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经济发展动力的“高质量”解构

2020-09-10华桂宏

中共南京市委党校学报 2020年2期
关键词:江苏城镇化供给

华桂宏

在改革开放四十年中,江苏的经济发展取得了巨大的成就。总量上,江苏的地区生产总值从1978年的249.2亿元急剧扩张到了2017年的85900.9亿元,占全国生产总值的比重从相应年份的6.8%逐步上升到了10.4%,一直处于全国生产总值排行榜的前三甲。速度上,江苏在1978—2017年的平均经济增长率高达12.4%,高于全国9.6%的平均增长率2.8个百分点,且一直处于高速增长的态势。经济总量的高速增长,不仅极大地提升了江苏在全国各省市中的综合地位,更为重要的是,还有效地提高了江苏居民的收入水平和生活质量,因此对全面小康社会的率先建成以及现代化社会的率先实现,都具有十分重要的促进作用。但是,与全国在高速增长中面临的发展约束一样,江苏亦不可避免地受到了来自土地供应紧张、人口增长放缓、能源消耗严重、治污成本内化等内在制约因素的负面影响,且这一影响在国际经济增长乏力、贸易摩擦频发、竞争越发激烈和国际经济格局重塑的情形下,尤为严重。因此,如何突破这些发展约束以构建江苏经济增长的内在动力和长效机制,并最终实现经济的平稳、健康和可持续发展,是新形势和新常态下不可不关注的重要话题。

以此现实问题为背景,江苏师范大学商学院的李子联教授及其团队依托江苏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基金重点项目的资助,就如何促进新常态下江苏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以及如何培育新经济增长点等重要话题展开了理论分析和实证研究,并完成了高水平专著《高质发展的动力解构:以江苏为例》。此书于2018年10月由南京大学出版社出版。在研究过程中形成并发表了多篇高质量的学术论文和决策咨询报告,所含观点亦被国内权威核心期刊和重要媒体多次引用和转载,产生了良好的学术影响和社会效应。全书共计35.5万字,内容厚实、资料翔实、论证充实,是一部献礼中国改革开放四十周年的具有较高理论价值和应用价值的学术专著。

就逻辑而言,实现经济平稳、健康和可持续发展的关键在于促进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和经济发展模式的转变,在于实现经济由粗放式的高速增长向集约式的高质量发展转变,应以创新驱动为引领、以要素优化配置为支撑,逐步发挥“人口红利”弱化下的“制度红利”的经济效应。基于此,此书以构建江苏高质量发展的内在动力为目标,遵循“动力是什么——有何效应——怎么转换”这一主线,侧重考察了江苏经济增长动力的绩效,并依此提出了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和新经济增长点培育的发展思路。就动力而言,此书从理论上挖掘了供给侧、需求侧、产业层面和空间层面(书中体现为县市空间和城乡空间)的相关因素,并在梳理其发展脉络的基础上分析了其所带来的经济绩效;在现实中则主要考察了江苏企业的劳动要素配置和创新行为现状,通过揭示优势与不足对提升企业竞争力提出了相关建议。

在内容上,此书第一章从总体上把握江苏经济增长动力重构的大背景和新形势,并基于此探讨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背景下江苏经济增长动力的转换。第二章着重分析供给侧增长动力的绩效,主要从供给层面探讨创新战略、土地要素和劳动要素对江苏经济增长和居民收入的影响。第三章着重分析需求侧增长动力的绩效,主要从需求层面探讨消费结构、对外贸易和对外投资对江苏经济增长的影响。第四章着重分析产业及相关行业的结构演变及其绩效,主要考察产业结构和行业结构对江苏经济增长的影响,并在此基础上对江苏的新增长点进行挖掘。第五章着重分析新型城镇化与协调发展,主要从新型城镇化的角度考察其对区域协调发展的影响。总体而言,全书对于经济增长动力解构和重构的视角全面而新颖。

在观点上,此书侧重于考察供给侧、需求侧、产业结构和新型城镇化等维度下的各主要变量对江苏经济增长或居民收入的影响,因此,所得出的结论点多面广,亮点频现。比如:此书在分析推动江苏高速经济增长的供给侧因素时,發现相对于劳动要素而言,物质资本积累所带来的投资扩张以及人力资本积累所带来的创新增强发挥着更为重要的促进作用。这一观点对于新形势下促进江苏高端制造业和高新技术产业的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现实意义。又如:此书发现在经济新常态下,江苏供给侧的各种动力受制约因素的影响均面临着增长下滑的趋势,而从供给侧角度突破制约经济可持续增长的瓶颈以促进江苏经济增长动力转换,应以深化分配制度改革为主导,有效激发经济主体潜能;应以增强自主创新能力为关键,有效转变经济增长方式;应以新型城镇化建设为契机,有效拉动短期经济增长。这一观点综合从长期和短期的角度提出了构建江苏经济增长动力的长效机制,既注重短期增长,又兼顾长期转型,全面而深刻。再如:在揭示新型城镇化促进江苏高质量发展的机理中,此书从人口城镇化、土地城镇化和产业城镇化三个层面进行了分析,指出人口城镇化可以通过提高转移人口的消费能力,促进经济的总量增长;土地城镇化可以通过促进农民工资性收入、财产租赁性收入与转移性收入来提高社会人均可支配收入;产业城镇化可以通过要素集聚与扩散效应,推动社会经济总量的增长、结构的优化以及个人可支配收入的增加。这一观点认为就目前而言,新型城镇化对于高质量发展而言仍然是有效的路径。

此书至少存在如下几方面的创新:第一,探索江苏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及其增长动力,是自此项改革提出以来在区域层面得以研究的较新尝试;第二,分别考察供给结构、需求结构、区域结构以及产业(行业)结构的演变及其绩效,是经济增长动力这一主题研究的较为全面的综合;第三,结合新型城镇化的现实背景挖掘新兴行业的发展潜力及新经济增长点的形成,是一个较为新颖的视角。

该书是李子联教授及其团队长期关注经济高质量发展这一理论课题和现实话题的重要成果,当然也是其勤奋耕耘、努力探索和深化研究的心血结晶。从省域层面综合供给侧和需求侧的多维视角来解读和重构经济发展高质量发展的路径,当然只是一种视角,但李子联教授等人的创新性尝试,无疑为我们打破单一的、片面的和固化的思维来探索新形势下经济增长动力的构建,提供了一种综合性的分析思路,同时亦为我们全面地考察高质量发展的动力与约束提供了新的观点与发现。全书理论水平高,现实关注足,问题意识强,是一部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佳作。最后,希望李子联教授继续关注这一重大而深远的理论性话题和现实性问题,并祝愿李教授取得更大的学术成就。

(责任编辑:董玥玥)

(校对:孙思萌)

猜你喜欢

江苏城镇化供给
数读江苏
数独江苏
数读江苏
江苏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
长征途中的供给保障
也谈供给与需求问题
坚持“三为主” 推进城镇化
城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