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粤西诗载》中的生态美学
2020-09-10熊英
【摘要】基于粤西自然环境与主体活动的双向牵引,在此寓居并进行文学创作的文人自然地会关注到人与山水、自然乃至宇宙之关系,《粤西诗载》中主要体现了“共生”“竞生”“对生”和“整生”四种生态美学范式,它们共同构成了以粤西山水为依托的和谐美妙的生态美学图景。
【关键词】生态美学;《粤西诗载》;山水
【中图分类号】I20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8-0009-02
基金项目:本文为广西民族大学中国语言文学学科建设研究生教育创新计划项目(Innovation Project of Postgraduate Education in Chinese Language and Literature of Guangxi University for Nationalities)《广西地域资源与〈粤西诗载〉的创作》阶段性成果,项目编号:18SCXYB59。
《礼记·中庸》有言:“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 ①人们处在一个普遍联系的世界当中,大自然的生境之內孕育出了具有智慧思维能力的人类。人与自然的问题,是一个悠久而深远的话题。粤西属于中国华南地区,虽然远离中原政治中心地带,但民风淳朴,风景隽秀,天下独绝。丰富而独特的自然资源带给了文人们异于中州风土的别样的人生体验。因此,品味体会《粤西诗载》中形形色色的诗人作品时,我们可以清晰地感受到其中所传达的关于天人关系之思考、宇宙规律之证悟,而最终所致的正是一番和谐整生之美妙生态模式。
一、共生
庄子言,“天地与我共生,而万物与我为一”,给迷茫的众生揭示了一条“回归”之道路——对宇宙的皈依。在古老的天人合一的思想影响下,在古代天态审美场的规范里,粤西山水的作品暗示着一种回归心理,传达着主体对客体的审美趋同。
这种共生关系源于诗人对自然生态环境的观照,广西辽阔的地域风光,囊括了丰富多样的物种形态,加上温暖适宜的气候条件,一切生灵在此间遨游生长,安然共存。宋李纲《容南道中》云:“山空云冉冉,春动水茫茫” ②,描绘出一个山高水远、远离尘俗的浩阔涳濛世界;宋朱晞颜《叠彩岩登越亭》道:“江流寒泻玉,山色翠浮空” ③,将江山冠以一“泻”一“浮”的动势,诗境因而雄浑阔大,富有张力;《蒙亭二首》中:“小语千岩应,长歌百蛰惊。坐看衣履上,漠漠晚云生。” ④孙觌流连于山中蒙亭,乐不思蜀,犹如孩童般找回了最初的快乐,甚至达到了一种物我相融,逍遥两忘的境界。
诗载中所营造的粤西生态共生状态,亦表现于创作主体有意而为的景观组合,因此,《粤西诗载》中既有“烟凝叠嶂为香火,风韵疏松作道言”的“烟”与“香”“松”与“风”的交融,富有禅韵;也有“离桥梅子雨,归棹桂花烟”的烟雨迷蒙、梅子桂花垂坠枝头的南国盎然生趣;而江山、猿鸣、城池、古榕的组合,更是展现了自然中“江路猿声早,山城榕叶凉”的凄清景象。生态意象的创造性排列联结,相互叠加,不仅显示了诗人细致的观察力和精绝的文字驾驭能力,营造出一个个绿意葱茏的、万物共生的生态世界。
二、竞生
生态美学中的竞生关系主要体现于自然环境中人的主体性的凸显。以景衬情,移情入景,情景交融等创作手法都有展现人情的功能。 以诗为例:
出云藤驿
明·蓝智
又出云藤峡,扁舟更向东。地蒸秋有瘴,江阔夜多风。
旅梦惊啼狖,乡心托断鸿。天涯看月色,不与故园同。⑤
此诗善于从动态落笔,起句描绘了大自然那高山巍峨水流湍湍的状态,三四句抓住独特的粤西气候,写出了秋雾弥漫,江天浩阔,时有风声的苍茫夜景,五六句进入诗题,点名自己“旅人”的身份,哀婉的猿鸣惊醒了异地的游子,思乡之情只能托付给失群的大雁。字里行间的哀愁苦闷之感不绝如缕,涤荡心扉。此时披衣望着天边的月色,和故乡的感受又大不相同,末句旨写乡情,近乎画中白描,不加润色,却能直抒胸臆,此时,一个默默望月的羁旅游子形象跃然纸上。诗人以景衬情,用环境的清寥来映衬情绪的黯淡,使物象都沾染了思念的愁情。又如邹浩的《别昭州》:“回首谢江山,吾今若轻举。” ⑥畅快的笔调,逍遥的意境,江山的无情给予了诗人抛却凡俗之念的启迪,饱含了作者的离尘之念。再如:
苍梧即事
明·林弼
驻马苍梧野,云烟半杳冥。荒林虞舜庙,斜日吕仙亭。
城枕三江险,山连百越青。长歌舒逸兴,激烈振林坰。⑦
此诗上半部分描写了山野间云烟冥杳,落日荒林掩映着古老的祠庙和亭台的衰飒景色,五六句对仗工整,绘出了江险山青的风姿,末句使诗人磊落潇洒的神情,豪气干云的襟怀,生动地浮现于眼前。人格的魄力在此刻得到了最大化的张扬。
