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新形势下的建筑史课程的线上教学创新

2020-09-10沈婧

今古文创 2020年10期
关键词:线上教学教学模式

沈婧

【摘要】 本文以《中外建筑园林史》线上课程为例,以问题为导向,从文化研究视角和设计前沿趋势对史论知识进行线索引导,帮助学生建立一种文化与设计相互理解、相互构建的系统知识框架,从而适用于应用型专业人才培养目标。通过案例研究、游戏互动、思维导图等方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学生的学习参与度,提升学习效果。

【关键词】 线上教学,中外建筑园林史,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0-0087-02

一、研究背景

由于今年疫情的影响,迫使教师以网络教学的方式开展教学工作,这无疑是一次新的挑战。随着教育步入智能时代,知识摄取的方式在不断变化,互联网教育发展迅猛,出现了微课堂等以视频和互联网结合的教学形式,学生可以随时随地的学习。这种网络教学的方式,一方面顺应了疫情背景下的教学发展,另一方面也促逼当今教学模式的转变。我们要学会利用高科技手段完善线上教学体系,重新探索适应于当下多元化背景下的教学方法,让艺术教育更具开放性,既培养高水平的专业人才,又让我们的课堂更好融入社会,体现社会与人文关切。

同时,大多数本科设计专业在史论课程教学中,主要是以课堂讲授为主,以理解史论教材中的知识点为课程目标,为学生提供一个可把握的史论发展框架。但这样的教学效果,使得学生对史论的理解只是被动地停留在人名、专业术语、造型特征等单一层面上,课程考试结束后对许多学生而言就是史论学习的终点,并没有将史论的知识举一反三,运用到实践或设计当中。学生在今后的学习过程中未能将史论学习的方法和思维方式不断延续,从而扩充自己的知识。

二、应用型大学建筑史课程教学特色

应用型大学的专业史论课授课对象是艺术设计类学生,而该类学生的共性特点是自我、敏于图形图像语言、有一定创新艺术、偏科严重、渴望变化和被肯定。然而史论课无奈灌输式、画考点式的授课模式,会让他们产生枯燥、抽象、死记硬背的感受。我们需以问题为导向,了解当今学生需要具备怎样的能力,学生需要掌握哪些能力,从而建立一个适应于应用型艺术设计人才的专业需求。此外,《中外建筑园林史》课程涵盖了中外建筑史与中外园林史两个庞大的知识体系,涉及了不同类型、不同时期的建筑及园林。而应用型院校的建筑史课程安排只有48个学时,教学目标要求学生对建筑及园林的历史发展、风格与形式特点进行了解与记忆,并对建筑与园林的设计元素进行灵活应用。然而这样庞大的教学内容要在有限的教学时间内完成,显然是有一定难度的,学生在这种“灌输式”的传统教学方法中难以快速的吸收知识,更不可能提高对建筑及园林的分析及设计能力。

因此,本文以环境设计专业中外建筑园林史课程为例,研究与探讨线上教学模式对建筑史论课程的教学优化策略。从学生角度出发,运用多种互动体验式的教学方式来提升史论课程的教学效果。本课程试图在线上教学中,以问题为导向的学习方法,帮助学生建立系统的知识框架。以本人的精讲录课形式,视频讲解中配有音乐、动画、视频,生动有趣,逻辑思路清晰完整,便于学生巩固记忆。同时线上结合多样的互动体验教学模式,增加与学生在线上交流与思考。

三、《中外建筑园林史》课程线上教学模式探索

(一)教学目标设定

中外建筑园林史作为一门专业基础课程,设置在一年级下学期或二年级上学期。由于环艺专业更偏向于对于建筑发展历程和建筑特征的基本了解和运用,因而在课程学时设置上较少。但是在授课内容上任然一味灌输知识很难让学生记忆犹新,学生在听课的过程中容易出现乏味、无趣的情况。因此,在讲授内容上以由浅入深的方式,从电影、服饰、漫画、讲故事等方面导入建筑史的知识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同时按照建筑的结构特点系统化的进行归纳总结,将横向和纵向的知识点进行重新梳理与归纳,比如用六点归纳哥特式建筑特征,找出古典主义建筑与现代主义建筑的异同点来归纳风格特征等。以这种专题式的讲授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理解。

(二)线上平台课程体系

在课程体系上,基于应用型专业的人才培养方案,强调人文素养与职业素养紧密结合,建立起适应于理论应用的知识体系,引导学生将历史语境加以应用,提炼出普适性的设计规律。本研究试图通过以问题为导向的教学方式,鼓励学生思考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并由此主動构建文化史观下的、个性化的建筑史认知框架。

(三)线上教学方法

1.案例研究法

通过具体的建筑史个案和实际设计项目,来建立史论与设计的丰富关联。通过引入实际设计项目案例,分析建筑及景观园林的设计概念与文化元素,从而追溯到该设计元素所产生的发展历程及设计风格,讲述该时期的建筑及园林发展成因及特征。

