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摆脱女性的枷锁

2020-09-10向莉

今古文创 2020年46期

【摘要】 女性主义认为社会需要抛弃对女性的偏见,让女性获得平等权。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抨击以父权为中心的,扭曲女性形象的文学作品。本文将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探究《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三位女性主要人物的形象。这些非传统的女性形象产生的原因与当时金钱至上、父权主义盛行的社会密不可分。

【关键词】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非传统女性形象;物质主义;父权制度

【中图分类号】I71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2096-8264(2020)46-0015-02

弗朗西斯·司各特·菲茨杰拉德不仅是“迷惘的一代”的代表作家之一,还被誉为“爵士时代”的“桂冠诗人”和优秀的“编年史家”。《了不起的盖茨比》(1925)的问世,奠定了他在美国现代文学史上的地位。《了不起的盖茨比》展现了不同阶级、不同性格的女性的群像。在当时那个父权主义思想盛行的年代,任何违背父权主义思想的人似乎都要受到唾弃。在菲茨杰拉德的笔下,暴露出小说中三位女性主要人物自私、冷漠、物质至上的种种非传统女性形象,也让读者感到可悲可叹。本文将运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理论,从女性主义的视角来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的形象以及这些非传统的女性形象产生的原因。

一、女性主义以及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理论

(一)女性主义

早在1791年法国大革命的妇女领袖奥兰普·德古热发表《女权与女公民权宣言》的时候,女性主义运动就已经拉开序幕。从古至今,女性在政治、文化、认知、伦理等各个领域多多少少都存在着与男性的不平等。女性主义认为社会建立于以男性为中心的父权体系之上,男尊女卑的性别秩序并不是自然形成的,而是由社会和文化人为地建构起来的。女性主义希望女性获得政治、权力以及其他方面和男性平等的地位,其探讨的主题就是女性的平权、反压迫以及自我解放。

法国女性主义理论家西蒙娜·德·波伏娃有个著名的论断:“一个人不是生而为女人,而是成为女人。”她认为,女性的气质特征不是与生俱来的,也非是女性的荷尔蒙及头脑决定的,而是现有的社会环境决定的。在她的著作《第二性》中,波伏娃也在为女性正名。她致力于消除社会对女性的偏见,希望可以通过她的书籍让女性得到解放,不必被父权社会压制个性,失去自我。在《了不起的盖茨比》中,菲茨杰拉德笔下的三位女性主要人物的形象以及她们的命运实质上都被社会环境所左右着。

(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

女性主义文学批评兴起于20世纪60年代,是由当时欧美国家的妇女解放运动发展而来的一种文艺批评理论。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认为应该从女性的角度对文学作品进行全新的解读,对以男性为中心的西方文明及男性文学中歪曲妇女形象的行为进行批判,挖掘并建立女性自己的文学传统及文学经典。

在女性主义文学批评的第一阶段,即20世纪60年代末期至70年代中期的这段时间,主要是揭露男性文化对女性形象的扭曲,批判文学中的“厌女”现象。菲茨杰拉德在创作《了不起的盖茨比》时,父权主义思想仍在美国占据主要的地位,女性在被父权社会压制的状态下,行为习惯和道德品质都受到腐化,所以小说中的主要女性形象并不是传统的贤良淑德的女性形象,而是一群堕落的女性形象。这样的女性形象所产生的原因,正是女性主义文学批评所聚焦之处。

二、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下的《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形象分析

(一)黛西·布坎南

黛西出身于上流社会,也有着令人惊羡的美貌。但是她冷漠自私,不负责任,甚至不惜利用他人来达到自己的目的,这样的女性形象显然是不讨喜的。但她并非生来就如此,在她的童年,第一次世界大战恶狠狠地破坏了人们心目中的梦想,也让人们感到迷失。战争与死亡会带走一切,所以他们认为只有把财富牢牢抓在手里才是奋斗的意义。在这样的社会环境下,还有从小锦衣玉食的生活,让黛西习惯了用物质需求来满足精神的空虚,甚至和盖茨比的爱情也远比不上汤姆·布坎南一条三十五万美元的珍珠项链,因此她离开了盖茨比,嫁给了汤姆·布坎南,从而过上富足的生活。物质至上的理念让她认为幸福是无法靠自己来获得的,只有财富、地位和名誉才是通往幸福的垫脚石。

