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六月——船歌》曲式结构分析
2020-09-10杨璐
【摘要】 《六月——船歌》是俄罗斯作曲家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的代表作品之一,该作品以抒情细腻的创作手法和生动的旋律描绘出俄罗斯六月的宜人景色,静谧的自然风光与俄罗斯人民欢乐的生活场面在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精致。本文从乐曲结构方面入手,对柴科夫斯基的《六月——船歌》进行曲式分析。
【关键词】 柴科夫斯基;船歌;曲式分析
【中图分类号】J61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9-0071-02
彼得·伊里奇·柴科夫斯基(P·Tchaikovsky,1840——1893),是十九世纪著名的俄罗斯作曲家、音乐教育家,他被譽为“俄罗斯音乐大师”和“旋律大师”,是俄罗斯音乐史上最具影响力的音乐家之一。柴科夫斯基生于乌拉尔的沃特金斯克,父亲是工程师兼冶金厂厂长,受环境和家庭的影响,他自幼喜爱音乐。
俄罗斯民族属于东斯拉夫民族的一个分支,他的文明史是起源于东斯拉夫原始部落的生活。俄罗斯民族自古就有着能歌善舞的传统,这使俄罗斯有着丰富的民间音乐资源。自19世纪20年代以来,俄罗斯经历了三次革命运动,可以说是起伏跌宕、波澜壮阔,在这一历史时期,民族文化、民族音乐崛起绝非偶然。在沙皇专制的这样一个历史条件下,生活在残酷社会背景中的俄罗斯知识分子阶层,长期受着压迫剥削,因而人们的民族民主意识日益增长,经历着艰难困苦的人们民族自豪感不断提升,民众产生了强烈的爱国主义情结,大大促进了俄罗斯民族的觉醒,这也是构成了民族主义音乐诞生和发展的土壤。
俄罗斯民族意识的觉醒在一定程度促进了民族音乐的发展,民族音乐是一个民族的灵魂,是与人民生活息息相关、紧密联系的。民族音乐反映着当时人们的社会生活,表现着人们的心理感受。俄罗斯音乐的黄金时代是从19世纪30年代开始的,其标志是俄罗斯音乐的先驱格林卡的创作达到一个新的水平,格林卡的创作为俄罗斯民族主义音乐的发展奠定了结实的基础,也指明了之后的发展方向。这一黄金时期是在俄罗斯民族民间音乐肥沃的土壤上、在教会专业音乐获得了发展以及一系列前辈作曲家们的创作探索的前提之下,经历了漫长的历史积淀过程从而结成了硕果。
生活在这一时期的柴科夫斯基,怀有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和民族自豪感,在创作中也受到了格林卡的影响,在他的音乐作品中能够感受到充满着强烈的戏剧冲突和丰富的感情色彩。他的音乐反映人们苦闷不堪心理的同时,也透漏出作曲家渴望幸福的美好愿望。柴科夫斯基深深地爱着自己的祖国,他的音乐创作离不开俄罗斯民间音乐的土壤,在此基础上吸取了俄罗斯城市音乐文化的资源,他还受到西欧古典乐派和浪漫乐派的影响,创作题材内容及艺术形式上更加多样化,不仅仅是局限于表现俄罗斯题材,他的创作不拒绝任何体裁形式,在各个创作领域都留下了经典的作品。
他被称为“旋律大师”,他创作的旋律极其丰富,并且善于运用小巧的音乐形式来抒发丰富而深沉的情感体验,他的作品体现出民歌般的简单朴素、有着诗词般的朗诵以及和声具有细腻的表现力。下面笔者将对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小品曲集《四季》中的《六月——船歌》进行曲式结构分析。
一、《六月——船歌》创作背景
60年代中期至70年代中期是柴科夫斯基创作的第一个时期,这个时期创作的许多优秀作品使他获得了声誉。这一时期的音乐作品充溢着光明欢乐,其中就有著名的钢琴小品曲集《四季》,一八七五年,圣彼得堡杂志《小说家》的编者M·贝德纳从俄罗斯诗人的诗中选出十二首内容与每个月的节令相关且具有俄罗斯特色的诗歌,邀请柴科夫斯基每月为该刊写一首与该月份有关的钢琴曲。这十二首作品后于1882年以《四季》的名称出版,是受听众欢迎的钢琴音乐珍品。
钢琴小品曲集《四季》中的十二首乐曲,生动地描写了俄罗斯每一季节的自然景色,而且深刻地刻画着俄罗斯人民的思想感情和生活,这些作品具有鲜明的民族特色和浓郁的生活气息,音乐自然淳朴,探索民族的音乐语言和表现形式,同时创作也渗透了本民族的音调和节奏。其中《六月——船歌》是描写俄罗斯六月河边夜晚的情景,具有浪漫曲式的抒情歌唱性质。
“船歌”是浪漫主义时期作曲家们常用的一种音乐体裁,起源于意大利威尼斯的船夫曲,原指意大利威尼斯的游览船的船夫之歌,这种叫贡多拉的狭长轻舟,经过几百年来不断改良成了威尼斯的城市象征。一般为6/8拍子,均匀的伴奏音型模仿波浪运动和摇桨的律动。船歌是描写水上生活场景和情感为主的音乐,从音乐风格来看,是带有歌唱性旋律的特征,船歌大多为音调悠长,抒情优美的民族曲风,富有划船律动的旋律让人联想起荡漾的水波,这种风俗小曲一直影响到数百年后的音乐创作。