2.游戏互动法

线上授课过程中,以你画我猜和知识竞赛等多样化的互动方式,增强学生对知识点的记忆和巩固,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增强学生之间的线上互动与交流。

3.思维导图法

学生根据每一讲的讲解内容,结合xmind等软件制作各个时期建筑及园林的思维导图,这一方式将部分总结工作交给学生,使学生深度参与了教学过程,每一次课程都是与教师共同构建知识体系的过程。在整个教学过程中,教师始终把控着教学内容、节奏与学生状态,教学形式让学生能够反复思考,更具有灵活性。

(四)教学策略探索

1.体验式课程设计

课程尝试设置多维度、分阶段体验式教学方式,以技术和空间建构发展为脉络,分历史时期架构不同教学框架来构筑整体的教学框架,强调不同时期建筑特征的整合,在各个阶段设定教学内容与教学目的。

在建筑史课程中,除了理论教学环节外,还采用了设计分析的方式,让学生运用建筑手绘的技能去解读建筑的具体形式风格。在设计分析上以建筑速写的形式,深入表达建筑比例、形态、结构细节,并画出对应的建筑平面图,让学生了解环艺专业的设计思维和观察方式,理解本专业对图与画的概念转化。比如,在学习古希腊建筑的时候,让学生精准的绘制多立克、爱奥尼、科林斯三大经典柱式。虽然该三大柱式神似,但在绘制过程中从柱式比例、柱头、柱基等结构细节上会找到各自的异同点。通过手绘的训练方式让学生主动地去认识建筑特征,学会应用比对的设计方法观察事物,进而也实现了对建筑史核心知识点的掌握。

此外,通过读书分享会的方式,让学生自主学习并了解现代主义时期的建筑大师,加强学生自主学习的同时,也激发学生对大师的崇拜心理和对专业的热情度。该环节结合学习通pbl超星系统进行分组,学生在腾讯会议上展开多元化的自主讲授模式,提高了学生的表达能力和团队合作意识。

2.教学质量监控与评价

(1)课程成绩评定方式

依照OBE理念,结合中外建筑园林史课程授课特点以及学生层次,将平时成绩的考核方式细化为以下几点:第一,课堂讨论环节。教师根据本章节重点内容引导学生进行主题讨论,运用学习通线上平台发起主题讨论,每人的发言加以记录和评分,检验学生课堂学习情况;第二,作业点评。平时作业主要以建筑抄绘及课堂笔记为主,运用学习通进行实时的线上批阅和反馈、在线阶段性点评;第三,课堂小测试。结合学习通选人及腾讯会议的形式开展该章节的知识测试。所有测试题目选取建筑设计考研真题,有助于学生拔高知识点;第四,线上考试。将结课以线上考试的形式展开,增强主观题设计,关注学习过程和分析能力, 而非具体知识点的刻板记忆。

(2)课程线上监控与评价

利用学习通的平台,可以在课下检查学生的学习任务完成情况,督促进度,回答史论知识的疑问,分析在线测试的题目以及作业笔记中存在的问题,收集学生在自主学习中反映的共性问题,课堂上用来解决这些问题并总结。

(五)課程思政

该课程尝试挖掘专业课程中的思政因素,推进课程思政与专业课融合的改革进程。通过学习古建经典,用木构造的技艺逻辑精准的学习,以手绘等综合方式再现丝路风貌,弘扬传承和而不同的丝路精神,将专业理论溯专业情怀,将设计方法与技法激发思维更新。

四、结语

“互联网+”时代的应用型院校需要不断尝试线上线下混合教学相互结合,思考理论教学与实践的相互转化,通过线上课程结构的不断优化、教学手段的多样化、知识体系的立体化和教学方法的现代化,将史论课程适用于面向职业与实践的应用型人才培养目标,提高学生在历史理论学习上的积极性和主动性,鼓励学生思考知识点之间的关联性,并由此让学生主动的建立个性化的设计史认知框架,使得理论学习更富有多样性和实践性。

参考文献:

[1]刘先觉.外国建筑史教学之道——跨文化教学与研究的思考[J].南方建筑,2008,(1):28-29.

[2]陈志宏.外国建筑史教学中的课堂讨论环节 [A].2009世界建筑史教学与研究国际研讨史论文集:196.

[3]孙一民,肖毅强,王国光.关于“建筑设计教学体系”构建的思考[J].城市建筑,2011,(03).

猜你喜欢

线上教学教学模式
群文阅读教学模式探讨
“思”以贯之“学、练、赛、评”教学模式的实践探索
创新线上英语教学模式的思考
高中英语“读写学思”教学模式探索与实践
“认知-迁移”教学模式在高年级阅读教学中的应用
高职英语线上教学存在的问题与对策
“互联网+”背景下中国饮食文化课程的教学改革研究
互联网+环境下工艺美术设计情境驱动教学方法探索
线上教学发展状况与虚拟社群维持策略探析
高校室内设计基础课程混合式教学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