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精神分析法下《喜福会》龚琳达母女形象

2020-09-10张珍

今古文创 2020年37期
关键词:喜福会

张珍

【摘要】 《红烛泪》与《在美国和中国间摇摆》以母亲龚林达的角度叙述其痛苦经历。无意识的自卑与隐忍、“小写的他者客观体”体现坚韧与自强、“欲望总是他者的欲望”体现自傲与控制欲。《棋盘上的较量》和《美国女婿拜见中国丈母娘》以女儿薇弗莱·龚的角度讲述她内心的压抑情感。离弃恐惧症体现自卑的服从,亲密恐惧症表达叛逆的反抗,死亡恐懼中妥协与理解。中西方文化差异和缺乏及时有效沟通则是母女关系产生矛盾的直接原因,本文就这一问题展开深入分析。

【关键词】 母女形象;精神分析法;母女关系

【中图分类号】I1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7-0020-02

一、母亲龚林达的性格特点和形成原因

龚琳达自卑自强自傲的复杂性格来自她童年生长环境与遭受的不幸经历。从龚家的“外人”身份转换到洪家的“外人”,龚林达的内心从未真正找到安全感和归属感。她利用聪慧和婆家的迷信顺利离开牢笼,踏上去往美国的土地展现自我价值,从自卑到自强甚至自傲转而发展成极强的控制欲,让她和女儿之间心生嫌隙导致女儿从自卑到反抗最后妥协。

(一)无意识的自卑与隐忍

心理上形成的无意识对后期成长心理有极大影响,后天形成的行为话语都是对童年及幼年时期的追溯。“无意识当中储存着一些令人痛苦的体验和情感,我们之所以不愿意了解这些创伤、恐惧、邪念和悬而未解的冲突,原因就在于我们担心自己被它们压垮。”幼年时心中未被满足的愿望造成心中的压抑引起不同时期的性格变化。早期的龚林达是自卑压抑的,幼时童年经历让她内心承受“外人”称呼的压力,母亲的严厉要求极少表达感情造成了龚林达性格里不安全感。龚林达出嫁时因家庭遭受洪水灾害父亲将带不走的细软家具当作嫁妆给他带入婆家,母亲坚持将自己的私房玛瑙项链送给她作为陪嫁,母亲虽然疼爱她但以含蓄打压的方式培养女儿,幼时的她无法感受到母亲对她的良苦用心,将父亲和家人的意志代替母亲的想法导致年幼的龚林达认为自己是家中的“外人”。家中遭遇洪水举家搬迁的经历导致她在刚踏入洪家时是孤立无援,“贤妻良母”传统教育与母亲的“打压”式教育下的她产生深深的自卑心理,深受母亲影响的龚林达对于原生家庭是具有责任感的,自己的一言一行是母亲的投影,所以即使在婆家如此危机的环境下她也挺直脊梁,她的无意识行为也体现了她自卑与隐忍的性格特点。

(二)“小写的他者客观体”中的坚韧与自强

成长期间我们经常将自我的感情寄托在有标志性的事物上,对这些事物的意向从而引起我们对于生活的联想。“‘小写的他者客体’也可以用于指称一切事物、只要它能够重发起我对失落对象的被压抑的欲望。”对往事和意难平的人不断渴求使我们对有象征性的事物表达情感。结婚前夜她将命运的不公都指向窗外的大雨,是这雨导致她离开至亲踏入陌生的家庭,也是这雨她必须接受不喜欢的丈夫,更是这雨她被困在这婚姻的牢笼里望不到头,雨就是“小写的他者客体”。而《红烛泪》中红烛这一意象是另一“小写的他者客体”,红烛本是代表喜庆美好幸福的婚姻的象征,新人的红烛从成婚至次日清晨依旧保持明亮预示着这对夫妻将白头偕老。但她内心祈求着红蜡烛快点熄灭,烛火忽闪着却又燃了起来,龚林达则一不做二不休将代表丈夫那端的红烛吹灭,烛火被熄灭但她心中的自由之火此刻却被点燃。红烛的跳动熄灭以及再燃体现龚林达逃离婚姻的不安与躁动,《红烛泪》将蜡烛熔化滑落的蜡油作为标题暗示出龚林达对这场婚姻的绝望与愤恨红烛泪象征婚姻中的苦痛但最终她克服了这些困苦掌握命运自己寻求幸福。

