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当前高校实践育人的探索
2020-09-10张艳铃张亚楠杨海霞
张艳铃 张亚楠 杨海霞
摘要:“三全育人”即全员育人、全程育人、全方位育人。从党的十九大以来,聚焦实现全员全过程全方位育人。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指出:“培养什么人,是教育的首要问题。”并强调,“我国是中国共产党领导的社会主义国家,这就决定了我们的教育必须把培养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作为根本任务,培养拥护中国共产党领导和社会主义制度、立志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奋斗终身的有用人才。这是教育工作的根本任务,也是教育现代化的方向目标。”这要求高校教育出来的高级人才要价值观端正、知识丰富、能力全面。三全育人是一个多方位的概念。本文着重于三全育人模式中对于实践育人的探索。
关键词:三全育人;高校;实践育人
我们所领悟的“三全育人”概念是从人的全面发展的维度,呈现出育人工作的全面性·新时代下的教育要促进入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逐渐成为我国教育的核心理念,成为社会各界的广泛共识。为了在新时代下培养全能型人才,我们要努力构建德智体美劳全面培养的教育体系,这就是“三全育人”的核心。实践育人是新时代下高校教学工作的重要载体,是推动形成全员全程全方位育人即“三全育人”的有效途径。坚持把理论学习、创新思维与社会实践三方面相统一,对于增强学生服务国家,服务社会和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
一、实践育人对大学生的意义
我们在这一次的项目中,针对各高校在三全育人模式下的实践育人对学生群体进行了在线问卷调查,从调查各高校学生在实践方面的态度以及参与度入手,根据问卷调查结果,有95.07%的调查者认为实践活动可以帮助大学生建立更加健全的人生观、世界观和价值观;88.73%和88.03%的调查者表示参加实践活动如志愿者服务等可以提升大学生的责任意识和精神情感层次;另外有62_68%和61.27%的调查者觉得参加实践活动之后提升了自己的就业基本素养和动手操作能力。由此得知,“三全育人”理念下的实践育人在高校教育中对于大学生具有很强的重要性。
二、对实践育人过程的探索
三全育人代表的是高校在现代化社会发展下对于高级人才培养的有效途径和方法的一种探索。培养当代技术型人才要求学做合一,通过实践育人的方法,让各高校学生通过实践将所学知识运用其中并且在实践中获取知识在实践中得知真理。根据我们的调查结果显示各高校学生在社会实践方面的接触大多是通过学校。对于学生而言,他们能接触的资源和范围有限。所以这就更要求高校在实践方面做得更出色一些。不仅是在志愿服务活动方面以及各类的学科竞赛上,高校更要发展出有自己高校特色的实践活动,让同学们在实践中成长,在实践中获得真理。
通过对周边青年大学生的采访,了解到各高校不仅在志愿活动以及创新创业大赛等方面给予学生大力支持,同时也推出具有高校自身特色的实践活动。比如海南师范大学特色的元旦游园活动,所有的环节以及所有准备材料都由同学们自主完成,这很大程度上锻炼了同学们组织管理以及统筹应对各方面突发问题的能力。还有湖南师范大学外国语学院要求他们在大一的时候就必须去公司进行实习。作为国际外语人才,实践是必不可少的一个环节,他们在实践过程中能锻炼他们把理论付诸为实践的能力。以及四川理工大学旅游管理专业会在第二学年去周边城市的著名景点进行全年级的研学旅行,在实践中锻炼他们作为未来旅游人才的能力。这些高校所表现出来的教育风格,正是实际践行“三全育人”中实践育人的概念。
三、实践育人模式的探索
通过调研,我们探索出各高校在三全育人模式下,对于学生社会实践以及综合能力培养方面的各类优缺点。显然可见的是各高校在志愿服务活动以及各类竞赛上都做得十分的出色。同学们也通过各类的活动得到了极大的锻炼。但因为高校也具有局限性,实践活动的多样性和可实施性都还有待提高,应该发掘出具有高校特色,符合当地风情以及能够充分的让同学们锻炼能力提高自身综合能力的项目。
(1)课堂实践模拟。理论最后要付诸实践,高校要在课堂中给同学们创造实践的机会,做到学做合一。
(2)进行校企合作联合培养实践型人才。让如工科类等技术性较强学科的学生们去企业里面体验企业的风采以及锻炼他们的实践能力。通过这一类实践可以让同学们把他们的专业知识和实际能力相挂钩起来。
(3)利用社会实践三下乡等活动开展一些下乡扫盲或者是人文关怀类的项目。通过这种方式。不仅让当代青年大学生的能力得到锻炼,也让他们成为一群富有爱心而且有能力的人。这种方式还能够帮助当地落后地区的发展以及对于弱势群体人文关怀。
四、结语
高校作為一个培养高端人才的地方,不能单一追求学术上的成就,同时要注重学生各方面的综合发展以及培养他们的创新精神,做到学以致用。高校要将立德树人作为立身之本,加强构建“三全育人”的工作体系,不断提升人才培养的针对性,实际性和实效性,切实肩负起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的神圣使命。
项目来源:“2019年辽宁省大学生创新创业训练计划”资助项目20191014970。
作者简介:张艳铃,女,沈阳化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17级学生,英语专业;
张亚楠,女,沈阳化工大学外国语学院2016级学生,国际经济与贸易专业;
杨海霞,女,沈阳化工大学理学院辅导员老师,从事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