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健康中国背景下太极拳与推拿技艺的融合研究

2020-09-10彭婵刘毅李梦峡李秋平任建立

体育风尚 2020年10期
关键词:太极拳理念动作

彭婵 刘毅 李梦峡 李秋平 任建立

摘要:太极拳与中医推拿技艺都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国粹,在“健康中国、文化传承、技艺形成、工匠精神”等方面都起着重要作用,同时两者之间又有紧密联系。本文从“整-劲-体-持”“力学特点-手法分类-动作迁移”“缠丝劲-拳势动作-站桩姿势”等三个方面探究两者之间的理念融合可行、劲力融合分析、动作融合运用,为“文化传承、技艺学习、功力提升、精神培养”提供一种新视野、新路径、新思考。

关键词:太极拳;中医推拿技艺;理念;劲力;动作;融合

一、研究目的

在“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和《“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中,将“健康中国”上升为国家战略,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强调“挖掘传承传统体育文化”和“推广武术、太极拳等传统文化”[1][2],在国家战略的指导下,弘扬传统技艺,发扬工匠精神。本文就是从传承的角度出发,将太极拳与中医推拿技艺,从“整-劲-体-持”“力学特点-手法分类-动作迁移”“缠丝劲-拳势动作-站桩姿势”等三个方面探究两者之间的融合可行、融合分析、融合运用,为“文化传承、技艺学习、功力提升、精神培养”提供一种新视野、新路径、新思考。

二、研究对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以“太极拳与中医推拿技艺”的融合为研究对象,具体从融合可行、融合分析、融合运用等方面进行分析比较。

(二)研究方法

采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比较法、自身体悟法等,对太极拳与中医推拿技艺的融合进行归纳整理、对比分析和综合研究。

三、结果与分析

(一)“整-劲-体-持”之太极拳与中医推拿技艺的理念融合可行

(1)共“整”思想

“整”为整体,即是“天人合一”的整体观之意。从《易经》的角度出发,有外在的环境的“大周天”和人体自身内的“小周天”之说,这种“天人合一”的整体观,围绕于太极拳与中医基础理论的全过程,其两者也存在着千丝万缕的联系,都以“阴阳学说”“经络学说”“五行学说”等理论为基础,以人为“整体”进行研究,从而达到养护生命的目的。在《太极拳谱》中描述为“太极者,无极而生,阴阳之母也”,阴阳相生相克,如阴阳鱼图展示的“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关系;太极拳以中医描述的人体经脉走向,通过特殊的身体动作进行节节贯穿,从而达到血液通畅之功效,也在另一方面促进医学的进步,预防未来之病的产生。

(2)共“劲”相通

“劲”为劲力,属于相互作用力之功效,但又有别于野蛮之力。太极拳运动的意境,是以人的意念为指导,通过特殊的力学结构之劲来展现,如掤、捋、挤、按等,由以陈氏太极拳的缠丝劲为代表。

在进行中医推拿技艺时,需要施术者有“良好的指力和熟练的手法”才能在人体进行疾病治疗[3],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施术者应用熟练的操作手法,需要配合本身的功力,方能使治疗事半功倍,而功力也就是说的“运劲”,需要施术者平时正确的功法训练才能应用自如,准确到位,并不是一味的蛮力就可治疗疾病。

太极拳与中医推拿技艺二者共“劲”相通,其劲的运用、转换方法,皆根于内,由内及外,根于内而形于外的劲,都为其根在脚,发于腿劲,随于腰劲,用于手劲,最后应用于自身或者受术者,其原理一致。同时也需要练习者,意念集中,使得心劲与形体之劲,共同应用于同一处,方可见效。

(3)共“體”生存

“体”为身体,“体悟”就是通过身体的活动,达到某一锻炼的目的或者掌握一种技巧。王宗岳的《太极拳谱》中描述到“由着熟而渐悟懂劲,由懂劲而阶及神明”,通过自身技术上体悟式学习,理论上的融会贯通,才会真正领悟太极拳之精髓,最终达到延年益寿之功效。

中医推拿技艺是指医者通用手法,并通过一定的操作要求,达到治疗的方法[3]。中医推拿技艺的形成,需要技艺传承人通过自身长期的规范化操作训练,遵循其中真理以及正确的方法,方可形成,然非一日之功。

太极拳与中医推拿技艺,都是通过自身身体“体悟式”学习,经过长时间专研磨炼,才能真正掌握的技艺,真正懂得“然非用力之久,不能豁然贯通焉”的真理。

(4)共“持”精神

“持”为坚持、持续等之意,与人的思想意志有关。“终身体育”思想强调终身进行体育锻炼将成为终极目标,凸显热爱体育贵在坚持的精神。太极拳也是需要长期坚持习练才能展现出来的技艺。

中医推拿技艺用于治疗患者的疾病,一般的操作手法是30-40分钟,中医推拿技艺应用于人体的形态时,需要持之以恒的力度与劲道,才能让患者感到舒适,这就要求中医推拿技艺的工匠们具有扎实的基本功,此也促成了“医学生每天清晨练功”的独特风景线。