但是黛西的婚后生活并不幸福,汤姆经常拈花惹草,却不允许黛西和别的男人有亲密的交往。这种大男子主义的统治下,黛西内心是十分孤独与空虚的,物质的富足与精神的空虚形成鲜明的对比。她希望能再次从汤姆身上找到精神的慰藉,可是她发现自己再也无法逃离金钱、地位和名誉的漩涡。汤姆对黛西轻视的态度以及他旺盛的控制欲,就连盖茨比追求黛西,实际上也只是想实现自己的美国梦,从而来证明自己。这可以反映出,在当时那个父权制度盛行的社会下,女性是被物化的对象。女性只有依赖男性才能生存,被视作附属品的她们需要包容丈夫的一切,只要给予金钱,她们就可以失去自己独立的思想。并且,上流社会的女性长期受到如此的教育,她们的思想也被禁锢。这也就造就了她们自私自利、物质至上的性格。小说对于黛西形象的描写,无疑是当时上流社会的女性寄生现象的写照,也是对女性的嘲讽。

(二)乔丹·贝克

贝克是小说中一个极具个性的女性人物。一方面,身为中等阶级的她崇尚黛西的地位和金钱,也想成为上流社会中的女性;另一方面,她又是一名职业的高尔夫球选手,具有男性化的特征。她想方设法实现自己的经济独立,以及在球场上和男性比拼。在她与尼克相处时,并没有像黛西和威尔逊太太那样对男性百依百顺,而是显示出自己高傲冷淡的一面。在贝克的身上,已经有新时代女性的影子了。她在男性面前毫不胆怯,试图实现经济独立、感情独立,在当时已经是难能可贵了。

但是物质至上的社会制度同样也扭曲了贝克的价值观。自私自利的她在球场上,甚至采取不齿的手段来赢得比赛;她不择手段,通过贿赂来摆平风波,最后没有丝毫的悔恨。在爵士时代,美国的女性权利发生了重大的变革,比如妇女选举权的获得。但是这样一种挑战父权制度的思想的产生势必会受到很多抵触。所以当时的女性为了获得男性的认可,还是不得不选择依附于男性,从而更好地生存。并且,当时整个社会对于新时代女性还是持有鄙夷的态度,认为她们不光明磊落,无法与男性的地位等同。小说通过对此描写,来说明女性想要获得胜利,还有很长的路要走。作者感受到了女性主义的萌芽以及对父权制社会的冲击,但在当时的社会,女性想要获得真正的平权以及解放,仍然是任重道远。

(三)梅朵·威尔逊

威尔逊太太出身卑贱,因为虚荣又做了汤姆的情妇,妄想以此跻身上流社会。在作者的笔下,她轻佻、庸俗的模样一览无遗。她不甘心于自己低下的地位,以为可以取代黛西在汤姆家的地位,殊不知,汤姆绝不可能就此抛弃上層社会的黛西,而娶下流社会的威尔逊。她以为通过依附男人就可以改变自己的社会地位,遭到汤姆的抨击后,还因此与汤姆大打出手,最后惨死于车轮之下。

威尔逊确有想改变女性地位的想法,只是她没有认清自己的位置,还是妄想于依附男性,是典型的自欺欺人的底层代表者。父权制度下的男性仅仅将女性当作玩物,而当时的女性,想要通过自己的努力改变社会地位也是一件几乎不可能的事。当时底层的女性受教育程度不高,也不愿意摆脱男性,很难做到真正解放自己。小说对于威尔逊的描写,是对当时底层阶级的女性的生活的折射,反映出女性地位低下却也无力改变。

三、结语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作者重现了从底层女性到上流社会的女性在父权主义盛行的时代下生活的场景。尽管当时的她们已经可以在公共场合抽烟喝酒,有追求夜生活的自由,但女性仍然是生活在父权制度的阴影下,受到男性眼光和社会枷锁的束缚。金钱主义的社会、父权制度的压迫以及对新时代女性的鄙夷让她们失去了自己的思想,也塑造了她们可悲可叹的人物形象。从女性主义的角度来说,以男性为中心的社会是畸形的,如果女性需要在社会中真正获得解放,社会就要改变对女性的偏见,把枷锁抛弃。

参考文献:

[1](美)菲茨杰拉德.了不起的盖茨比[M].李继宏译.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3.

[2]范静.生态女性主义文学批评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黛西的形象解读[J].考试与评价(大学英语教研版),2018,(06):30-34.

[3]付洁.女性主义视角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命运解析[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7,30(10):181-183.

[4]单俊. 《了不起的盖茨比》中女性形象的妖魔化[J].语文学刊,2016,(11):65-66+78.

[5]阮芳.女性主义视域下《了不起的盖茨比》中的女性命运解读[D].哈尔滨:哈尔滨师范大学,2015.

[6]朱海迎.父权文化笼罩下的女性群像——从女性主义视角解读《了不起的盖茨比》[J].怀化学院学报,2012,31(03):65-67.

[7]甘婷.谁来为那些妇女的悲剧命运负责?——评《了不起的盖茨比》(英文)[A].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福建省外文学会2007年会暨华东地区第四届外语教学研讨会论文集[C].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福建省外国语文学会,2007:6.

作者简介:

向莉,女,江苏常州人,南京师范大学,本科在读,主要研究方向:英语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