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少年游泳教学训练模式及创新策略分析
2020-09-10陈宏
陈宏
中图分类号:G861 文献标识:A 文章编号:1009-9328(2020)04-091-02
摘 要 本文说明当前青少年游泳教学与训练中,主要采取自办与个人训练两种模式,对其训练模式目前缺陷进行深入分析。本文提出,在其教学训练中,应对其训练内容进行优化,改善不科学的训练方式,同时注意缓解学训之间的矛盾,方可实现其模式的创新,开展更优质的教学训练。
关键词 青少年教学 游泳教学训练 教学模式创新
游泳是一种有益身心,可有效提升青少年肢体协调性与心肺健康水平的体育项目,通过游泳训练营等方式使青少年进行游泳学习和训练,是当前许多家长的选择。然而纵观当前青少年游泳教学现状,可发现其存在一些缺陷,限制了青少年游泳教学发展,应对其进行探索式的教学训练模式创新,提升其训练科学性。
一、青少年游泳教学训练常见模式
(一)自办游泳教学训练
自办教学模式一般为普通中学和一些非专业体育院校采用的游泳训练模式,应用该种模式,可实现对所招收青少年的培训,并由其作为相应院校代表,参与游泳竞赛。这种模式可以对原有教育资源进行良好利用,从而进行青少年后备游泳人才训练,优点是其有强大的资源支持,而且游泳教练一般具有较高学历,在游泳教学训练中,其科学性较高,注重青少年的训练自觉性培养。其缺点为该游泳教练与专业人员相比其专业度稍显不足。
(二)个人训练
个人训练模式一般为私人游泳机构,为独立招生的训练机构。该种模式中,青少年所得到的训练难以得到时间保障与进度保障,战术训练缺乏连贯性,且其系统化训练不足。该种模式下,游泳教练难以在训练中对自身教学水平进行充分发挥,青少年在游泳训练方面也很难保证训练效果。部分私人游泳机构教练缺少正规资质,若其教学手段存在问题,对青少年游泳技术提升不仅无益,反而会阻碍其进步,若训练科学性较低,也可能发生运动损伤。
二、当前青少年游泳教学中训练模式缺陷
(一)游泳技巧与青少年匹配度较低
虽同为游泳训练,但青少年与成年人的身体特点存在许多差异,所以其对技巧应用也应不同,然而在当前游泳教学训练中,对青少年的游泳技巧教学训练几乎照搬成年人的训练模式,缺乏针对性调整,导致其教学训练中游泳技巧并不匹配青少年的身体特点。青少年骨骼和肌肉仍然处于发展阶段,其肌肉爆發力不足,且耐力相对薄弱,若采用不恰当的技巧,极易造成肌肉拉伤。有些不当技巧应用只会造成短期伤害,经过修养调整即可恢复,有些则会造成长期深远的肌体伤害。
(二)游泳教学中教练执教经验匮乏
青少年游泳学习时,教练人员对其教学训练起到重要的引导作用,教练水平会对青少年游泳学习者的水平造成极大影响。然而当前该部分教练人员素质并未保证全面优质队伍建设,其游泳教学水平各有高低,且优劣差距明显。一些私人训练机构其经营存在问题,游泳设备、场地皆未达到规定水平,为控制聘用成本,有些机构直接从缺乏游泳教学经验的相关专业毕业生中聘选教练,其虽有游泳技术与理论基础,然而并不具备教学经验,所以在游泳教学中缺少课堂掌控力,无法将自身专业水平体现在教学中,且缺少适用于青少年游泳教学的教学手段[1]。
(三)青少年天然畏惧心理
许多青少年在初学游泳时会存在畏惧心理,一方面是对于全新知识领域的未知恐惧,另一方面是对游泳池这一与日常生存环境不同的特殊环境的畏惧心理。此外,青少年在进行游泳训练时,也承受着训练水平提升的压力。部分教练缺少对训练进度的掌控力,导致青少年在学习中自我评价偏低,畏惧与同龄人比较,一旦某次训练表现不佳,其学习意愿就会遭遇挫折。若这些畏惧心理未能得到有效引导,则不利于其游泳训练的进步与提升。
三、青少年游泳教学训练模式创新策略
(一)优化训练内容