(三)“欲望总是他者的欲望”中的自傲与控制欲

母亲对儿女望子成龙将自己幼年时未被满足的愿望寄托在儿女身上.“我们的欲望、信仰、偏见等等,都是因为我们沉浸在象征界当中而被建构出来的,尤其当这一沉浸过程是由我们的父母来实施。”家长强烈的控制欲导致孩童在幼年时无法克服的心理压力和情绪。她将自己获得的自由归功于这成功的出逃,带着强烈的控制欲,龚林达将自己的经验传授于女儿并希望能够控制女儿,将女儿的成功归因于自己的教导。女儿讨厌她的炫耀与她产生争执,面对女儿“自毁前程”的威胁,她依旧选择这场较量中的胜利,造成女儿内心对母亲的恐惧大于对棋盘的恐惧,“我曾一再祈求,她别进入我的生活之中,希望她就在我的生活以外的生活。”龚林达得知女儿与高中男友结婚时“当下就将鞋脱下劈脸扔上来”,她发泄着怒气完全不顾女儿的尊严与颜面,在女儿沉浸在第二任丈夫送的昂贵的毛皮大衣时,龚林达冷冷地指出衣服的种种缺陷,奚落里奇脸上的小雀斑,她表达想法的方式都带着浓浓的控制欲和挑剔。

二、女儿薇弗莱·龚的性格特点和形成原因

薇弗莱·龚反抗无果后选择服从与妥协,母亲浇筑了一道高墙阻隔自己,她无法窥探母亲的内心,成年后时的薇弗莱则自己建造一堵更严密的高墙阻挡母亲对她生活的“窥探”。尽管婚姻破裂她依然飞蛾扑火奋不顾身最终在母亲“离开”她的霎时间,才陡然明白自己对母亲深深的爱意。

(一)离弃恐惧症中的自卑与服从

孩童对于母亲通常敬爱并崇拜,但受到精神控制时孩童无法表达则会产生恐惧等心理感受。“离弃恐惧症——坚信朋友或爱人将要抛弃自己(实质性抛弃),或者不关心自己(情感抛弃)。”导致对母亲的不满甚至将母亲的形象扭曲,从而激化母亲与孩子之间的矛盾。从小受到母亲严厉要求的薇弗莱·龚对是自卑的,她既讨厌母亲的压迫但又习惯它并产生安全感。任何决定必须先得到母亲的首肯才可进行,她讨厌母亲拿她炫耀反呛母亲,“你自己想出风头,为什么你自己不学下棋呢?”她既信任母亲又恐惧母亲,她将这种矛盾冲突归结于自己与母亲的生肖属相不同。受到母亲的冷暴力她无法入眠,压力就如同六十四格棋盘,归其原因是母亲说她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下棋了。少了母亲的督促与监督,她丢掉了主心骨每日思忖自己与母亲关系的高墙,并在某一天彻底放弃自己曾经的荣誉与骄傲。成年之前的薇弗莱没有足够的能力进行反抗,唯一尝试的反抗是牺牲自己珍视的前途引起母亲的同情与关注,但依然被母亲的沉默与冷淡攻击得溃不成军。这也间接导致了她后期反叛与抗争的性格特点。