二、《六月——船歌》曲式结构
《六月——船歌》为复三部曲式,曲式结构图如下所示:
柴科夫斯基的《六月——船歌》,速度是行板如歌(Andante contabile)。早期的船歌多为6/8拍节奏,是为了表现划船或水波的律动特点,但在柴科夫斯基的钢琴小品曲集《四季》中,《六月——船歌》却采用了平稳的4/4拍,这突破了以往船歌的节拍运用,用4/4拍来表现小船在水中均匀划行的情景,有着悠长且静谧之感。
引子部分是两小节,以g和声小调的主和弦为发展动机,运用两个四分音符和一个二分音符(两短一长)的节奏作为伴奏织体进入,这一织体有着“船歌”固有的律动,表现出水波荡漾情景。
A乐部为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这一部分是运用主调写作手法,调式调性是g和声小调,速度为抒情的行板。A乐段:g和声小调进入,低声部依旧持续引子中的节奏型,而旋律声部是连续的音阶式上行进行到D音(属音),紧接着两次短小又婉转的旋律进入到G音(主音),仿佛小船在平静的水面轻轻划过,泛起连绵不断的波浪,旋律有着淡淡的忧伤,优美舒畅的主题旋律和低声部摇曳的节奏,营造出波光涟漪,轻舟荡漾的画面感。
音乐富有抒情性,表现出柴科夫斯基内心细腻的情感,这里的第一乐句,其结构是2小节及随后两个1小节(2+(1+1))共4小节,在吴祖强先生的《曲式与作品分析》一书中提到,这里是结构的“分解”,(一个较大的片段与后面几个较小的、其总长度与前面较大片段长度相等或大致相等的片段并置,即形成所谓的结构的“分解”)。
第二乐句是重复了第一乐句的主题材料开始,这里不再是乐思的初次陈述,而是起到了强调、巩固的作用。在第8小节出现小高潮点,使得第二乐句成为一个扩充了的乐句。B乐段:转到关系大调降B大调,仍然运用主题的材料进行发展,低声部从之前上行的伴奏音型变为上行后又折回的织体类型,旋律声部则是移高位置的连续音阶式上行。A'乐段:回归g和声小调,后四小节旋律运用变化模进的手法进入到乐曲第二部分。
B乐部开始于32小节,结构是没有再现的单二部曲式,这一部分是音乐情绪的真正展开阶段。音乐由第一部分具有俄罗斯特点的g和声小调转到同名大调G大调,并采用了新材料,有了更多的發展趋势,运用柱式和弦以及连续切分节奏的创作将音乐推向高潮,丰富的音响效果使音乐情绪变得明朗活泼,这里与之前A乐部形成鲜明对比,。乐曲第50—51小节,是B乐部的补充部分,连续的琶音减七和弦仿佛水波汹涌使音乐情绪遽然中断。乐曲第52-53小节是连接部分,在音乐的过渡上起到重要的作用,这里的反向主题动机片段逐步酝酿了再现部的进入。
A'乐部是A乐部的变化再现,开始于54小节,结构是带再现的单三部曲式,这部分的音乐回归了A乐部具有静谧的氛围。从G大调转入g和声小调,并且该部分运用复调写作手法,加强了内声部的复调处理使音乐更加丰富饱满。
乐曲最后结尾部分开始于84小节,规模较大的结尾有着情、景融合之感,并且综合了全曲的主要材料,是概括性的结尾。结尾处用了B乐部补充部分的琶音材料,力度也逐渐变弱,表现出小船逐渐远去,水面趋于平静的画面,在抒情优美的旋律里使人们静静陶醉在夏日夜景之中。
通过上述分析,柴科夫斯基的《六月——船歌》曲式结构为复三部曲式,乐曲体现了柴科夫斯基早期创作风格,运用抒情并富有诗意的旋律打动人心,描绘出俄罗斯六月的宜人景色,静谧的自然风光与人们欢乐的生活场面在柴科夫斯基的作品中表现得淋漓精致。它的旋律散发着亲切、淳朴的气息,清新流畅、抒情迷人的旋律捎带些忧郁伤感的色调。作曲家精湛的创作技术也使得《六月——船歌》成为经久不衰的音乐作品,被人们广泛演奏并且在教学中所使用。
参考文献:
[1]柴科夫斯基四季[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l2011.1;
[2]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修订版)[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
[3]李吉提.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4.
[4]王凤岐.简明音乐小词典[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5.
[5]沈璇,谷文娴.西方音乐史简编[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2.6.
[6]于润洋.西方音乐通史[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6,7.
作者简介:
杨璐,女,汉族,内蒙古鄂尔多斯人,在读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音乐与舞蹈学作曲理论与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