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论审美体验的超越性特征及其新变

2020-09-10梁刚

今古文创 2020年16期
关键词:审美体验特征

【摘要】 审美体验是日常体验的诗性结晶和跃升,它是审美主体在亲身活动中对理想生命境界的刹那领悟。在当代消费主义、功利主义潮流作用下,原本属于少数精英人物的纯粹精神性审美体验出现向大众世俗性日常生活扩散的新趋向。

【关键词】 审美体验;超越性;特征;新变

【中图分类号】B8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16-0030-02

审美体验并不神秘,它不是从天上掉下来的,而要由日常体验为其提供沃土。要认识审美体验,需要从人的日常体验说起,因为这两者具有紧密关联。

一、审美体验超越性特征的基础

日常体验是指人们在日常生活中的生命体验。“月儿弯弯照九州,几家欢乐几家愁”,“是非成败转成空,青山依旧在,几度夕阳红”,从匹夫匹妇到英雄豪杰,都难逃生活境遇中聚散离合、是非成败所必然引发的喜怒哀乐等内心波动或震荡。这种日常情感体验构成审美体验的前提,具备转化为审美体验的可能性。美国哲学家杜威(John Dewey,1859—1952)举例说,当人们“知道精神高度紧张、但姿态又优美自如的运动员如何感染着观众,他们注意到家庭主妇在栽花时如何满怀喜悦,而男主人在照料屋前那块草地时又是怎样专心致志、情趣满怀”,这时“在幻觉中,他好像自己也卷了进去,他不再是一个淡漠的观看者了”。

在杜威那里,艺术和审美元素像种子一样蕴含在看似平淡无奇的日常生活之中。杜威看重审美体验的完整性和有序性,他强调一个真正的审美体验必须有开端、有发展、有顶点,有终点,从而构成一个圆满的形态。这就是说,审美体验是日常体验的理想化和典型化。

二、审美体验超越性特征的主要含义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这是唐代诗人岑参在《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中形容边塞异域风光的名句,由此可窥见审美体验超越性特征的主要含义。

第一,审美体验是发生在刹那的觉知。岑参心中灵光一闪,沟通北国飞雪与南国梨花之间的奇异关联。审美体验就这样在一瞬间翩然而至。陆机说得好:“观古今于须臾,抚四海于一瞬”。刘勰则描述为“寂然凝虑,思接千载;悄焉动容,视通万里”。审美体验是对于人生某个瞬间的永恒直觉。

第二,审美体验是对理想生命境界的直觉或顿悟。德国著名诗人在《美育书简》中大声疾呼“完整的人”和“活的形象”,把审美体验与生命体验、形象体验紧密勾连起来。举例说来,岑参的“功名只向马上取,真是英雄一丈夫”的积极进取精神只有依托于“千树万树梨花开”的理想形象才不至堕入玄虚。

第三,审美体验是审美主体的个人亲历感兴。岑参把边关萧索苦寒的雪景化作一片绚丽烂漫,显示出高度个人化的豪壮情怀。清人沈德潜由此做出“参诗能作奇语,尤长于边塞”的定评,翁方刚也认为“嘉州之奇峭,入唐以来所未有。又以边塞之作,奇气益出”。从上面的讨论可见,审美体验是日常体验的诗性结晶和跃升,它是审美主体在亲身活动中对理想生命境界的领悟或直觉。

三、审美体验超越性特征的主要表现

审美体验常常要求个体在刹那的顿悟中把过去、现在和未来吸纳在自身内,进行主动的内心营造。审美体验超越了现实的海滩,指向了辽远的海平面。审美体验的超越性特征主要体现在以下三点:

第一,审美体验具有原构性。原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原始建构的属性。在德国哲学家尼采看来,怯懦的眼睛无法感受到美。醉作为“力的提高和充溢之感”,是一切审美体验的心理前提。中国古人对这种审美体验的原构性早有体认。明代汤显祖在《牡丹亭记题词》中指出:“如丽娘者,乃可谓之有情人耳。情不知所起,一往而深。生者可以死,死可以生。生而不可與死,死而不可复生者,皆非情之至也。梦中之情,何必非真?天下岂少梦中之人耶!必因荐枕而成亲,待挂冠而为密者,皆形骸之论也。” 汤显祖这里所说的“情”或“情之至”,是指包含性爱成分在内的人生欲求。杜丽娘在《惊梦》中有段著名的抒情段落:“原来姹紫嫣红开遍,似这般都付与断井颓垣。良辰美景奈何天,便赏心乐事谁家院?朝飞暮卷,云霞翠轩,雨丝风片,烟波画船,锦屏人忒看的这韶光贱。”这是杜丽娘对于大好春光无人赏的叹息,更是对自身之美无人怜的深沉感喟。汤显祖立足于人的原初生命,暴露出封建礼教对自然人性的压抑。

第二,审美体验具有超构性。超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超越个体而进行意义建构的属性。张若虚在被誉为“孤篇压倒全唐”的《春江花月夜》中,描绘了烟波浩渺而透明纯净的春江夜景:“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他情不自禁地由此遐想时空和生命的无限:“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望相似。不知江月照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闻一多认为,这首诗表达了一种深沉而寥廓的宇宙意识。

第三,审美体验具有预构性。预构性,是指审美体验具有预先建构未来形象的属性。正如穆旦在他的名作《春》中写道:“蓝天下,为永远的谜迷惑着的,是我们二十岁的紧闭的肉体,一如那泥土做成的鸟的歌,你们被点燃,却无处归依。呵,光,影,声,色,都已经赤裸,痛苦着,等待伸入新的组合。”穆旦所谓“新的组合”正是明确指向一种审美体验和人生体验的新的可能性。

