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教师有效开展一日活动组织衔接的实践研究
2020-09-10王汉璐
【摘 要】幼儿园一日活动皆课程,一日活动包括生活、学习、游戏、运动等环节,在这些环节衔接之间存在的过渡被称之为过渡环节。作为衔接一日各环节的“纽带”,过渡环节是中转与衔接。《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指出:“理解幼儿的学习方式与特点,珍视幼儿生活的独特价值,合理安排一日生活。”因此,过渡环节的组织及实施应该做到自然合理,衔接紧凑,彼此兼容,灵活有效。教师要始终贯彻“一日活动皆课程”的理念,细化一日生活的具体要求,重视环境材料与幼儿互动中的学习;立足过渡环节的实践与反思,平衡幼儿自主与教师指导。
【关键词】新教师 一日活动 衔接
一日活动衔接中的过渡环节在幼儿一日生活中具有独立、积极的教育价值,满足了学习活动与自由活动不同节奏更替的需要,有利于科学、合理安排幼儿一日生活。
一、新教师开展一日活动组织衔接的现状
通过对我园112位新教师进行了问卷调查了解,新教师对衔接过渡环节理论认识都较为单一、局限,教育与支持策略或高控、或放任。23.3%的新教师认为过渡环节就是休息环节,幼儿自由活动,教师只要看护好幼儿的安全即可;60%的新教师认为过渡环节就是生活环节,仅限于集体活动结束后去小便、洗手、喝水等;16.7%的新教师认为过渡环节可按照老师的意愿开展集体性的行为教育活动。
除了以上理论层面的认识差异,通过对新教师组织一日活动过渡环节过程的观察,发现其对幼儿催促较多,因要为下一环节做准备而缺少静心观察等。因此,新教师开展一日活动组织衔接的现状问题突出表现在以下方面:
(一)过渡环节的理论认识过于主观和单一
从以上三类单一的认识及占比可以看出,新教师对过渡环节的幼儿管理意识较强,注重整齐划一,缺少对过渡环节与幼儿本体性需要的全面思考,对衔接内涵缺“真理解”。因而,在过渡环节或者松散无序,或者在无形中占去了幼儿许多游戏和自主学习的时间,幼儿得不到真正的自由和放松。
(二)过渡环节过于高控,转换过于频繁
幼儿园的一日作息时间都有具体的安排,注重各领域的融合性。在过渡环节,新教师对时间的分配和幼儿行为的预判不准,也会因突发状况的发生而手忙脚乱。因此,就会出现对幼儿行为过多的控制和干预,不断的催促幼儿尽快喝水、及时集中坐下、抓紧时间收拾图书和玩具等,缩短了幼儿自主活动的时长,增加了被动等待。
(三)过渡环节缺少观察,缺乏对幼儿需要的理解
过渡环节中,新教师觉得可以放松片刻,也会因较急于让幼儿做好下一活动的准备等,对幼儿活动的行为、需要缺少静心的观察。因此,对幼儿的个性需要和困难缺少解读,不能给予有效的满足。
以上种种做法违背了幼儿在园生活时生理和心理的需求,是对幼儿主体性的不尊重,会对幼儿良好的个性、生活习惯的形成带来负面影响。
二、新教师有效开展一日活动组织衔接的实践研究
有了对新教师组织一日活动衔接的现状分析,通过研究与实践,新教师对幼儿一日生活过渡环节有了重新的认识与定位:幼儿园的一日活动过渡环节是重一日活动各板块的衔接,是活动的过渡,更要满足幼儿的自由需要;它是非正式的,是自主的、自由、放松的。因此,在过渡环节中,教师应当充分满足幼儿的自由、放松,接纳幼儿无拘无束的自由状态,观察幼儿的生理和心理需要,捕捉幼儿自由状态下所反映出的兴趣、经验和需要等。
(一)聚焦幼儿一日生活内容,开展内涵研究
1.借助专业理论研究,解读生活活动的内容和要点
