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排球科研工作中对相关指标的测量和评价研究

2020-09-10冀高凯

体育风尚 2020年2期
关键词:排球指标评价

冀高凯

摘要:排球科研工作中常常对球员身体素质和技术展开测评,从而判定队伍整体水平;在评价队伍训练质量高低时,会选取相应指标进行测试,通过对球队的负荷量和强度来判定其训练质量是否达到当前的训练基本要求。本文就2019年青年男排专项素质、技术及训练课质量的测量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并指出我国排球科研工作中指标测量及评价中存在的问题。

关键词:排球;指标;评价

我国排球科研工作中,经常会以运动员的身体素质及技术水平为研究目标,例如我国每年会青年、成年的男女排全国集训,在此期间各队的身体素质和技术测试结果可为科研人员提供大量完整的原始数据。同时,各队的训练课也是科研工作者较为关注的一方面,常常会从课的负荷强度与负荷量这两点出发,并细分为各个测评指标,通过对不同指标测量结果的分析从而评判训练课“质量”的高低。

就目前对排球专项身体素质测试过程中,已经有学者指出,存在由于测量方法不统一而导致理论与实际相悖,尤其是非技术因素分析中,我国扣球和拦网高度都是世界一流水平,但比赛情况却不像数据所反映的那样“优秀”[1]当然,这一部分是就我国与其他国家作比较的,但从国内看,身体素质或者技术水平在测评过程中也存在类似的问题。1500/800米跑是一项测试运动员耐力素质的重要指标,在评分过程中发现,大部分的运动员的成绩是“不及格”的,那么究竟是运动员耐力素质下降?还是评分标准过于“苛刻”并不清楚,其真实性与参考价值有待商榷。另一方面,对于训练课的评价,多以负荷量与负荷强度为研究切入点,但在收集原始数据和分析这些数据时,分析的内容和所得结论研究不够深入,更多內容只是把收集数据的过程和数据重新叙述了一遍。以青年队为例,一堂训练课的时间多久算合理,不同位置的队员在不同技术训练环节中,与之相对应的组数和每组次数应该是多少,这些都应以实际比赛情况为前提而安排,很多论文中只是测量出了各个队伍或者队员的相关数据,多数情况是球队之间,相同位置之间的横向比较,但是最终都脱离了比赛实际情况,其参考价值大打折扣,其研究结论和意义也缺乏说服力。此外,身体素质评价指标是否具有科学性、技术测评时人为因素的影响,对数据采集与分析的片面性都是在科研的评价过程中常常出现的问题。

一、排球运动员素质与技术成绩评价现状

(一)身体素质测试的指标分析

国家每年会安排不同规模的集训任务,由于集训周期较长,参训人员齐全,在此期间对我国排球运动员进行相关指标的测评一方面可以了解我国排球队员在不同阶段的发展水平,为后备人才选拔提供参考,另一方面也为全国各地的科研人员提供了绝佳的平台。其中,身体素质测验是历次集训的必要环节,以2019年全国青男排集训测试为例。身体素质测试内容包括助跑摸高、前抛实心球、半“米”字移动、30米跑以及1500/800米跑,分别对应运动员的弹跳水平、力量大小、敏捷能力、速度及爆发、耐力这几项素质,最后测试的成绩可以转换成相对应的分值。五项身体素质测试分数显著性检验均小于0.05(表1)。导致成绩均不符合正态分布的原因有多种,第一种可能是受队员测试成绩影响,队员年龄小,身体仍在发育阶段,心肺功能和力量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第二种原因是在根据队员的测试成绩打分时,对应分值安排不合理,导致某项测试的整体成绩偏高或偏低,以一千五百米为例,队员在及格分数线下的比例达到91%以上,很可能是素质评分表中的评分标准不够科学性所致。

(二)基本技术评定的问题

基本技术评定作为定期评估考核的一项内容,包括传球、垫球、发球三项。由于在训运动员人数多,负责测评的专家和其精力有限。出于种种原因需要“抽样”,所以参加抽样技评的队员时多是教练员指派,由于最后的成绩不仅是对运动员某一阶段的水平测验,更是体现教练员在这段时间内的执教水平的好坏,因此,普遍参与测验的队员多为主力队员或是基本功较为扎实的队员。正因如此,其结果无法保证客观性,队员对于技术掌握的情况只能够了解到部分,不利于日后提出宏观性建议和培养方针。此外,评审过程中,不同评审专家的标准不同,同时分别负责不同的测评项目,会出现某项测验的成绩普遍要高,另一项成绩较低的情况,其中,垫球测评不及格的人数与发球和传球相比要多(表2),但这不能直观判断这批集训队员的垫球技术差,传球和发球技术要好。三项成绩的显著性检验结果显示,只有垫球的分数符合正态分布的特点,说明在专家评审的主观因素和评分标准对结果有直接的影响。