太极拳与中医推拿技艺同为一种传统技艺,其本身具有复杂性与特殊性的特点,需要有坚定刻苦的意志和精益求精的精神,方能悟道真谛。

(二)“力学特点-手法分类-动作迁移”之太极拳与中医推拿技艺的劲力融合分析

(1)太极拳的力学特点分析

太极拳的劲主要有掤、捋、挤、按、随和十字劲等基础劲,同时由于各种门派的不同,如陈、杨、孙、武、吴式的出现,各种劲也出现有所区别,如:陈氏太极拳中,还出现了“缠丝劲、寸劲、拿劲、柔劲、弹抖劲”等[4],由以“缠丝劲”为代表。邱丕相先生在《中国武术教程》中,阐述“太极拳运用中医经络学说,拳势动作采用螺旋缠绕式的伸缩旋转方法”[5],将太极与中医基础理论联系在一起,认为通过缠绕运动,可以促进人体血液及经络的通畅,而中医讲究“痛则不通”,应用太极拳的缠绕运动就可达到“通则不痛”的成效。

(2)中医推拿技艺的分类情况分析

中医推拿技艺的分类主要有四类,分别按“动作形态特点、主要作用、用力方向及应用对象”[3]等划分,其中主要以动作形态特点的单式手法为主,整合的复式手法为辅。根据动作形态特点,分为五类摆动类、摩擦类、振颤类、挤压类、叩击法和运动关节类,其以一指禅推法、㨰法、揉法等为常用手法。

(3)太极拳与中医推拿技艺的“劲力”融合分析

太极拳的“劲”作为一种特殊的力学结构,在用劲的大小、方向、作用点及动态传递各种劲力的转换,是一种升华的太极拳特殊动能。其与中医推拿技艺的操作有很大的相似处,或者说是一种迁移的劲力存在,使得中医推拿技艺的运用更加娴熟与舒适。根据以上情况分析,以及中医推拿技艺的分类特点,可以在太极拳中找到相应的劲,从而体现“顺向正迁移”的特点。如表1所示。

(三)“缠丝劲-拳势动作-站桩姿势”之太极拳与中医推拿技艺的动作融合运用

(1)螺旋缠丝劲与中医推拿技艺的融合运用

太极拳的缠丝劲,需要练习者以腰为轴,通过螺旋缠绕运动,从不同角度、动作方向、力点转换而传递至周身,其根在脚,主宰于腰而形成于身体各部分的空间旋转弧线,其在中医推拿技艺中主要形成于双手的运动,通过各种推拿手法(单式手法和复式手法)和经络的运行性结合,治疗各种慢性疾病,固有“一旦临证、机触于外、巧生于内、手随心转、法从手出”一说。

中医推拿技艺中的前臂揉法是以“前臂尺侧万屈肌腱群着力于治疗部位,做来回内外摆动”[3],主要治疗腰背部疾病。从临床实践出发,前臂臂揉法通过来回摆动,形成一定的螺旋劲,应用于受术者部位,其手臂量的力量需要结合弓箭步才能发出,力量从脚发起,通过腰部的缠丝劲,经肩过肘到前臂,而迅速到达手掌和手指,连续不断的发出旋转信号,通过往返的来回运动,达到治疗的目的。

(2)拳势动作与中医推拿技艺的融合运用

太极拳在行拳时要求身体“不偏不倚”、心态“中正安舒”、体态“端详”,动作行云流水、圆活连贯、刚柔并济等,达到一种“调身调心调息”的目的。在进行中医推拿技艺的练习中,将太极拳各种动作与推拿技艺进行融合,更有利于推拿技艺手法的流畅。如云手动作连贯的应用于大幅度摇肩法中,以左右高弓箭步的自由转换,以及云手动作在制高点的圆活转换,通过反复的动作练习,使摇摆法动作更加美观,同时形成一道美丽的“太极拳之劲”运行中医推拿技艺的始终。

(3)站桩姿势与中医推拿技艺基本功的融合运用

太极拳的桩功有五种,其中太极桩应用较多,采用腹式呼吸,气沉丹田,通过练习以增加腿部力量,为太极拳的整套练习提供力量保障。

中医推拿技艺的核心力量训练,主要以马步为主。在医学院校的功法考试中,以7分钟站马步进行考核力量。在进行临床实践治疗时,一般需要施术者连续操作30-40分钟不等,对于马步的要求也就相对较高。因此,站桩姿势的训练对中医推拿技艺“功力”提升有“顺向正迁移”的作用。

四、结论

在全民健身与全民健康深度融合的机遇下,传承太极拳文化与中医文化的融合是一个很好的契机,通过太极拳与中医推拿技艺的“共“整”思想、共“勁”相通、共“体”生存、共“持”精神”关联性较强,认为太极拳融合中医推拿技艺具有可行性,通过各种劲力的深度融合,发现二者就有迁移之功效,同时促进技艺的提高;太极拳应用于中医推拿技艺训练的始终,贯穿于腰部的缠丝劲、拳势动作的引领、太极桩功的姿势,因此我们不仅要传承中国传统文化,更要传承好国家的“动态”国技,通过“工匠”的精益求精的精神,而发扬光大。

参考文献

[1]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全民健身计划(2016—2020年)[N].2016–6–15.

[2]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健康中国 2030”规划纲要》[N].2016–10–25.

[3]那继文.中医推拿技艺[M].人民卫生出版社,2014.

[4]吴自立.陈式太极拳拳法与经脉运行[M].江西科学技术出版社,2004.

[5]邱丕相.中国武术教程(上册)/全国体育院校教材委员会审定[M].北京:人民体育出版社,2003.

猜你喜欢

太极拳理念动作
基于OBE理念的课堂教学改革
遵循课程理念,探寻专业成长之路
下一个动作
用心处事
画动作
光影视界
非同一般的吃饭动作
42式太极拳
陈式太极拳传人谱
现代陶艺理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