(二)亲密恐惧症中的反抗与叛逆

长期精神打压会造成孩童不自信,随年龄增长青少年会有反抗意识,“亲密恐惧症——这是一种沉潜已久而且非常强烈的感觉,我们总觉得与他人情感亲密将会给自己带来严重伤害或毁灭,只有一直与他人保持情感距离才有情感的安全。”孩子希望通过这种方式获得母亲的关注与理解,母亲如果始终用粗暴的手段对待孩子则会导致两人关系的破裂。母亲得知自己想嫁与她不满意的配偶当下将鞋子砸到了她脸上,薇弗莱多年压制住的怒火瞬间被点燃,叛逆的薇弗莱再次进行毁灭式的反抗。她抛弃了她觅而不得的归属感,盲目地逃离母亲转身投入不那么完美的丈夫怀中。“我曾一再祈求,她别进入我的生活之中,希望她就在我的生活以外生活,”就算母亲告诉她这个男人花心毫无责任感,她依旧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将亲密关系恐惧转移到爱人身上希望从他们身上獲得真正的宠爱与包容,与里奇的性关系也让薇弗莱从心灵上获得满足,“我想从没想到,世上会有这样真挚的爱情,我对此是很珍惜很看重的,我真怕,妈会把它玷污了。我不愿意。”她难得找到心灵的归属无法承受母亲对里奇的讽刺与打击,在薇弗莱心里母亲玷污她纯洁而美好的感情,自第一次反叛到第二次婚姻她依旧未能理解母亲的爱,反而将这些隐藏爱意的“责骂”当作夹枪带棒的武器,穿着厚厚的防御服与母亲相处。

(三)死亡恐惧中的妥协与理解

当遭遇亲人离世的冲击才能领会到自己对母亲的爱。“死亡是最终的离弃:无论我们与自己的爱人关系有多么密切,当我们死亡的时候,我们都是一个人离世。当我们为其他人的死亡感到恐惧之时,离弃恐惧症也会发挥作用。”薇弗莱·龚错以为母亲在自己面前去世时,她瞬间号啕大哭,无法接受母亲的辞世。

薇弗莱看到母亲睡着时的孱弱、单薄与无助误以为母亲即将离开她,“一阵突发的恐怖淹没了我,她看上去似一个没有生命的躯体,她死了!”陡然之间薇弗莱才意识到母亲对自己的重要性全盘托出对母亲的爱,她一直所寻求的归属感其实就是在母亲这里缺失的部分。此时的薇弗莱才体会到母亲张牙舞爪的虚张声势,看到母亲在已无咄咄逼人的窒息感她才真正接纳了母亲,懂得了母亲一直在等待她走进自己的世界。死亡的恐惧灌给她最猛烈的醒酒汤将她从赌气式的反抗之中拉出来,与自己的卑微自尊心相比,母亲的安危才是她真正在乎的。于是她与自己和解与对峙多年的母亲和解,将自己心中的不满与偏见抛诸脑后,薇弗莱对母亲死亡的恐惧将这一围墙打破,她主动重新抓紧母亲并真正理解母亲那润物细无声的爱意。

三、结语

龚林达与薇弗莱·龚之间母女矛盾归根到底是因为中西方的教育方式不同,缺乏及时有效的沟通直接激发这矛盾。母亲应及时关心并爱护孩子倾听他们的心声,理解并支持孩子。孩子应该及时向母亲表达感情,向母亲寻求身体以及心灵上的帮助。有效的沟通利于孩童时期的心理健康和情感交流,只有当母亲与孩子敞开心扉才能真正传达彼此的心意,因为爱,需要及时有效的表达。

参考文献:

[1]Lois Tyson.当代批评理论实用指南[M].赵国新等译.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14.

[2]曹波.塞缪尔·贝克特长篇小说的拉康式精神分析[J].英美文学研究论丛,2009,(01).

[3]郝敬习.弗洛伊德精神分析理论及其人性观[J].湖州师范学院学报,2009,(03).

[4]顾悦.论喜福会中的创伤记忆与家庭模式[J].外国文学研究,2011,(02).

[5]刘昀.母女情深——论《喜福会》的故事环结构与母女关系主题[J].四川外语学院学报,2003,(06).

[6]彭桃英.中美文化的隔阂、冲突与融合——解读《喜福会》[J].河海大学学报,2006,(01).

[7]谭恩美.喜福会[M].成乃珊等译.上海:上海译文出版社,2006.

猜你喜欢

喜福会
从《喜福会》母女冲突看中美家庭观
跨文化视阈下的中美文化冲突
浅析《喜福会》的叙事结构
从《喜福会》看华裔家庭的文化困境
跨文化视角下对《喜福会》的解读
从谭恩美的《喜福会》中聆听当代批判的声音
电影《喜福会》中母女双重文化境遇中的自我追寻
浅谈《喜福会》中的旗袍意象
比较视野下《喜福会》中“母语”的文化表征
试析《喜福会》中被丑化的中国男性形象书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