青少年与成年人具有不同的物理特性表现,在游泳教学中应首先认识到这一区别,方可进行适合青少年的游泳教学。为实现其创新式、实用性的游泳教学以及游泳训练,应了解该年龄阶段所具有的发育特点,不仅应考虑其身体条件,也应结合其心理状态因素,进行训练内容方面的调整。基础课程必须要与青少年的身心水平具有高度契合性,根据所教授的青少年当前的游泳水平,进行游泳训练难度的设置与调节。在游泳训练中,应以青少年的安全为第一思考要义,避免发生溺水情况,在保证其安全的前提下,帮助其逐步进行游泳技能提升训练,游泳场地虽有一定的安全防护措施,但其环境自带一定危险特性,此训练过程必须循序渐进,避免急于求成。在训练中,其强度也应与青少年的身体素质相适应,在对其游泳水平进行强化或提升时,应避免训练过度,以防出现体力透支,不仅对其健康产生危害,而且可能导致危险发生。训练设置应体现个性化,与学习者的游泳水平和身体素质高度契合。青少年在游泳训练中往往缺少明确的训练目标,其训练动机也较为单纯,教练应对其训练内容进行合理规划,并引导其建立适合其自身的训练方案和训练进度,使其对游泳训练具有长久的兴趣和耐心,得以长期自觉参与游泳训练[2]。
(二)改善训练方式
长期的游泳训练并非纯粹的轻松、愉悦的过程,在其过程中,青少年的意志品质会受到考验,疲乏、伤痛或者训练瓶颈期都会使其产生挫折感,教练应对训练方式进行创新,制定适合其训练提升的方式,帮助其度过游泳瓶颈期,使其认识到疲乏之后的进步,以及长期坚持游泳学习后的成就感,同时也应帮助其提升游泳安全意识,纠正错误的训练方式,以使其在训练中减少伤害,提升训练效果。青少年的心理特征决定其对简单重复的训练内容耐心不足,因此在训练中应运用多维度的训练方式,并在训练过程中观察创新训练方式对青少年的适用性,对其适应性较低的部分进行适当调整和删减,并应注意训练中的沟通,从青少年视角审视创新训练模式。相关管理部门应改变常规的游泳教练培养与考察方式,采取多元化的训练,在定期培训之外,还可应用先进科技,如虚拟仿真技术等,组织游泳教练进行模拟对战等。应加强对游泳教学的理论研讨,提升游泳教学的技术水平。对青少年游泳训练中的教练人员,应加强对其游泳技术与游泳理论的双重监督,确保其有对青少年进行科学的游泳训练水平,并应增强其竞争意识、上进意识,利用多元化激励制度,使其自觉发掘游泳训练教学潜能[3]。
(三)缓解学训矛盾
对游泳教学训练模式进行创新,必须面对的问题之一即是学训矛盾。体育管理部门应发挥应有的主导作用,在对青少年游泳人才进行培养时,应综合多方力量,对其训练模式进行纠偏、调整与创新。针对不同目的的青少年游泳训练,应制定差异化的训练目标和标准,并进行配合训练模式的优化。青少年文化课是关乎其核心素养培养的重要课程构成,应以效率提升的手段保证青少年可以良好接受文化课教育,应开辟多维度的办学方式,使青少年游泳后备人才学训并重,双向提升。此外,在选择游泳教学材料时也应符合青少年特点,注重教材更新,充分利用游泳的特点,选择合适的学训结合方式。游泳装备也应与时俱进,加强装备提升,为青少年游泳训练提供全面支持。现代技术条件下,可采用仪器检测的方式,对青少年游泳者进行身体指标检测,利用这种测试方式,可以对其身体素质进行科学把握,制定个性化的训练计划。
四、结论
综上所述,在青少年游泳教学训练中,通过对其教学训练的合理模式创新,使游泳教学具有更加良好的训练效果,保证青少年可以在游泳学习和训练中真正受益,提升其健康水平与游泳技巧,通过对其训练内容、训练方式的优化,以及学训矛盾的解决,实现游泳教学训练在教学模式上的创新应用。
参考文献:
[1]卢勇绅.青少年游泳教学训练模式及创新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9,9(33):27-28.
[2]陈芳.青少年游泳教学训练模式及创新研究[J].当代体育科技,2018,8(15):236+238.
[3]杨万红.青少年游泳教学和训练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分析[J].当代体育科技,2018,8(03):36-37.
作者单位:合肥市青少年体育学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