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朝圣向学 观碑礼佛

2020-09-10倪文东

江苏教育·书法教育 2020年1期
关键词:铁山摩崖孔庙

倪文东

山东,以居太行山之东而得名,简称“鲁”。先秦时期山东隶属齐国、鲁国,故称“齐鲁”。齐国的国都在临淄,即今天山东的淄博市,鲁国的国都在山东曲阜。山东是儒家文化的发源地,儒家思想的创立人孔子、孟子以及墨家思想的创始人墨子等,均出生于鲁国。山东是著名的文化圣地,是我们访碑游学的重点所在,是所有书法家们心驰神往的地方。到山东,我们一是到曲阜、邹城尊儒朝圣;二是观摩泰安、曲阜、济宁、邹城和莱州的历代碑刻和摩崖刻经,所谓“朝圣向学,观碑礼佛”。

我上大学的时候就期望着能到泰山、曲阜朝圣,去拜谒孔孟圣贤,去看看那里漫山遍野的摩崖石刻。1994年暑假,我在母校西北大学工作时,学校派我去山东招生,我别提有多高兴了,当即带着妻儿提前几天坐上火车直奔泰安。儿子当时上小学三年级,他不愿意坐缆车,也不愿意坐汽车,为了看处在半山腰的《经石峪金刚经》,我们一家人决定徒步上泰山。清晨,我们踏着露水,一路观赏着美景上泰山。在我的想象中,泰山雄伟高大、气势不凡,直到登上泰山的玉皇顶时,我才真正体会泰山之美。论奇险,泰山比不了陕西的华山;论秀丽,泰山比不过安徽的黄山,但泰山的文化别具特色。拾级而上,除了著名的《经石峪金刚经》、唐玄宗的隶书代表作《纪泰山铭》及乾隆皇帝的行书题字外,还可以看到历代众多名人的书法题刻。它们有的古拙,有的峭拔,有的雄健,有的秀劲,有的潇逸,有的圆润,特别是几处民国时期的名人书法题刻,古雅奇险、耐人寻味。这样的文化胜景,黄山比不了,华山也望尘莫及。

当看到漫山洒落大字的《经石峪金刚经》时,我非常震撼,忍不住从各个角度观摩、拍照,心追手摹,情不自禁。之前,我在陕西汉中博物馆考察过石门摩崖,它们与《经石峪金刚经》相比,就如同锁在笼子里的老虎,完全没有了气势和韵味,更谈不上什么山野之气。

登上泰山十八盘,我们来到了天街。这是一个天上的街市,热闹非凡。突然一阵乌云飘过,接着稀里哗啦地下起雨来,我们赶紧躲到商店里避雨。半小时以后雨过天晴,我们爬上了玉皇顶,观摩了唐玄宗的隶书大字《纪泰山铭》。它汉碑意韵犹在,古拙胜过西安碑林的《石台孝经》。唐玄宗提倡恢复传统,带头写隶书,所谓“上有所好下必甚焉”,于是玄宗朝的书法呈现出隶书大盛的景象,出现了唐代“隶书四大家”韩择木、蔡有邻、史惟则、李潮。唐玄宗和写《御史台精舍碑》的梁昇卿,也是唐代隶书的代表书家。《纪泰山铭》左边是乾隆皇帝的行书,十分醒目。泰山顶峰,石刻大字随处可见。下了玉皇顶,我们一路徒步下山,天色渐暗,游客稀少,又是小雨,当时还真有一点害怕,等到了山下,已经是晚上9点多了。泰山给我留下了许多美好的回忆。

25年之后的这次,我带领北京师范大学研究生及高研班学员赴山东访碑游学。因为要观摩考察《经石峪金刚经》,我们还是决定徒步登泰山,边走边歇,从容而上,我们来到了经石峪。在经石峪访碑考察,我们用了一个多小时。山中天气,阴晴不定,待我们登上中天门之后,天降大雨,多数队员被大雨浇成了落汤鸡。半个小时以后雨过天晴,我们抓紧登上了玉皇顶,谁知在玉皇顶考察摩崖刻石刚刚结束,天又下起雨來,雨中的泰山愈加美丽、挺拔、雄奇。山雨路滑,我们乘坐缆车下山,结束了泰山访碑。

泰麓的岱庙是我们第二天访碑之所。其“历代碑刻陈列馆”展馆不大,颇为陈旧,然“真神”在此,令人流连忘返。学书者耳熟能详的《泰山刻石残石》《张迁碑》和《衡方碑》都陈列于此。《张迁碑》和《衡方碑》是汉代石刻的方整类的代表作品。此外,汉碑方整类作品还有天津艺术馆的《鲜于璜碑》和陕西略阳的《郙阁颂》。