四、审美体验超越性特征的功能

从审美体验的上述三种特征,可以进一步见出其功能。审美体验具有原构性,能起到净化本能和释放情感的作用。人类生而具有诸多本能冲动,但在实际生活中可能实现的却寥寥无几,而恰在审美体验的想象世界中,人的欲望可以获得“望梅止渴”式的替代性满足。更为重要的是,生命、生活,也就意味着体验。生命本身就是体验。这样,审美体验就具有了生存本体论的含义。朱熹说:“半亩方塘一鉴开,天光云影共徘徊。问渠哪得清如许?为有源头活水来。”

审美体验正构成人的生命的“源头活水”。审美体验同时还具有超构性和预构性,能使人摆脱现实牢笼而成功地伸展向广阔的内在宇宙,实现日常生活中相互割裂的过去、现在、未来时间三维的瞬时统一,从而使得碎片化的人生获得拯救,因而蕴藏集聚了一种巨大的创造动能。艺术家的审美创造总要借助于灵感,而科学研究作为理性的工作,也同样需要审美体验的神奇助推。例如:爱因斯坦就特别钟情于小提琴。在辗转流离的岁月中,爱因斯坦与小提琴形影不离。一段优美的旋律常能触发他科学研究的灵感。爱因斯坦在紧张的理论物理思维探索中遇到障碍时,还常会乞灵于钢琴的黑白世界,他的手指在黑白琴键上狂舞,仿佛是在不断敲击天国幽闭的大门。爱因斯坦甚至把科学上的伟大成就称作“思想领域中最高的音乐神韵”。真正的大科学家往往都对美有一颗敏感的体验之心,而罕有理性思维畸形发展的“单面人”。由此,人的审美体验必然指向以主客两合、物我同一为标志的“和”的最高审美境界。中国美学讲“神与物游”“物我两忘”,并将这种快乐称之为“至乐”。

五、审美体验超越性特征的新变

在当代消费主义、功利主义潮流作用下,原本属于少数精英人物的纯粹精神性审美体验出现向大众世俗性日常生活扩散的新趋向,不妨称之为泛审美体验。泛审美体验,是纯审美体验向世俗的日常生活过程扩散的结果。人们很容易就可以在影视作品及媒体广告中获得这种体验。一则法国航空公司的平面广告设计通过图文并茂的方式重新界定了空中旅行体验。首先,它强调飞行的舒适感,“舒适的旅行,犹如清晨露珠般的清新怡人”。其次,它强调飞行的安全感,“和平的天空,犹如坐禅入定后的安详”,对应画面是全身充溢并自然散发出爱、喜悦与平和之光的年轻女性形象。显然,这则广告是对一般飞行体验的超拔与美化。作为人生意义的瞬间生成,纯审美体验着重超越現实世界的精神性内涵,所谓“目送飞鸿,手挥五弦,俯仰自得,游心太玄”,而泛审美体验则强调审美愉悦的感官化、世俗化,广告制作的根本意图就是为了有效刺激受众的消费欲望,并诱导实际消费行为的发生。

美国著名未来学家托夫勒早就断言,体验经济将成为服务经济的延伸,顾客的感受性满足或心理体验的重要性将被提高到无以复加的地步。当前,泛审美体验的经济功能已经在商业实践中获得实现。以“麦当劳”在广州地铁站推出的新型体验广告为例。首先映入眼帘的是地铁入口处一则精心设计的广告文案:“想吃只需移步”,这就不着痕迹地把“地铁麦当劳化”了或者将“麦当劳地铁化”了。接着是在地铁车厢车门两侧,分立两幅大型的汉堡包广告画面:“张口闭口都是麦当劳”,这又非常自然地将车门的机械开合同食客大快朵颐的嘴巴咀嚼动作融为一体。可见,感官性是体验经济的重要支点。事实上,体验的最基本意思就是以身体之,以心验之,身体感官的感知是第一性的、第一位的。

此外,参与性也不可或缺。以“星巴克”著名的体验营销为例,这个全球最大的连锁咖啡帝国所提供的服务恰恰是半自助的,需要顾客自己排队端饮料,这样既节省人力又让顾客免于环境感知的完全被动性。星巴克还极力强调美式消费文化,顾客可以随意谈笑,甚至挪动桌椅,自由组合。这种不同于家庭和办公场所的“第三空间”体验构成星巴克独特营销战略的核心。

总之,当代体验经济就是要牢牢抓住消费者的泛审美体验感受,在吸引消费者“眼球”的同时,也为人们提供值得回味的体验场景。显然,不同于纯审美体验的心灵解放及呼唤未来功能,泛审美体验更易于在所谓“体验经济”潮流中找到用武之地。

参考文献:

[1]朱立元.现代西方美学史[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96:642.

[2]汤显祖.牡丹亭[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63:1.

作者简介:

梁刚,博士,现任北京邮电大学数字媒体与设计艺术学院副教授。

猜你喜欢

审美体验特征
抓特征解方程组
浅谈审美教育在中学音乐教育中的地位
童心 童眼 童耳
《汉宫秋》与《长生殿》中爱情悲剧及其审美体验的比较研究
关注审美体验,让阅读变为“悦读”
打击乐艺术的审美体验思考
高中语文散文阅读审美体验教学分析
春天来啦(2则)
抓特征 猜成语
不存在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