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从莎士比亚在中国的译介看文学作品复译的重要性

2020-09-10汪娟

今古文创 2020年33期
关键词:莎士比亚文学作品

【摘要】文学作品内涵丰富,很多文学作品的内涵不能够在第一时间被人所理解、所领悟,所以需要后人通过对文学作品不断地进行复译,从而深入对文学作品的内涵进行挖掘,让文学作品变得更加经典,让文学作品被更多的人所熟知,从而让更多的人了解到原作者真实想要表达的意义。本文通过对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国的译本的历史进行梳理,对文学作品进行复议的重要性进行阐述。

【关键词】莎士比亚;中国的译介;文学作品;复译

【中图分类号】H31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33-0081-02

基金项目:贵州省教育厅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项目《莎士比亚在中国的本土化译介研究》,编号:2019ZC122。

一、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中国译介的历史梳理

在19世纪莎士比亚的名字第一次出现在中国人印刷的刊物之上,虽然在19世纪中国的刊物上就出现了莎士比亚的名字,但是真正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中国的译介是在1903年,并在该年进行了发表。英国兰姆兄妹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了翻译并出了一本《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是用文言文进行翻译的,在该本故事集中总共包含了10个小故事,之后上海达文社对《莎士比亚戏剧故事集》进行了翻译并进行重复名,以《澥外奇谈》的名字将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复译并进行了发表。之后掀起了莎士比亚的作品的复译活动,梁秋实也加入了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复译的行列当中,梁秋实先后共复译了莎士比亚的作品大约有20多部,有早期的《李尔王》 《奥赛罗》 《威尼斯商人》《如愿》《暴风雨》《哈姆雷特》《马克白》等,这些莎士比亚的作品中国的译介之后并逐渐在中国被发表,之后梁秋实又陆陆续续地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了进一步的复译,都取得了较好的成就。

之后比较著名的和通过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中国的译介有莎学专家张谷若、方平、杨周翰、吴兴华、杨德豫、章益等人。之后还翻译出了《新莎士比亚全集》,该书籍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了整体的梳理,莎士比亚的较多的作品都能够在该书籍中找到译本,通过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中国的译介、复译之后,中国人对莎士比亚作品所传递的文化有了更深一步的了解,并体会了领略到了文化作品所传递出的内涵和所传递的文学价值。

在对莎士比亚全集进行翻译之后,很多人又开始重点对莎士比亚作品中的一部分进行精细翻译,在1955年-1963年之间,曹未风着手对莎士比亚的作品的部分进行有自己独特见解的翻译工作,并在翻译过程中创建了具有个人风格的音组理论,将该理论合理的运用到莎士比亚作品翻译工作当中,在达到旨而传神的目的的基础上,实行了戏剧的抑扬格五音步。之后孙大雨对莎士比亚的作品《李尔王》进行了翻译并出版,由于市场反应良好,所以在之后其还对莎士比亚的其他作品如《罗密欧与朱丽叶》 《哈姆雷特》《冬日故事》《暴风雨》等进行了翻译。其中孙大雨对莎士比亚作为翻译作为成功的当属《莎士比亚悲剧四种》,被称之为诗歌体裁翻译莎士比亚戏剧的典范。

二、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复译存在的可能性

对莎士比亚作品的中国的译介进行整理,发现莎士比亚的作品在中国较为认可,同时也具有较高的地位,很多名人大家都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过翻译、复译,还有很多耳熟能详的作品,比如《罗密欧与朱丽叶》《威尼斯商人》《李尔王》等很多优秀的作品都被反复的多次进行了翻译。

对莎士比亚作品的中国的译介的历史进行整理不难发现,中国对莎士比亚的作品出现大规模的翻译的时间大约是在白话文革命期间,也就是二 十世纪二三 十年代。在该时期文言文的繁琐已经不能够被人所接受,白话文能够更好地通俗易懂地对人的思想进行表述,成为了那个时代的最强音。莎士比亚的作品在这个时期进入中国市场,借着语言改革这股东风,莎士比亚的作品被更多的人所熟知。