借助专业文件(《上海市学前教育课程指南》《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和研究书籍(华师大崔岚教授主编的《新教师上岗手册》的支撑,围绕一日生活中的来园、盥洗、如厕等内容聚焦行为研究,通过借鉴与学习、互动与体验、案例与反思梳理适合我园新教师实践操作运用的要点,将教师“看不见”的内容转化为显性操作指南,从而将随意的、感性的教育行为转化为理性的、具体的、针对性灵活的教育策略。
2.寻找活动组织中的问题,情景演绎内化真内涵
理论指导实践,在实践研究中运用理论学习的知识经验,验证与推敲适合自己园情的一日活动衔接操作要点。通过对来园、盥洗、如厕、午餐、午睡、离园环节的实践研讨,新教师有对理论内化的具体再现,也有在幼儿个体行为应对的新思考与措手不及。如:在幼儿来园环节操作要点中的“主动、亲切地用恰当的称谓问候每一位幼儿及其家长”,但面对不同幼儿时表现的动作、语言、情绪等都较为单调。针对此问题,以情景再现的形式开展思考与对策探讨。如:面对不主动的幼儿,教师以热情主动相迎,捕捉幼儿的亮点调动幼儿情绪。例:贝贝每天来园情绪稳定,但到了教室门口就慢吞吞地不想进教室,眼神好像有些“胆怯”。老师热情地走过去,给了贝贝一个大大的拥抱,说:“贝贝今天好棒,开开心心来上幼儿园了;贝贝身上的公主衣服真好看,老师也很喜欢呢。”教师的积极情绪感染了贝贝,她虽然没说什么,但却一蹦一跳地去玩游戏了。
现场演绎式的教研模式打开了新教师的思路,调动了身心、活跃了思考,丰富了新教师解决问题的对策。
3.立足儿童生活撰写儿童故事,以反思促进儿童解读
观察是一种专业,教师只有善观察与解读幼儿行为,才能实施有效的教育教学方法。研究中以撰写案例小故事促教师反思,在记录幼儿生活故事的过程中,逐步构建自己的儿童观和课程观。同时,通过“故事分享一刻”“故事分享秀”等活动, 充分给新教师创设故事交流的机会。通过交流与共享,促进新教师问题反思能力的提高。
(二)聚焦指导策略研究,形成一日生活活动组织实施的要点
1.借助环境创设,支持幼儿的需要
生活环境的创设以幼儿方便、易操作为原则,鼓励和支持幼儿在自我服务中提高能力和养成習惯。同时,教师可以创设一些暗示性的支持环境,充分利用环境与幼儿互动,潜移默化的影响幼儿。为了使幼儿更直观的了解生活内容的要求、方法及顺序,结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创设了“生活墙”,内容呈现图文并茂,直观易懂。如“洗手环境”隐含了洗手的方法和步骤,包括淋湿手、抹肥皂、搓一搓、冲干净、擦一擦等,并配以有趣的儿歌进行辅助,激发幼儿模仿;幼儿还会经常说:“老师,我和照片上的小朋友做得一样了。
2. 巧用教师指导,把握原则与个体需要
生活活动主要是在真实的情景中学习,需要教师细心的观察、耐心的指导,根据不同情况的幼儿,运用适宜的教育途径,帮助幼儿掌握一定的生活技能,促进幼儿良好生活习惯的养成。
(1)借助学习活动,梳理经验
幼儿在生活中会遇到许多困难,教师应及时捕捉和发现幼儿存在的问题,并在集体、小组和个别的学习活动中提供支持;创设一些简单的生活技能练习机会,帮助幼儿积累和提升生活经验。如小班的老师发现幼儿包肚子有困难,通过起床、如厕后的生活环节,以集体演示、方法引导、重点帮助的方式指导幼儿学习。
(2)借助多語言的灵活运用,辅助指导
幼儿的年龄特点决定了他们喜欢形象化的语言和实物,所以教师应巧妙发挥语言的艺术魅力,如在生活环节充分利用儿歌短小、朗朗上口、易于理解的特点,帮助幼儿理解与记忆,逐步养成良好的洗手习惯。如洗手歌:“小朋友,来洗手,卷起袖,淋湿手,抹上肥皂搓呀搓,清清水里冲一冲,再用毛巾擦一擦,我的小手真干净。”孩子们很快就记住了洗手的方法。除了儿歌,教师还可灵活运用简单的指导语、手语、眼神等语言,提示或暗示幼儿的行为。
3.注重行为观察,读懂幼儿的需要
