布鲁姆诗学影响理论下
2020-09-10温德智
【摘要】 哈罗德布鲁姆创立了“诗的误读”理论,表明前辈诗人的影响变成后辈诗人的“焦虑”。为了摆脱这种焦虑,后辈诗人“误读”前辈诗人的作品,实现诗歌的突破与升华。“误读”视角下意象“神龟”的新阐释,创新了《龟虽寿》诗歌的思想,表达了诗人乐观的人生态度。与前辈诗歌相抗衡的创作方法,为中国诗歌研究起到重要作用。
【关键词】 哈罗德·布鲁姆;误读;焦虑;《龟虽寿》
【中图分类号】I20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6-8264(2020)46-0025-02
一、诗学影响理论
(一)影响
美国文学评论家布鲁姆,其核心理论是诗学误读,这种“误读”不是读者对文本的理解出现错误,而是有目的、有意识的偏离原诗思想,创造性阐释诗歌的一种诗学影响理论。徐文博教授[1]2在《影响的焦虑》中文译本的序言中将Antithetic Criticism翻译为“逆反批评”,即批评界所谓的布氏“诗的影响论”,亦称“误读理论”。布鲁姆深受弗洛伊德和尼采哲学的影响,“我吸收尼采的对抗论和弗洛伊德的防御论,但是不能说是心理分析批评。”[2]81二十世纪后期他自成一派,创新出“对抗式批评”(antithetical criticism)的诗学影响理论,旨在表明诗人与诗人之间的对抗关系。布鲁姆在其四部曲中详细介绍了诗歌的“误读”和“焦虑”的问题,他说“诗的影响——在本书中我将更多地称之为‘诗的有意误释’(misprision)——必须是对诗人的诗人生命周期的研究。”[1]5
“影响”作为一种隐喻,是“诗学误读”的结果。作为弱势群体,后辈被激发出创作灵感,将诗歌创作积累的焦虑表达出来,期望超越前辈。在词汇、文风方面,后辈诗人与前辈诗人具有相似性,为了缓解创作压力,布鲁姆提出“‘具有创造性的误读’必须经过六种‘修正比’(revisionary ratio)才能得以进行。”[2]6 布鲁姆借助六个名词命名六种“修正比”(revisionary ratio):克里纳门(Clinamen)、塔瑟拉(Tessara)、克诺西斯(Kenosis)、魔化(Daemonization)、艾希克西斯(Askesis)和阿波弗雷兹(Apophrades)。
(二)误读
“误读”不是通常所说的理解錯误,而是作者有意图的偏离原诗。法国作家罗兰·巴特(Roland Barthes)认为:“实际上,作者这一形象旨在减少意义的发挥,从而使文本失去意义。[3]74”(The figure of the author, that is, is designed to reduce the play of meaning, to bring it to an end, in fact.)作家完成作品后,剩余的文化创新工作属于读者。这种作家已经死亡、读者才会诞生的观点表明“一千个读者就有一千个哈姆雷特”,同一篇文学作品,不同的阅读群体会阐释出不同的含义。
在诗歌阐释内涵的过程中,布鲁姆把阐释当做比喻,在《误读之图》(A Map of Misreading)中提出六种比喻:反讽、提喻、转喻、夸张、暗喻和代喻。这六种比喻既是相互对抗,也是相互影响。读者在分析比喻手法的同时,创造性地添加了另一种比喻含义到文本意象中,“误读”阐释出一个新的意义,它与广为流传的诗歌形成对立面,强劲诗人由此突破传统。
文学作品富有想象力和意境,丰富的想象力为诗歌添加活力。在第一个诗人将“月亮”赋予思乡的含义后,后辈诗人通过月亮的阴晴圆缺的周期变化,“误读”了前辈意象“月亮”代表的归家情怀。月亮偏离本身的含义,在六个修正比和比喻的作用下,突破束缚,被赋予爱情的含义。后辈诗人以月亮的形状变化指代爱情中男女情绪的此起彼伏,最终达到“阿波弗雷兹”。
二、《龟虽寿》意象误读
《龟虽寿》是东汉末年著名文学家、军事家曹操创作的一首乐府诗,全诗笔调激昂,抒发了作者渴望建功立业的豪情壮志。诗歌以汉末击败袁绍父子、平定北方乌桓为背景,抒写了诗人渴望战乱结束、疆土统一的思想。
前后辈犹如弗洛伊德式父子关系,前辈优秀诗歌成为后辈无法摆脱的焦虑。后辈诗人曹操运用“误读”诗歌意象的批判性思维,摆脱了对前辈诗歌意象的重复书写,将“不在场”转化为“在场”,实现了“强劲诗人”的回归。《庄子·秋水篇》:“吾闻楚有神龟,死已三千岁矣。[4]146”神龟这种动物,能够活到三千年,寿命是人类的数十倍。诗歌中通常用“神龟”比喻寿命之长,如苏东坡在《葛延之赠龟冠》:“南海神龟三千岁,兆协朋从生庆喜。”宋代大文豪用“神龟”表示长寿,表达一种希望友人可以健康长寿的心愿。《韩非子·难势篇》记载:“飞龙乘云,腾蛇游雾,云罢雾霁,而龙蛇与蚓蚁同矣,则失其所乘也。[5]631-632”从记载中看,蛇可以腾云驾雾成为“腾蛇”,必定不凡,然而,等到太阳升起,云雾消散,一切都和蚂蚁一样,灰飞烟灭。原文中,慎到借用飞龙和腾蛇的典故,表明权势地位要施以道德的约束。