济宁访碑的重点在济宁博物馆。博物馆东侧的铁塔寺古建筑群,是北齐的文化遗存。铁塔寺西侧的汉碑室虽然看起来破旧不堪,但汉碑精品却是济宁博物馆的“宝藏”所在。汉碑室是1929年由时任济宁市教育局局长的王大恕先生主持修建的,原名“小金石馆”,存放8种汉碑及其他10余种刻石。这里珍藏着著名的《景君碑》《郑固碑》《武荣碑》《范式碑》等汉碑,可以说是曲阜汉碑的重要补充。特别是《景君碑》,虽然看起来很不起眼,残破得也比较厉害,却对清代碑学大家邓石如的隶书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其波磔不像其他汉碑那样末笔上扬,而是末笔下注,用反磔,这在中国书法史上可谓别具一格。

2008年,我曾去山东汶上县的水牛山摩崖刻经考察过一次。当时山上没有人管,我们开车到了山脚下徒步上山,拍了许多珍贵的照片,其中有局部放大的摩崖刻经。那时,当地给我最深刻的印象是山东老乡“靠山吃山”的精神,他们把水牛山附近的地下全部掏空了,切割石头去卖钱,地下全是大深坑,一片狼藉,惨不忍睹。但因老百姓尊佛,庆幸山上的摩崖刻经丝毫没有被破坏。11年后,我再次去水牛山考察摩崖刻经,虽然地上的大深坑没有了,道路却变窄了。当我们来到水牛山时,发现摩崖刻经山石被一道道铁栅栏给围上了,就好像一只勇猛的狮子被困在铁笼子一样。我们无法拍照和仔细观摩,只能将就着看看。这使我想起了山东莱州云峰山,为了保护摩崖刻石,当地文物部门就着郑道昭的《论经书诗》和《观海童诗》在山上盖了一座大房子,既保护了文物,也不影响游客访碑观摩。我们希望山东汶上县的文物部门可以借鉴一下莱州文物部门的好办法。

读书人到曲阜必须礼拜孔圣。孔子是儒家学说的创始人,是伟大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是儒家学派的至高典范,是中华文化思想的集大成者。他提倡的“仁义”“礼乐”“德治教化”以及“君以民为体”等儒学思想已经渗入中国人的生活、文化领域中,影响中国和世界文化达两千余年。

曲阜孔庙是祭祀孔子的祠庙,始建于鲁哀公十七年(公元前478年),历代增修扩建,与相邻的孔府、城北的孔林合称“三孔”,是一组具有东方建筑特色、规模宏大、气势雄伟的古代建筑群。孔庙又称“阙里至圣庙”,与南京夫子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孔庙始建于公元前478年,以孔子故居为庙,岁时奉祀。西汉以来历代帝王不断给孔子加封谥号,曲阜孔庙的规模也越来越大,成为全国最大的孔庙。现存的建筑群绝大部分是明、清两代完成的,占地327亩,前后九进院落。庙内有殿堂、坛阁和门坊等464间。四周围以红墙,四角配以角楼,是仿北京故宫样式修建的。

孔庙的孔壁是孔子故宅的墙壁。西汉景帝刘启末年,藩王鲁恭王刘馀拆毁孔子旧宅来扩建其宫室,在孔府墙壁内发现了一批用战国时期的六国文字写成的各种经典,计有《尚书》46卷58篇,《逸书》16篇,《礼古经》56卷,《逸礼》39篇,《礼记》131篇,《明堂阴阳》33篇,《王史氏》21篇,《春秋左氏传》30篇,《古孝经》1篇,《古论语》21篇。这批简牍文书的发现,使人们看到了秦始皇焚书之前宝贵的文化遗存,因此,孔壁成了儒学经典的代名词。

孔庙里面的篆书“杏坛”二字格外醒目,“杏坛”是为纪念孔子讲学而建的。孔子第45代孙孔道辅监修孔庙时,将正殿后移,除地为坛,环植以杏,名曰“杏坛”,是孔子教育光辉的象征。

孔府在孔庙的东侧,是孔子嫡系后裔“衍圣公”的府邸,是现存最完整的一座“公府”。孔府中路有11进庭院,内宅门以前为衍圣公视事衙署,后面为生活院落。东路为家庙、慕恩堂等祠庙和接待朝廷钦差大臣的九如堂、御书堂等建筑,厨房、酒坊等服务用房也在东路。西路有衍圣公读书和学诗习礼的红萼轩、忠恕堂以及接待一般宾客的南北花厅等。

