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我国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研究现状

2020-09-10李慧敏于晶

体育风尚 2020年2期

李慧敏 于晶

摘要:感觉统合科学理论是在1969年由美国心理学专家Ayresa.J教授提出的,他认为人类的行为和大脑神经控制是密切相关的。而出现“感觉统合失调”现象则是大脑在健康的情况下,脑干部分的神经整合能力缺失,不能有效建立神经和行为之间的联系。针对Ayresa.J教授的研究成果,国内外研究学者针对失调现象展开一系列针对性的干预训练。

关键词:感觉统合;感觉统合失调;干预训练

根据相关研究数据显示,我国大中型城市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率在30%以上,失调状况及其严峻。随着失调现象呈现上升的趋势,解决此问题越来越迫在眉睫。因此,我国研究者根据学龄前儿童身心发展的特点得出,在儿童的成长过程中,不仅要培养其学习能力,尤其要加强儿童的体育锻炼。并且对儿童进行针对性的感觉统合训练会改善儿童的失调现象和不良行为和情绪等。

一、我国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的研究现状

(一)我国学龄前儿童感统失调的调查统计

任桂英、王玉凤是我国最早进行感觉统合发展的研究者,他们调查出北京市城区学龄儿童中有35.9%的儿童患有轻度感统失调,有10.3%的儿童患有重度感统失调。[2]杨少萍等人在武汉市城区幼儿园调查得出3-6岁感统失调率为30.7%,刘淑华等人通过研究沈阳市区儿童感统失调能力得出结论:沈阳市城区儿童轻度感觉统合失调率为32.9%,重度感觉统合失调率为9.81%,其中男童的失调比例要高于女童。[3]

黄悦勤等研究学者对学生的感觉统合能力进行跟踪调查,研究结果表明有48.3%的感统失调儿童在6年后得到自愈,而且自愈能力无性别差异,他们表示儿童在3-6岁时是接受感觉统合能力干预的最佳时期,适当的干预可以有效改善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4]

(二)我国学龄前儿童感统失调干预方式的研究现状

从20世纪70年代开始,美国最早建立了“儿童感觉统合训练馆”,其主要目的是针对学龄前儿童进行感觉统合方面的训练。20世纪80年亚洲地区发达国家最早在幼儿园中开设感觉统合训练课程,随后在我国台湾和香港地区相继把感统课程列为幼儿园必修课程。因此,感统课程在我国陆续拉开帷幕。到了90年代以后,儿童感觉统合训练课程快速涌入我国大陆地区,由于其系统的科学理论加之训练效果非常显著,因此受到了广大教育者的热烈支持。[17]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各大城市将近有10-20家专业的感统训练机构,二三线城市陆续增加到5-10家,四五线城市也相继涌现。

现阶段的感觉统合训练,越来越向大众呈现多元化、科学性的特征。

向磊在对学龄前失调儿童进行体操干预得出,通过体操训练,儿童的感统失调情况得到了明显的改善,证明体操运动干预方式对感觉统合失调具有一定的改善作用。其中针对本体感觉的训练的重点就是各种运动方式和肢体间或肢体内的动作协调。针对前庭失调的训练是让前庭器官得到有效刺激,运动方式主要来自于身体运动产生的旋转加速度。针对触觉训练是在练习的过程中经常会有人与人之间的肢体接触、肢体与器械及地面的接触。[5]王宁一通过对儿童进行针对性专项训练得出,失调儿童的前庭功能、触觉功能均得到明显改善,本体感功能没有明显提高。作者猜测可能本体感功能的改善需要更长的训练时间。实验中采用的专项体育训练有前庭功能训练主要包括平衡与协调等项目;触觉功能训练主要包括触觉球、抛传球等项目。针对前庭训练的有袋鼠跳等跳跃和旋转类项目。[6]刘精武在对学龄初期儿童进行初级长拳训练后研究得出,武术训练对本体感觉功能失调和前庭功能失调都有显著性改善,但是对触觉失调没有显著性改善。他指出由于前庭失衡主要表现在走路容易被绊倒,身体在运动时严重的肢体不协调和手眼不能较好的配合等方面。而参与初级长拳第三路训练可以改善这些不良现象。于体感不佳主要指身体动作不协调和身体平衡感较差,会影响到左脑的正常发展,不利于儿童的言语组织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和逻辑判断能力的形成与发展。而参与初级长拳第三路训练可以改善这些不良现象。[7]毛斌斌对山西师范大学附属幼儿园4-6岁的儿童进行感觉统合调查和训练,在训练后儿童的本体感失调得到了显著性提高,且一些不良行为问题也得到了改善。针对前庭训练,儿童必须提高协调能力,才能正确辨识身体的空间位置以此形成前庭平衡。前庭训练的项目有旋转类运动和协调性跳跃类运动等。本体觉又被叫作深度感觉,是指身体得到的感应。主要在运动的时候进行感知,但在静止站立时也会有本体感觉。针对本体感觉训练的指导原则主要是动静态相结合,静态采取平衡类训练动作,动态选取促进方向感的运动动作。触觉则是指相互接触刺激带来的刺激,是感受到自身与其接触的感觉。在训练过程中有拍拍手、拍拍球等针对性训练。[8]陈嘉鹤在《体育游戏对秦皇岛市6岁幼儿感觉统合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中研究得出,针对前庭训练的项目是转木马等有节奏的摆动和旋转运动,较好的改善6岁儿童的平衡和协调功能。针对本体感觉训练可以带领儿童进行动静结合的舞蹈类练习、搬运空箱子运动等,提高幼儿的空间感和平衡能力。针对触觉训练让儿童接触游戏器械,以此来改善儿童的触觉失调。[9]赵媛在《快乐的音乐感觉统合训练——启蒙3-7岁》中研究得出结论,儿歌训练对感统失调儿童听觉有改善作用。