解读和分析观察记录,是教师从现场观察到活动中有效支持幼儿的中介。教师从“看到了什么”转向“看懂了什么”,到逐渐知道“该做些什么”,需要观察解读作为有力的支撑。提高观察解读能力,首先要积累丰富的理论知识。新教师可以多阅读专业著作,了解幼儿常见的社会性行为观察理论,掌握不同行为的表现、特征以及观察的背景、方法和手段,为观察分析和解读提供理论支撑。其次,设计解读的框架。包括: 幼儿正在做什么或是正在发生怎样的教育情景,反映了幼儿具备怎样的经验和发展水平,正在获得怎样的新经验,下一步可以做什么,从哪些方面提供支持等。在研究过程中,每位新教师养成了撰写儿童故事的习惯,在记录与整理过程中,教师逐步能沉下心来看孩子,联系幼儿的年龄特点,倾听幼儿的语言和行为表达,综合解读幼儿的需要,逐步提高读懂幼儿需要的能力。
(三)丰富衔接过渡环节的内容,优化新教师的组织
1.发挥环境的隐性作用,创设满足幼儿自由探索的空间
进一步优化班级环境,在色彩、布局上关注幼儿的需要,创设适宜的游戏、学习环境。具体包括:环境软化,即关注材质、色调、格局,形成温馨的环境氛围;环境活化,关注环境的动态性、亲近性、共享性、情景性、开放性,让幼儿在“活的”环境中获得情感体验、问题探究、能力发展。拓展游戏空间,充分利用餐厅、午睡室、衣帽间、走廊、角落等,为幼儿创设富足的游戏空间,满足幼儿充分地、尽兴地开展游戏。在区域设置时关注大小空间的有效利用,动静区域的合理安排,也关注各区域间互动的路线、场地、间隔过道的合理性。
2.提供丰富、能自由选择的材料,满足幼儿自主活动的需要
(1)创设自主选择的机会和丰富的材料
幼儿同成人一样,对尊重与自由充满了渴望,他们希望把自己的情绪、自己的感受能宣泄出来,自己的想法表达出来,他们渴望有自由支配的时间和空间。因此,班级环境创设温馨,材料丰富,权利自由,才能满足幼儿自主活动的愿望。如来园活动时,孩子们自主选择材料自由活动,可以给自然角的植物浇水、观察植物、用绘画的方法记录植物生长的过程、同植物说说心里话;可以在美工区玩橡皮泥、折纸,可以和好朋友说说悄悄话,好动的孩子可以在开放区跑几圈,爱阅读的孩子到图书角翻翻图画书……幼儿在活动中获得自主、自由、自理的机会,在不断的探索中从无规则走向有规则。因此,在材料的提供方面,既关注丰富,也考虑适宜,内容体现美观、大小安全、种类和数量丰富,玩法方面兼顾多样性、实用性和耐用性。
(2)借助音乐、故事与游戏等丰富活动内容和形式
除了借助班级环境材料创设,还要引入音乐、故事、游戏等活动形式,诱发幼儿的经验,提高幼儿的兴趣,丰富过渡环节的内容和趣味。例如:教师可播放熟悉的歌曲,有兴趣的幼儿会随着音乐表演,能较快融入其中,幼儿的注意力自然就会聚集,幼儿在情绪愉悦中自然过渡到下一环节的教育活动中。
三、研究成效
(一)新教师对幼儿生活活动的认识得以提升
聚焦幼儿园一日活动衔接的研究,帮助新教师确立了“有序组织一日活动、各个环节课程保障落实、教师目光聚焦于幼儿”的基础性的专业化发展目标。基于专业化的基础,新教师对幼儿园一日活动中的生活内容有了全面、深入的认识,并且有了开展“品质”生活的努力目标。
(二)新教师组织一日活动衔接的能力有提高
在一日活动的组织与衔接落实中能积极用心观察孩子,了解孩子的行为表现,逐步会解读幼儿行为背后的意愿,选择与运用更为有效的教育教学策略。能有序实施一日活动,做到一日活动的自然衔接。
随着工作时长的延续,新教师需不断探索更多有效的方法,无论选择和运用什么样的方法,都要从幼儿的身心发展需要出发,保证活动间的衔接过渡一定要自然合理,衔接紧凑,切实做到有效、合理地开展一日活动中的过渡环节。
参考文献
[1] 《3—6岁儿童学习与发展指南》首都师范大学出版社,2012
[4] 周雯雯.幼儿园班级一日活动安排与组织的案例分析[J].幼儿教育.2015(07)
上海市松江区泗泾第五幼儿园 王汉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