著名的曲阜“汉魏碑刻陈列馆”位于曲阜后作街的路南,在孔府后花园出口的小巷子南边,孔庙的北邻,是我们到曲阜访碑的重点所在。一个清净朴素的小院,门上悬挂有黄苗子先生题写的篆书匾额“汉魏碑刻陈列馆”,赫然醒目。这里的碑刻原多分存于孔庙和孔林,1998年才移入现址。院内有三个碑刻陈列室,最大的陈列室陈列着一些汉魏碑刻,著名的有汉《北陛刻石》《五凤刻石》《史晨碑》《礼器碑》《乙瑛碑》,魏《张猛龙碑》《贾使君碑》。一般碑石文物存放之处为了防火的需要都没有灯光,所以这里光线比较暗,全靠自然光线来观摩,要辨认出汉魏名碑,需要看碑石下面的介绍,但字迹实在看不清楚。一进展厅,我们就看到了《张猛龙碑》,这是所有临摹魏碑的人都耳熟能详的名碑,可惜由于年代久远,字迹辨认困难,加之人为的反复捶拓,保护得实在不好。《贾使君碑》在《张猛龙碑》隔壁,但此碑在书法史上较少有人著录,因而鲜为人知。《贾使君碑》又名《贾思伯碑》(使君系官称),北魏神龟二年(519年)刻,原存山东兖州,宋绍圣三年(1096年)、元至正二十二年(1362年)两度湮而复出,1951年移入曲阜孔庙。碑高215厘米,宽84厘米,厚20厘米。额饰浮雕龙纹,题“魏兖州贾使君之碑”,内容记载贾思伯兖州任内政绩,笔法高古,结构精绝,为北魏名碑。此碑风格近似《张猛龙碑》,是北魏书法之上品,但市面上很难找到拓片或出版的碑帖,学书者因此无法研究和临摹学习,让人感到非常遗憾。我们还看到了《五凤刻石》,著名的《五凤刻石》又名《鲁孝王泮池刻石》,汉宣帝五凤二年(前56)刻。此碑年久而剥落,但隶法高古,体势方正,结字茂密,用筆奇放,易圆为方,粗细不拘,章法自然,是篆隶嬗变时的风貌。说实话,曲阜的汉碑保护得也不太好,每个汉碑乌黑光亮,就像黑炭一样,这大概也是多次捶拓所致。目前曲阜有关文物部门已经给几个汉隶名碑做了玻璃罩保护起来了,“亡羊补牢未为晚也”。

邹城是孟子的家乡,“孟母三迁其宅”的故事家喻户晓。我第一次去邹城是在1994年,先后参观了孟庙和孟府,在孟府我看到了书法史上著名的西汉名碑《莱子侯刻石》,就在孟府的一个房间,一进门,此碑就横在门口,我仔细地观摩、拍照、揣摩,兴奋至极。《莱子侯刻石》,新莽天凤三年(公元16年)刻,隶书7行,有界格,笔道尖细遒劲,无蚕头磔尾,结体宽博,气息朴厚古拙。我完全被此碑那洒脱遒健的笔力和韵味所吸引,久久不愿意离开。后来我几次到邹城市考察,只能到邹城博物馆观摩《莱子侯刻石》,它已经被玻璃罩保护起来了。

这次在邹城博物馆的另一个收获是看到了《东峄山刻石》。秦代的《峄山刻石》久轶,后来有《西峄山刻石》和《东峄山刻石》之分。《西峄山碑》在西安碑林博物馆保存,是北宋书法家郑文宝根据他的老师南唐徐铉的摹本刻于长安,是一块修正打磨的碑。而《东峄山刻石》则是元代摹刻的,是一块四方四正的石刻,与《西峄山刻石》区别很大,《东峄山刻石》原立于邹县城县衙大堂,民国初年移入孟庙致敬门内,1973年移入启圣殿内保存,现存于邹城市博物馆。峄山位于今邹城市东南,与泰山南北对峙,被誉为“岱南奇观”“邹鲁秀灵”,为中国古代九大名山之一。《孟子》中“孔子登东山而小鲁,登泰山而小天下”的“东山”即指此山。从书法风格上分析,《西峄山刻石》线条圆转遒劲,结字端庄,杨守敬评此本“笔画圆劲,古意毕臻”,此碑虽为复制,但犹有秦篆遗意,笔道圆劲,字迹清晰,为研习小篆之佳本。

