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活即教育”理念下的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探究
2020-09-10胡亚萍
胡亚萍
摘要:数学与人们的实际生活密切相关。将陶行知先生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合理地渗透到小学数学的实践活动中,可以丰富小学数学课堂教学内容,优化小学数学教学过程,有利于打造高效的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文章阐述从“生活即教育”理念中开展小学数学的实践活动的意义,再根据生活实际情况提出从“生活即教育”理念中开展小学数学的实践活动策略的途径,为提升小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提供可参考的资料。
关键词:生活即教育 小学数学 实践活动
陶行知先生提出“生活即教育”的理念,他认为:“生活决定了教育,所以教育需要结合实际生活来开展;教育应该为改造实际生活而服务。”将“生活即教育”理念合理地渗透到小学数学的实践活动中,有利于提升小学数学的教学效率,真正达到提升小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标。
一、从“生活即教育”理念中探索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意义
1.有利于增强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
在小学数学教学过程中,开展实践活动的主要目的就是为了改变以往重理论轻实践、重结果轻过程的教学体系。因此,从“生活即教育”理念中探索小学数学实践活动,需要教师全面了解学生的数学认知水平,改变以往的灌输式教学模式,引导学生在数学实践活动的过程中真正理解相关的数学知识,真正提高学生的独立思考、自主学习能力。
例如,在教学《小数的认识》时,教师可让学生利用课后时间去超市收集自己喜欢的食品的单价,并让学生在上课时进行汇报和总结,这样便能够使学生初步认识小数,如知道“2.50元就是2元5角”。通过引导学生收集与数学教材内容相关的信息,能够让学生真正感受到数学知识就在我们身边,避免学生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产生陌生感,促使学生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观能动性。
2.有利于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数学是一门基础性学科,从表面上看就是一串串的数字和公式,枯燥乏味。但是,如果从另外的角度进行分析,便会发现数学课程的知识点非常有趣。小学生的好奇心比较强,常常对新兴的事物比较感兴趣,也喜欢去探究有趣的事情。所以,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中,教师可充分利用小学生的好奇心和探索精神,灵活设计数学实践活动环节,引导小学生从实际生活入手,逐步发现问题、研究问题,从而用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生活中的问题。让学生在不断提出问题、调查和讨论的过程中,真正感受到数学学习的乐趣,從而充分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例如,在学习《两位数乘两位数》时,笔者设计了这样一道练习题:三年级的5位老师带着263名学生去春游。每辆大巴车限乘45人,租6辆大巴车够吗?绝大多数学生的解题过程是:5+263=268(人),45×6=270(人),因为268小于270,所以租6辆车够了。有人说每辆车只能上去44人,因为车上已经有司机叔叔了。“要不要考虑司机”的讨论很激烈。笔者没有当场讲评,而是布置了一个课后小调查:“限乘45人”是什么意思?可以去调查访问,也可以上网查询。通过调查实践活动,学生知道了,一般来说,“限乘45人”包括司机1人,实际每辆车只能载44名乘客。于是,列式应为:(45-1)×6=264(人),268大于264,这样一来,租6辆大巴车就不够了。深入生活实际,亲历调查实践活动,学生用习得的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充分体验“生活即教育”。
二、从“生活即教育”理念中探索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途径
1.收集生活信息,感受身边数学
信息技术快速发展,已经成为推动社会发展的重要资源。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积极思考如何培养学生的信息意识,增强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表达和传递信息的能力。在“生活即教育”理念中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能够让学生在观察实际生活现象、日常生活中产生认知冲突,真正拉近实际生活与小学数学教学的距离,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就在身边,从而能够积极主动参与数学实践活动,在已有数学认知的基础上再进行实践、探索、验证,最大限度提升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效率。
2.引入“生活即教育”理念,提高教师开展实践活动的意识
在“生活即教育”理念下开展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师是“组织者”“引导者”,不是主体。所以教师需要革新传统的数学教育理念,树立生活化的实践活动意识,紧密结合生活中的现象,创设良好的数学课程教学情境,注重培养学生的数学思维。
例如,在教学《连加连减》时,教师设计了一道数学题:有14位小朋友玩捉迷藏,其中6名小朋友被找到了,试问还有几名小朋友没有被找到?学生乍一看,认为这道题目非常简单,则很粗心地列出算式:14-6=8(人)。但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经过思考后便会发现,14个小朋友玩捉迷藏时,应该有13个人藏,还有1个人找,所以针对这道题目,应列出算式:14-6-1=7(人)。但是,还有部分学生百思不得其解:为什么要“减1”?这时教师带领学生创设一个真实的活动情境,组织学生参与捉迷藏,这个问题就会迎刃而解,同时最大限度调动学生参与数学实践活动的积极性和主动性,激发学生的多种感官,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知识的能力。
3.教学内容生活化,增强学生的数学感知
由于数学教材中收录的知识点与学生的实际生活之间存在一定的差距,所以教师需要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选取满足小学数学教学需求的内容,以便让学生在已有的生活经验下自主进行感知与探究,从而真正达到提升学生数学核心素养的目的。
例如,在教学二年级《长度单位》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充分体验一下“随身可得”的长度和身边常见的长度,如“一拃长约15厘米”“一庹的长度约等于自己的身高”“食指的宽度大约是1厘米”“一枚一元硬币的厚度大约是2毫米”等。这些都是可以借助的测量工具,或估计某个物体长度的依据。通过使用不同的方式进行长度测量,能够让学生在积极参与的过程中对长度单位有一个更加感性的认知。
4.组织生活化教学活动,引导学生合作探究
“生活即教育”理念在应用的过程中需要革新传统的教育形式。教师需要为学生创设良好的实践活动条件,并为学生预留足够的探究时间和空间,这样学生才能够真正走出教室,在数学课程的实际教学过程中感受生活,认识生活,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同时,组织学生参与户外数学探索活动时,教师可引导学生积极地动手实践、相互交流和总结反思,这样学生才能够在不断探究的过程中应用数学知识,最大限度地提升小学数学实践活动的教学质量。
总之,在小学数学实践活动教学过程中引入“生活即教育”理念,合理地将数学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小学生的实际生活紧密结合起来,营造生活化的数学实践活动氛围,优化数学实践活动内容,这样才能够有效提升小学数学课程的教学效率,提升学生的数学核心素养。
参考文献
[1]王波.中小学数学教学生活化、情境化模式研究[ J].教学与管理,2019(33):125-126.
[2]蔺晓霞.让数学回归生活——论小学数学生活化教学[ J ].新课程·中旬,2018(3):45-46.
[3]黎若涵,黄寿兴.教学生活化,课堂互动化——小学数学教学设计的创新分析[ J ].学苑教育,2019(7):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