二、结论

1.各大城市中普遍存在儿童感觉统合失调现象,且较为严峻。众多的研究者得出结论,患感统失调现象的男童比患感统失调现象的女童高很多。基于失调现象,在特定的时期进行干预训练会有效地提升儿童的感觉统合能力。

2.针对触觉失调的特点,研究者更多的采用触觉球等运动训练来改善;针对前庭失调,研究者采用针对协调性运动和旋转类运动来改善;针对本体感觉失调,研究者采用动静态结合的运动方式,静改善失调儿童的平衡能力,动来提高失调儿童的方向感;而针对听觉训练研究者多采用儿歌训练的方式。

三、建議

虽然现阶段针对我国学龄前儿童感觉统合训练的方式呈现多元化,但为了满足每一位儿童身心发展的需求,研究者应尝试开发更多新的干预方式,让更多的儿童参与进来,让更多的孩子可以改善失调现象。

参考文献:

[1] AyresA.J.Sensory integration and learning disorder[M].LosAngeles:Western Psychological Services,1972:204-218.

[2]任桂英.儿童感觉统合評定量表的测试报告[J].中国心理卫生,1994,8(4):145-147.

[3]刘淑华,程毅,王春南.儿童感觉统合失调与家庭环境因素关系的研究[J].现代康复,2000,4(2):16-18.

[4]李旭东,黄悦勤.感觉统合失调的研究进展[J].中华儿科杂志,2001(9):573-575.

[5]向磊.体操练习对感觉统合失调儿童行为改善的实验研究[D].成都体育学院,2018,5.

[6]王宁一.专项体育训练对3~6岁儿童感觉统合能力的影响[D].沈阳师范大学,2016,5.

[7]刘精武.武术训练对学龄初期儿童感觉统合能力影响探究——以“初级长拳第三路”为例[D].成都体育学院,2015,5.

[8]毛斌斌.幼儿感觉统合能力的调查研究[J].内蒙古民族大学学报,2012.

[9]陈嘉鹤.体育游戏对秦皇岛市6岁幼儿感觉统合能力影响的实验研究[D].吉林体育学院,2015.

[10]张基惠.学习困难儿童感觉统合干预的个案研究[D].鲁东大学,2018.

[11]韩丹丹.感觉统合训练与父母教养方式干预对ADHD倾向的学龄前儿童的影响[D].山西医科大学,2018.

[12]徐子煜.感觉统合训练及其意义[J].幼儿教育,1999.

[13]马延菊.针刺配合康复训练治疗小儿脑瘫(痉挛型)的临床与机理研究[D].长春中医药大学,2013.

[14]孙泉.小学低年级体育活动中开展感觉统合训练的可行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0.

[15]朱江.感觉统合训练融入小学体育课程的策略研究[D].重庆大学,2011.

[16]许有云 杜卫.儿童问题行为及其干预技术[J].宿州学院学报,2007.

[17]成丽.幼儿感觉统合失调程度与身体素质相关性研究[D].沈阳师范大学,2017.

[18]史筱蕾.感觉统合训练融入幼儿园体育活动的效果性研究[D].上海师范大学,2014.

[19]王谦(综述)罗蓉(审校)俞丹(审校).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和感觉统合训练[D].四川大学华西第二医院儿科,2009.

[20]王谦,罗蓉,俞丹.儿童感觉统合失调和感觉统合训练[J].中华妇幼临床医学杂志,2009.

[21]林秀冬.基于感觉统合训练的幼儿体育实践研究[D].温州大学,2011.

作者简介:李慧敏(1994-),山西长治人,学校:沈阳师范大学体育科学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