1994年那一次去邹城,由于时间关系,我没有去考察四山(葛山、尖山、铁山、岗山)摩崖石刻。十几年后,我带领几个研究生赴山东访碑,考察了铁山公园内的铁山摩崖刻经,当时感到十分震撼。这次我们全面、认真、仔细地观摩和考察了《铁山摩崖刻经》,但已然不像第一次见它时那样感到震撼了。《铁山摩崖刻经》的规模比《泰山经石峪金刚经》要大,其山体的坡度也陡得多。《铁山摩崖刻经》,亦称《小铁山摩崖刻经》《匡结刻经》,位于邹城市区北铁山之阳一处约45度的巨大花岗岩石坪上。据有关资料记载,铁山摩崖刻石南北长66.2米,东西宽16.4米,面积1085.68平方米。刻石正上方有阴线刻巨龙、云气、佛光图案。右侧刻佛教《大集经》,左侧刻《颂文》,经文下部刻《题名》。《大集经》部分,南北长33.55米,东西宽12米。经文共17行,940字,由于年深日久,风化剥蚀,现能辨认795字。经文内容为佛教《大集经·穿菩提品》,排列整齐,行距匀称,界格清晰,一般每字在40至60厘米间,最大者78厘米,最小者30厘米。《铁山摩崖刻经》的字体以隶为主,然篆楷意味亦浓,又夹行草。用笔以圆为主,个别笔画辅以方笔,被誉为“通隶楷、备方圆,为大字鼻祖、榜书之宗”。我们在铁山摩崖观摩、讲解、欣赏、拍照等,长达一个多小时,随后跟随向导去寻访《岗山摩崖石刻》。

这是我第一次考察《岗山摩崖石刻》,要不是向导带领,还真不好找。我们穿过一片杂草丛生的山坡,走过羊肠小道,终于看到一处摩崖刻经。大家欣喜若狂,情不自禁,就好像小时候在大山里砍柴时发现蘑菇一样惊喜。《岗山摩崖石刻》不像《铁山摩崖刻经》那样是一整块大石头,而是散布在陡峭的山坡上,此处为岗山的阴山峪(俗称狼沟)。《岗山摩崖石刻》以中部俗称“鸡嘴石”的岩石为中心,顺着“狼沟”两侧,共有刻石24处,400余字,分散地刻在摩崖石壁或岩石之上。岗山刻经可分为4种:一为题名,在鸡嘴石北面;二为《佛说无量寿经》,在鸡嘴石东、南两面;三为《入楞伽经·请佛品第一》,在鸡嘴石南约40米的摩崖石壁上;四为嵌刻《入楞伽经请佛品》,分散在狼沟自东向西28块岩石或摩崖石壁上,内容与《入楞伽经请佛品》相同。

考察完《岗山摩崖石刻》,我们又马不停蹄来到葛山,观摩这里的摩崖刻经。《葛山摩崖石刻》与《铁山摩崖刻经》《经石峪金刚经》的山体及形式差不多,没有铁山那么陡峭,看上去比较平缓。《葛山摩崖石刻》时间为北周大象二年(公元580年),与《岗山摩崖石刻》时代相同,经文内容为《维摩诘所说经》。题名部分位于经文右下部,由于风化过甚,今已漫漶难识。刻经字体隶楷相间,立意奔放,富有神韵,与铁山笔意相通。刻面东西纵20.6米,南北横8.4米,共173平方米。邹城的四山摩崖刻经,这次我们考察观摩了三处,第四处《尖山摩崖刻经》在邹城东北5公里的朱山(俗称尖山),为北齐刻经,据说1960年由于当地开山采石,全部刻石破坏殆尽,现已无法观摩,大家听了感到十分遗憾。

我多次到山东各地访碑,每次都收获满满,且深刻地受到传统文化的教育。这次到山东访碑游学,收获最大的是我们全面考察观摩了邹城的四山摩崖,同时在济南考察的“山东石刻拓片博物馆”,特别是在邹城市考察的“邹鲁美术馆”,更是给这次访碑游学增添了丰富的内容。我们观摩了大量的历代石刻摩崖拓片,这里收藏的不仅仅是山东境内的书法石刻及摩崖刻经,还包括陕西省、河南、甘肃、河北、江苏、四川等地的石刻摩崖,可以说囊括了整个中国古代书法史上的石刻摩崖及墓志拓片,这让我们大饱眼福,流连忘返。

(作者系北京师范大学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国书法家协会理事)

猜你喜欢

铁山摩崖孔庙
永州摩崖石刻拓片将在国博展出
搭伙
试论四山摩崖刻经的书风与艺术内涵
师爷
历史悠久的“东方圣城”
几处孔庙争暖树
赣州通天岩宋代摩崖书法赏析
天降救星
天降救星
摩崖造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