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培养小学生数学学习兴趣
2020-09-10张霞辉
张霞辉
【摘 要】在小学阶段,数学对于培养学生数学思维以及逻辑思考的能力具有重要的作用。但是由于数学自身具有的抽象性、理论性特征,小学生对于数学兴趣较低。如何在教学实践中激发学生对于小学数学的兴趣,本文结合学生自身身心发展特点提出自己的思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 学习兴趣 教学实践
中图分类号:G4 文献标识码:A DOI:10.3969/j.issn.1672-0407.2020.07.023
数学是小学阶段的基础学科,是小学生全面综合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但是由于数学自身的系统性、抽象性以及理论性特征,小学阶段的学生由于自身思维还较不健全,对于数学理解能力较差,所以较难激发对于数学的兴趣。在小学阶段如何激发学生对于数学的喜爱以及培养学生数学的兴趣、发展数学思维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实践中的重要任务。本人经过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及结合小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总结出以下几个方法有利于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热爱。
一、坚持兴趣第一原则
俗话说:“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小学生对于数学有没有兴趣,很多教师是否定的答案,但其实是有的。小学生开始进入小学阶段的学习,任何学科对于学生来说都是陌生而有趣的,对其都是有一定兴趣且有意愿深入了解的。但是小学数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太过于急躁或坚持应试教育的指导原则,在课堂上没有按照符合小学生身心发展规律进行教学,其实也有意无意的抹杀了小学生对于数学最初的热爱。以至于在整个小学阶段对于数学敬而远之,可以说这样的教学方法对于培养小学生数学思维以及对数学的热爱是南辕北辙的。因此,在教学活动中,教师应根据兴趣第一的原则,按照小学生喜闻乐见的方式进行教学。如采取游戏教学法的方式对低年龄段的儿童进行教学,其教学过程中以游戏的方式展现,但又将具体的知识点分散在游戏的环节中,寓教于乐。儿童在游戏的过程既掌握了知识,又激发了对于学习活动的兴趣。
二、坚持难度适当原则
小学教育具有自身的特殊性,其特殊性就是儿童,儿童的思维特点与行为方式与成人乃至于初中生都有着较为明显的不同。在现阶段的数学教材中,其每一个章节知识点的设计以及难度的考量,可以说都是经过了无数教育学专家以及小学一线教师的考核,适合当前阶段小学生的智力发展程度以及思维发展特点。可以说是适应中国绝大多数适龄儿童的,但是在实际的教学活动中,很多一线教师会进行反馈说,学生学不会,数学太难了等。这其中有很大的原因是教师教法不得当,没有充分考虑学生的智力水平、年龄以及心理等,一是在教学过程中教学手法和教学语言无法和儿童产生共鸣,二是有些教师热衷选择一些难题怪题让学生做,希望连难题都解决了,那一般难度的题目不是手到擒来吗?其实让学生做这些难题、怪题培养的不是学生的数学思维,而是对于数学的恐惧。在這些题目中,学生不会获得自身的成就感,只会感到自身能力的不足。
例如,在有些小学非常流行的小学奥数题目,甚至把奥数题目当作压轴题考察学生是否聪明;有的小学甚至甚至会按照奥数分数把小学生人为的划分为好班、差班。这样盲目追求奥数的方式让小学生承受了其本不该承受的强大的学习压力,而学生家长也会千方百计找教辅班,为自己家的孩子补习小学奥数。其实小学奥数的题目远远超出了小学生的学习能力,也超出了其本身的认知习惯。奥数既不能判断小学生是否聪明,也不能判断小学生是否具有数学天赋,作为教师来说,应该理性认识奥数的作用。在小学教育阶段,遵循适应性的原则,切不可盲目激进,让孩子在很小的阶段就抹杀了对于数学的兴趣。
三、坚持发展性原则
上文中的适应性原则主要阐述了在小学数学教学中不要盲目提升教学难度,从而扼制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同样在教学实践环节,也要注意不要太过简单,要坚持发展性的原则。
培养小学生对于数学的喜爱,其想要达到的结果不是小学生一时一地的喜爱,而是长期可持续的热爱。所以在教学过程中,要结合学生实际,合理把握教学进程,在其教学难度上不要太过深奥,但也不要太过简单。有些教师认为将数学难度适当降低,有利于让学生获得成就感,在小学数学学习中可以获得正向的反馈,因此,有利于培养学生对于数学的兴趣。应该说这句话是有一定道理的,但是我们要注意到一方面如果一名学生在学习中只感到较为简单,其就会感觉没有挑战性,而数学的学习也成为了一种较为枯燥的简单重复行为。试问让一个人一直做一件简单的事情又何来兴趣可言呢?另一方面如果盲目降低教学难度,则必然完成不了教学任务所规定的教学要求,其学生能力也没有获得应有的提高,这无疑是对课堂时间的浪费。因此,教师在进行教学活动时,要让学生能够感受到挑战性,但是这种挑战性又不是如同天上的明月一般,怎么够都够不到,而是控制在学生努把力、踮踮脚就能够实现的程度。通过对小学数学教学难度的适当控制,从而保证在小学数学的教学中让学生产生长期、可持续的对数学的热爱。
四、坚持鼓励性原则
小学阶段学生的年龄一般为六至十二岁,其在学习生活中的表现特点为以自己为中心去认识世界,希望得到他人对自己的肯定与重视。所以教师在进行教学实践的过程中,应结合小学生希望得到来自他人肯定的特点,多以鼓励的方式激发小学生对于数学的热爱。例如,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课堂抽问一位学生,如果学生回答正确,教师应该以肯定的语气对学生予以鼓励和赞同,如:“你回答得很好”、“你做的真好”、“其他同学应该向你学习”等等。这些赞美的语言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及时的使用,让学生在学习中及时获得正向反馈,提高学习兴趣。而如果学生没有回答正确,教师也不应该使用批评的语言,而建议使用如:“你回答得很好了,但是还有一些不对”、“再加把劲,你可以做到的”等鼓励性语言,一方面减少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的挫折感,另一方面也是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独立的思考最终解决这个数学问题,帮助学生树立独立思考以及不放弃、对于难题坚持到底的韧性精神等。
本文针对如何提高小学生的数学兴趣这一问题,结合了笔者自身的教学实践以及儿童的身心发展特点,从四个角度即坚持兴趣第一原则、难度适当原则、发展性原则以及鼓励性原则提出了切实可行的教学方法与策略。小学数学教学本身相比较初高中数学其本身就具备较多的趣味性,教师在教学中应采取合适的策略,在符合教学大纲相关规定的基础之上,挖掘数学中好玩有趣的点,以儿童喜欢的方式进行教学,从而激发学生数学兴趣,提升学生综合素质。
参考文献
[1]张艳.发展性小学数学课堂教学评价原则初探[J].学问(2):204-204.
[2]张昭.激励教学法在小学数学教学中的运用分析[J].吉林省教育学院学报(中旬)(04):134-13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