二、排球训练课评价指标及相关指标的测量问题

(一)选取指标的测量问题

针对日常队员训练课评价是从负荷量与负荷强度两个角度入手的,负荷量的相关指标有触球次数、起跳次数,等等。负荷强度以心率为主要监测检测指标。以比赛为实际情况考虑的话,排球队员在传球、垫球、扣球、发球时,每次与球接触都算一次触球;在拦网、跳传、跳发球、进攻时,每次跳跃的次数为起跳次数。但是训练中情况与比赛存在差异,比赛时直接进入到对抗环节,训练中环节较多,队员的触球和起跳会因教练的安排内容存在数量上的差异。举例来说,在进入正式课的内容前,打防的时间、队员间的触球次数是否要计量,从课的评价来说,打防属于训练课内容的一部分,应当计入;但在对比赛统计相同数据时,是不会把打防(热身)环节的触球与起跳次数计入到评价指标的数据中的。排球训练工作原则中的“三从一大”原则所提出的“从实战需求出发”原则强调了训练和比赛二者相辅相成的关系。那么在选取数据和收集数据的过程中也要考虑这一原则,准备活动中包括打防的触球等环节虽然增加了量变,提高了运动员的心率,但是不应当计入到评价指标的原始数据中,这样考虑的理由是在比赛过程中不包括热身和打防时间,如果把这些时间里运动员的触球和起跳次数一并统计是脱离实际的。所以要研究排球比赛中的负荷规律,在掌握这些负荷大小后,更合理的运用到训练中以适应比赛的需求,才是训练课的真正价值所在。

(二)评价指标的科学性问题

以运动训练学中系统持续与周期性原则的为参考依据,结合青年队队员更新交替的周期,可以将青年队员的训练阶段划分为基础训练阶段[2]。有学者通过对我国青年男排教练员队伍的调查发现,大部分青年男排队伍教练员每周训练次数的安排都在10—12次之间,每周训练的时间安排上都在 20—50 小时之间,尽管这样的训练时间和次数是客观地,但是不足以说明球队的训练在时间安排上的科学与合理性。首先,作为一支青年队伍,每个季度几乎都有比赛参加,那么训练计划就会按照是否有比赛任务而定,同时也应当以年、季度、月、周、每日由大到小的详细安排。并且训练时需要有松弛有度,也会预防队员进入疲劳期,减少受伤的风险。姜德华[3]指出一堂训练课的练习密度不是孤立存在的,与本堂课的训练任务、训练内容、手段与方法、场地条件等有密切关系。其指出一堂训练课的练习密度一定要适宜,不是越大越好,既要保证完成训练任务,还要达到增强运动员技、战术水平以及身体素质等要求。而表中的指标只是平均情况,并没有具体的指出是在哪一阶段的训练安排,因此评价的内容就会显得空泛。排球运动中比赛负荷构成了排球本质特征的重要内容,是合理安排训练负荷的重要依据。很多研究存在这样的问题,选取测量对象以训练时的数据为参考,而忽略了训练的目的在于更好的比赛,只是单一的分析训练中的情况,例如测量心率时,选取训练的大、中、小三种强度测量同一个队员,得出原始数据后,比较同一位置不同队伍的心率情况,总结三种训练强度下的平均训率和不同位置的心率水平,进一步得出排球队员的负荷水平在某一区间是较为“合理”的。这类研究最根本的问题就在于没有联系比赛的实际情况就总结出所谓的“合理”区间,给后续的学者也形成了误区。目前青年男排的训练时间和合理的周期,并没有統一的科学合理的标准,教练员也没有可以参考的依据,只能凭借自身经验安排训练,如果当前占大多数的“合理”区间本身就是错误的,不科学的训练时间,那么这些指标就失去了评价的意义,所以目前需要科研人员尽快以实战为前提,总结出适应青年队员的合理训练时间,以便日后各队教练做出更科学的训练计划。

三、结论与建议

作为科研工作者应当在引用和采集数据的同时,朔本逐源,以更加严谨的态度对待来之不易的数据,以实验论文的研究更应当考虑实际价值和研究意义,也减轻了不必要的重复工作。作为国家的排球管理工作者也应当在及时更新相应测评标准,制定更为合理的评价指标和打分标准,为我国排球队伍提供更加客观的综合测评结果和指导意见。此外,排球科研工作者应当在客观和严谨的工作态度下,积极研究青年队伍比赛的负荷规律,这对青年队伍及教练员具有很大的参考价值,为科学训练及队伍的发展都是有益的。

参考文献:

[1]靳小雨,孙启成.排球科研工作中运用量化指标评价的方法研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2013,30(06):698-702.

[2]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运动训练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0:16-60.

[3]姜德华.合理安排体育课的练习密度[J].安徽体育科技,1996,12(1):52-53.

猜你喜欢

排球指标评价
排球正面双手垫球教案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主要宏观经济指标及债券指标统计表
2006—2016年度C—NCAP评价结果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3)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2)
2006—2015年度C—NCAP评价结果
最复杂的迷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