特性是非常适合进行深入探究的,想要帮助当代竹枝词研究走出困境就要不断地从比较文学形象的民族性上来挖掘竹枝词的异质之美,将词中的经典少数民族形象、异国形象及城市形象进行剖析。
三、分析竹枝词比较文学形象研究意义所在
(一)发现竹枝词的艺术审美价值
就目前来讲学界对于竹枝词的文学价值的研究定位还不是非常明确,可以发现的是重风土轻文学是大部分编选者的特点,大多数人在研究竹枝词的时候较为重视的是风土诗歌的史料价值,而竹枝词本身作为一个文学作品,它的艺术审美价值并没有得到很好的研究。不难看出研究的角度不同,对竹枝词的理解和价值讨论就会不同。通过比较文学研究讨论竹枝词时,应该跳脱出原有的思维模式,将其当作承载西方异国异族形象的重要文体,通过对词人如何利用抒情诗词的形式来描绘异国异族的人物形象这个问题进行探究。竹枝词文人的书写观念随着国家变迁和城市化进程逐渐变化转型,这些变化改变了文人写作的空间和心态,中国近代史的发展痕迹也在词中被娓娓道出,竹枝词中的形象体系及词作者的审美表达具有很强的启示意义。竹枝词中的异质之美需要通过建立新的审美对话加以探究,从而扩展发现其中丰富多样的文学审美价值,是比较文学的人文使命所在。
竹枝词中每家每派都持自家的观点和文学立场,从以前的研究中我们不难看出竹枝词的文学本位是学者们研究的重要导向,也都提到了竹枝词的文学审美性和艺术审美价值,从这些研究中都可以看出竹枝词所具备的审美特质,如何在传统文学的基础上对竹枝词进行研究视野上的开阔是本文所要分析的问题之一。
(二)关于竹枝词中异国异族形象演变的探究
传统竹枝词研究中被忽略的一个重要因素就是词中描绘的异国异族形象的演变,在这些形象的形成过程中词者的审美意识也在不断的变化之中,有关竹枝词的审美价值的思考,在其中融入比较文学形象学中的异族异国形象有助于帮助我们挖掘出竹枝词的内在文化、地方以及审美认同。比较文学形象学的价值在于特定文学、文化空间中文人对不同的民族文化及民族形象的书写,竹枝词中对于异国异族形象的认知,异域的奇山怪水,其他民族的异性文化、政治文化、科学技术等等表述构建了中国现代文学中异族异国形象。我们在关注竹枝词所描绘形象的同时,也要思考其书写者透露在文中的审美意识的转变。这部分书写和构建的深层底蕴还有待思考,研究这些形象背后书写者跨文化交流的心理诉求及不同时代的社会总体形象,重点是研究当时人们的审美意识从而了解这个时代,了解描绘此类的文学形象的竹枝词的流传给时代或者说是文化交流带来的影响。晚清民国时期,竹枝词中出现了海外、西洋、民族、异域的新事物题材,是竹枝词顺应当时西方思潮来袭的重要表现,是多种文化的融合表达,是词者接触到外来文化并进行自我审视的一个过程。我们想要表达的就是从唐代时期开始到民国我国人民对于外来文化的一个初步感知及其内心活动,这种形象传达是多视角的,他容括了地方知识、西方文化及正在转型中的中国社会文化。竹枝词比较文学形象学的研究,是从审美角度挖掘文人的审美变化,适当了解我国审美观念的转变过程。
四、竹節词比较文学形象学的民族性
比较文学是跨越性研究学科、民族、文化、语言等内容的总体性文学,通过立足于中国视角的比较文学理论来分析研究竹枝词,对其进行跨学科、跨文化的阐释从而展现出中国文学的价值所在。比较文学研究追求世界性和民族性,强调要开阔视野创新维度,向世界传达我们的文化魅力所在。立足于中国视角,坚持比较文学的民族性是推动我国传统经典文学进入世界的要领所在。竹枝词具有多民族多文化交融后的文化独特性,竹枝词中异国异族形象的审美价值有待挖掘,我们要改变固有的研究模式,增加我们的文化自豪感与民族自信。
我们如何解决竹枝词中异国异族形象特征的研究呢?值得一提的是中国比较文学中的他者形象对话,竹枝词中的民族形象是他者的典型代表,所以用比较文学形象学来研究竹枝词中的异国异族形象的生成、演变及影响是拓宽其研究思路的良好方式。立足与中国的社会文化历史进程对竹枝词中异国异族形象进行批判性审视性的剖析,思考人物形象形成的过程。
五、结论
竹枝词的研究视野还需要开拓,竹枝词的独特文学审美性赋予它的审美价值是很值得我们深度挖掘的课题。竹枝词所描绘的异国异族形象表现出的跨文化跨种族的交流诉求,及历代文人词人审美观念的演变过程,在比较文学形象体系中,可以获得较为深度的剖析。当代学者在这种研究与剖析中,能够更好地认识到竹枝词的文化内涵和底蕴,进一步进行开拓或创新的学术视野,不断创造出新的文化审美与理念,让读者能从更多角度了解竹枝词的根源及其表述的内涵。借助比较文学形象方法来发现竹枝词的新思维,丰富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视野,动态的表现我国审美意识体系。
参考文献:
[1]罗杰.关于竹枝词比较文学形象学研究的思考[J].南华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9,20(2):103-108.
[2]罗杰.比较文学视域下竹枝词中的云南少数民族形象书写[J].中国比较文学,2017,(2):158-167,177.
[3]罗杰.明清竹枝词中云南少数民族形象的审美建构
[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3):113-121.
[4]罗杰.明清竹枝词中云南少数民族形象的审美建构[J].青海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40(3).
[5]钟拼拼.竹枝词在明清时期黔苗地区的流传[J].文艺生活·中旬刊,2017,(2):136,138.
[6]王文欢.甲午以前旅日竹枝词中的日本[D].北京:北京师范大学,20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