三、对生
对生关系主要表现在人的自然化与自然的人化二元交融之中。宋代诗人邹浩的《仙宫岭》言:“子期久冥漠,天地为知音。” ⑧人与天地的交流互赏,人和自然的奇妙默契体现了对生的存在。再如:
平南遣兴
明·湛若水
渔渊水深,采芝云迷。寄怀云水,抗志高栖。岩霜陨木,归鸿背飞。天寒日短,途长行迟。岁云暮矣,我心则悲。神游八极,身囿两仪。宇宙为旅,万物为徒。⑨
此诗极富情采,读之令人神超物外,前六句展示出一帧水深云迷,霜降鸿归的自然风鉴,出语洒落,浑然省净。接着记叙行旅之艰难,中心之悲苦,末四句抒发个人对宇宙的思索,颇有“夫天地者万物之逆旅也,光阴者百代之过客也”的超然之态,这种思索证辩了:宇宙是人的宇宙,人是宇宙的人之二元对生的过程。
此外,部分寓桂文人执事期间大量建造文化景观,在亭台楼榭、道观佛寺等人文景观的修建过程中,他们尤其注重其与原生景观即自然景观的协调,张固《游东观》“楼台烟霭外,松竹翠微间。玉液寒深洞,秋光秀远山。” ⑩令人神思飞越。至如“城空花烂漫,楼向雨萧条”的格局,寄寓着文人临江建水阁、依山修观宇,以使自然与人工相得益彰、和谐共存的审美理想。明蒋山卿《过象州》“台古埋秋草,城荒起暮烟。江天云漠漠,石岭月娟娟。” ⑪自然景观与人文景观的和谐共存,为游览至此的诗人营造出一个充满了诗情画意的审美世界。
四、整生
在广西和谐自然的山水画里,诗人们在层峦叠嶂与清溪碧流间徘徊吟咏,举觞邀月,在逐步步入“天人合一”的境界中,奏响了人与自然的和弦,因而作品整体呈现出一种儒、释、道和谐相融的文化审美气质。如下诗:
藤州江上夜起对月赠邵道士
宋·苏轼
江月照我心,江水洗我肝。端如径寸珠,堕此白玉盘。
我心本如此,月满江不湍。起舞者谁欤,莫作三人看。
峤南瘴毒地,有此江月寒。乃知天壤间,何人不清安。
床头有白酒,盎若白露漙。独醉还独醒,夜气清漫漫。
仍呼邵道士,取琴月下弹。相将乘一叶,夜下苍梧滩。⑫
此诗是苏轼于藤江月夜赠予道人友人的作品,流露出蕴藉的生命感怀。首句有屈子“沧浪之水清兮,可以濯吾缨”之意,皎皎明月照映冰雪心灵,滔滔江水濯洗赤诚肝胆,这一片晶莹天然的肺腑,是诗人生而有之的。江水空明,月色澄澈,诗人举酒对月,这漠漠天地间的一轮清寒,带给了诗人深邃的思索和无尽的幽情,天人关系是中国古代思想家、文学家共同关注和思考的话题,尤其当个体生命与所处环境产生矛盾时,这种思考更显深入厚重。在面对人生的波折和考验后,苏轼迎来了北归的赦召,然而,此時他也预感到人生期限的步步紧逼,垂垂老矣的诗人在生命的末班车上,在容州江畔,审视着几十年的风雨,回顾自己个人理想抱负与现实困顿环境的矛盾交织,不禁涌起一股淡淡的怅惘,然而,在这孤寂之后,是作者本真的释放,他终于畅胸怀于造化自然,“仍呼邵道士,取琴月下弹。相将乘一叶,夜下苍梧滩”。他希望于自然山水中慰藉心灵的伤痛,回归大梦的起点。在放逐肉体躯壳的同时寻觅灵魂的真我,末句那月光下、琴声里渐行渐远的一叶扁舟,是作者主体人格的表征,它承载着诗人的情思渐渐归于涵虚溟默,最终达到主客体相融的浑化整生境界。与之类似的还有下诗:
寄寄亭二首其一
明·潘恩
劳劳江海梦,寄寄水云亭。菰米浮波白,萸房着子青。
光隂嗟过客,踪迹信飘萍。独坐秋风里,焚香入杳冥。⑬
漂萍是作者前半生的缩影,短暂的人生匆匆而过,在历遍生命的雨雪风霜后,疲惫不安的心灵需要一剂良药,需要一方可供安置的温床,于是作者选择“独坐秋风里,焚香入杳冥”,在自然的关怀和无言的呵护里,追寻自我价值的生命观。
总之,粤西山水就像一个具有母性光辉的存在,她滋养着庇佑着一方子民,给予诗人们一处容身之所,一方逍遥之境,一汪自由之泉。老子曰:上善若水。她折射着道家的水性文化,以永远包容的姿态,涵摄阴阳,囊举天地,孕育并生养着一切可能。她引领着人们去追求一种绿色的理想书写空间,并在这种“无我”之境中达到主客体的统一。
参考文献:
①赵清文译注:《大学·中庸》,华夏出版社2017年版,第52页。
②③④⑤⑥⑦⑧⑨⑩⑬(清)汪森:《粤西诗载校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8年版,卷十第150页,卷十第155页,卷十第160页,卷十一第220页,卷二第65页,卷三第212页,卷二第63页,卷一第13页,卷十第97页,卷十一第322页。
⑪⑫(清)汪森:《粤西诗载校注》,广西人民出版社1989年版,卷十一第295页,卷二第57页。
作者简介:
熊英,女,汉族,江西抚州人,广西民族大学文学院硕士研究生,研究方向:中国古代文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