在该时期不同的学者对待文言文以及白话文的态度不同,所以在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所选择的文体不同。最具有典型性的是田汉所翻译的莎士比亚的作品,如《哈姆雷特》(1921)和《罗密欧与朱丽叶》(1924)都采用的是白话文的形式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了复译。邵挺和田汉则有所不同,邵挺在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翻译的过程中所采用的文体是文言文,如较为出名的作品《天仇记》(即《哈姆雷特》)(1930)。朱文振所翻译的莎士比亞的作品则是取各家之所长,根据莎士比亚作品的特点,在对不同的作品进行翻译翻译的过程中,文言文和白话文结合使用,使得整个翻译出来的莎士比亚的作品不仅具有通俗易懂的特点,同时较为具有诗意。由于在那个时期,信息交通不顺畅,所以在该时期莎士比亚的作品被大量复译,比如,朱生豪和梁实秋就在差不多同一时间对莎士比亚的全集进行了具有自己独特见解的复译,在那时由于梁实秋和朱生豪由于经济基础不同,梁实秋的经济条件较好一些,所以梁实秋译本比朱生豪的译本更早的被出版,被人所熟知。在那个时期,由于各种条件的制约,所以在当时的学术界各大家之间的交流较少,所以在当时大家对莎士比亚的作品的复译工作进展如何,各大家之家并不知晓。

在二十世纪二三十年代,中国的文学受到外来文学的冲击,在该时期,中国的现代文学处于萌芽阶段,我国出色的现代文学还没有出现或者说还没有形成规模,在该时期为了满足不同阶层的人的文化需求,翻译文学便成了满足当时新兴市民阶层的文学需求的主要来源(翻译小说占当时出版发表的小说的五分之四)。基于此,由于莎士比亚的作品大多能够反映现实生活能够引起人们的共鸣的同时具备一定的娱乐性,所以大家都纷纷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复译,通过复译将莎士比亚作品从不同的角度、不同层次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解读和翻译,使得莎士比亚的作品的内涵和文学价值被深入的进行挖掘。

三、对莎士比亚作品进行复译的必要性

莎士比亚的很多作品都能够揭露社会现实,不仅具有高度凝练的基本特征,同时通过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阅读能够给人以遐想的空间的同时也能够让读者更深层次的了解故事内蕴含的深刻的意义。莎士比亚的作品所使用的语言较为丰富,不同的翻译者翻译出来的作品主要所表达的意义有所不同,为此在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翻译之后衍生出依据至理名言“一千个人翻译《哈姆雷特》,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如对《哈姆雷特》中的“to be or not to be, that is the question”为例,不同的翻译者对其的理解有所不同。

在民国时期,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复译的人越来越多,茅盾认为通过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复译,是对读者的救济,能够通过对经典作品的复译,让读者对作品本身有一个更加深入的理解,对作品进行复译,其实是对读者的“经济”打算。如果一个作品被之前的作者翻译的过程中有不成熟或者有歧义的地方,通过复译对之前的翻译不到位的地方进行修订,并能够深入层次地对作品的内在意义进行挖掘,从而通过复译为读者提供一个更高的立意,并为读者节省时间和金钱。通过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复译不仅能够击退乱译,同时能够改变问题,将文言文转化为白话文,即使是已经使用白话文进行作品翻译,翻译的作品已经非常客观也已经进行复译,通过复译让作品更加的优秀,对已经完成的作品的优秀之处进行借鉴,并在翻译的过程中对自己的心得加以整理,从而整理出一部更为完美的译本。语言会随着时代的发展而不断先前发展,随着语言的变化,也可以对已经完成译本进行重新翻译,也就是复译,从而不断地推动文学作品的创新,推动新文艺的发展。

四、结语

对莎士比亚的作品在中国的译介进行整理发现,对莎士比亚的作品进行复译是非常有必要的,不仅能够推动新文艺的发展,同时能够不断地对莎士比亚的翻译作品进行革新。通过对作品进行复译,不仅能够延长莎士比亚文学作品的生命,同时能够让更多的优秀的作品成为经典。正是因为有无数的学者对国外优秀作品不断地进行复译,才让莎士比亚的作品在中国被更多的人所熟知,让莎士比亚的作品的文学价值被挖掘,将其发展成为英美文学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文学作品的复译同时也为我们深刻理解异域文化开辟了一条道路。

参考文献:

[1]柯飞.梁实秋谈翻译莎士比亚[J].外语教学与研究,1988(1).

[2]李晓燕.文学文本重译的创造性[J].皖西学院学报,2010(3).

[3]李伟民.中国莎士比亚翻译研究五十年[J].中国翻译,2004(5).

[4]李春江,王宏印.多元系统理论观照下的莎士比亚戏剧翻译——莎剧翻译与复译及其历史文化语境的概要考察[J].外語与外语教学,2009(06)

作者信息:

汪娟,女 ,贵州兴义人, 贵州医科大学,讲师。研究方向:英语翻译与实践。

猜你喜欢

莎士比亚文学作品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我们为什么要文学
针对文学作品赏析中的语言角度分析
文学作品与电影文学作品间的对比分析
你在引用莎士比亚的话
莎士比亚
威廉·莎士比亚的肖像
文学作品与数学
An Analysis of Shakespeare’s Rhetorical Figures in Sonnet 60
文学作品与数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