曹操他反其道而行之,将“神龟”意象赋予新含义:认为神龟纵使能活三千年,也终究难逃一死,化为灰烬。受到前辈作家庄子和韩非子的影响,曹操产生“焦虑”。为了摆脱庄子在文学地位上的“优先权”,突破后来诗人的“迟来”,诗人曹操使用批判性思维,在“克里纳门”阶段下,“误读”原作意象,有意使得“神龟”和“腾蛇”这两个意象偏离原有代表长寿和本领的含义。
诗人曹操拒绝成为历史长河的尘埃,他接受了前辈诗人多方面的影响与挑战。他走出前辈诗人的阴影,通过“塔瑟拉”(Tessara)过程,保留庄子和韩非子部分的意象,但意象大体上偏离庄子和韩非子的作品,他重新审视诗歌意象,完成“克里纳门”(Clinamen)。“神龟”失去长寿的身份,“腾蛇”也不再是腾云驾雾的能手,“腾蛇乘雾,终为土灰。[6]”“神龟”和“腾蛇”这两种极具神秘色彩的仙兽,都难逃一死,因此前辈诗歌意象的影响不攻自破,后辈诗人完成了“塔瑟拉”(Tessara)。与此同时,曹操意识到人生苦短,退居在“衰败”(ebbing)的位置,使得自己不再是一名诗人。放弃了诗人的身份,曹操与庄子、韩非子三人都失去了和诗人、文学的联系,后辈在时空上摆脱了“迟来”的影响。诗歌“误读”使得前后辈诗人退到同一起跑线。从而,后辈完成“克诺西斯”(Kenosis)的断裂机制。前辈施加给后辈的影响重复出现,使得后辈诗人不断激发灵感,寻找新颖的创作思路。通过不断的压抑克制,后辈诗人不再是新人(ephebe),前辈也不再有优势地位,后辈诗人后来居上,暂时占据了时空的优先权(priority)。通过“对抗式批评”,曹操诗歌的意象得以净化,成为特殊的“神龟”和“腾蛇”,达到超然状态,即孤芳自赏的“艾斯克西斯”(Askesis)状态。[7]12“魔化”阶段,是“反对前辈诗人的升华,从而达到个性化逆升华的运动”[7]87。这样,后辈诗人暂时获得了前辈诗人的“优先权”。作为强劲诗人(strong poet),曹操重新回归,将意象重组成文,构成新诗。
诗人自比为“老骥”,“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6]”作者戎马一生,还能够在暮年胸怀宽大,令人赞叹。五十三岁的曹操摆脱了汉末文人墨客的意志消沉,他认为人生苦短,应当珍惜时光,趁早建功立业,早日结束三国分裂局面。他辩证看待长生不老这个问题:秦皇汉武寻求仙丹,到头来也和常人一样终成尘土。庄子和韩非子记载的故事,受到曹操优秀诗歌的挑战,淹没在历史长河。通过“误读”诗歌意象“神龟”“腾蛇”,曹操对人生老病死这种自然规律有了清晰的认识,这种认识在魏晋封建时期是难能可贵的,后辈诗人在一系列对抗过程后,实现“阿波弗雷兹”(Apophrades)。
三、结语
曹操尊重自然规律,不与庄子韩非子苟同,不追求虚幻缥缈的寻仙长寿的道路,他认为修身养性也可延年益寿。最终在六个修正比和比喻的影响下,后辈诗人曹操超越前辈的“优先权”,改变“迟来”状态,实现诗歌和作者的升华。
误读理论有其存在的必要性,在中国诗歌研究中,运用布鲁姆的“对抗式批评”理论,后辈诗人重新阐释诗歌意象,达到诗歌的重生与升华。无论如何,“误读”理论对文学研究都有着重要的意义。在“误读”理论的基础上,研究中国本土诗词歌赋,可以为中国诗词研究提供新的方法。
参考文献:
[1]Bloom, Harold. The Anxiety of Influence[M]. Trans. Xu Wenbo. Beijing: China Renmin University Press, 2019.
[2]张龙海.哈罗德·布鲁姆的文学观[M].上海: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12.
[3]Allen, Graham. Roland Barthes[M]. London: Routledge, 2003.
[4]孙通海译.庄子[M].北京:中华书局,2007.
[5]韩非.韩非子[M].方勇译.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6.
[6]曹操.曹操集[M].北京:中华书局,2018.
[7]Bloom, Harold. The Anxiety of Influence: A Theory of Poetry[M]. New York: Oxford University Press,1973.
作者介绍:
温德智,男,汉族,甘肃兰州人,贵州师范大学外国语言学及应用语言学在读研究生,研究方向:英美文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