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的尝试与研究
2020-09-10赵倩
赵倩
摘要:数学是思维的体操。在数学教学中,教师不仅要传授给学生数学知识,更重要的是注重培养学生思维能力。由于应试教育的影响,很多教师都忽视了学生思维能力的训练,导致学生思想僵化,探究问题的主动性不高,影响学生全面发展。因此,教师要转变教学思想,提高教学形式的多样性,重视学生数学思维的培养,提高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实现数学教学目标。
关键词:小学数学 思维能力 培养
数学学科具有逻辑复杂、抽象性强等特点,对学生的数学思维具有较高的要求。因此,小学数学教师要重视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加强思维训练,锻炼学生数学思维能力,帮助学生更好地掌握数学知识,同时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一、联系生活,培养学生思维
“生活即教育”是我国著名教育家陶行知先生的重要教育思想之一,充分体现了生活和教育的密切联系。数学知识和日常生活是密不可分的,教师要将数学知识和实际生活联系起来,引导学生进行合作探究学习,结合生活经验思考问题,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习的效率,还能加深学生对数学知识的理解和感悟。例如,在学习《轴对称图形》内容的时候,为了强化学生对对称图形的认识,体会对称图形之美,能够运用所学的知识准确判断图形是否为轴对称图形,快速解决问题。教师可以将知识和生活经验相融合,开展探究合作学习。首先,教师要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合理分配学习小组,保证分工明确,小组成员能发挥自身优势,以保证探究合作的效率;其次,教师引导学生回忆生活中所见到的事物,思考哪些是轴对称图形,如树叶、蜻蜓风筝、蝴蝶封装等,分析这些图形具有哪些共同的特点。教师要鼓励学生畅所欲言、大胆说出自己的观点。最后,教师总结归纳,引出轴对称图形概念,同时指导学生动手制作轴对称图形,展示自己的作品,并描述制作的步骤和方法。这种方式不仅可以培养学生合作探究意识,锻炼数学思维能力,还能加深学生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二、利用动手操作实践,培养学生探究思维
动手操作是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探究兴趣的重要手段,可以有效地将抽象概念变成具体事物,对发展思维能力具有积极帮助。例如,在学习“圆”的相关知识时,为了加深学生对“圆”的概念的理解,更深刻地认识圆形,教师可以采用手动演示的方式。首先准备一根绳子和两个小铁珠,然后抓住一端甩动绳子,另一端铁珠旋转在桌面上画出了一个图形,这个图就是圆。随后,教师再带领学生分析教材中对圆的概念描述,结合刚才的教学演示,学生对圆的理解会更加深刻,明白圆是到定点距离相同的所有点形成的轨迹。这个演示过程可以有效激活学生的思维,激发学生探究的欲望。另外,教学演示中使用的线和铁珠等材料也成为学生理解圆半径的材料,学生探究思维获得了有效的提升。
三、锻炼语言表达能力,提升学生思维的连贯性
语言是人类交际的最有效的工具,语言表达能力的强弱可以反映出学生思维能力的高低,思维清晰,语言表达就会有序。因此,发展学生思维能力,教师可以将语言训练作为基础,培养学生连贯性思维。教学是一个师生互动的过程,需要对话来完成知识的传递以及实践操作。数学可以将知识进行完整、准确、简洁的表达,将学生的基本素质体现出来。数学学习阶段是培养学生表达能力的关键时期,教师要结合数学教学的特点锻炼学生分析题目、解决题目的能力,培养学生数学逻辑思维。如此一来,课堂上教师就能够和学生进行无障碍的沟通交流,分享彼此的想法和感受,以语言训练为主线发展学生思维能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比如,教师可以通过独立表达、示范和帮扶等方式逐步提升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例如,在学习《分数意义》的过程中,学生在分析分数含义、阐述分数概念的时候经常出现丢关键字词的情况,导致语句表达不准确。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可以采用示范帮扶的方式,指导学生正确描述分数意义,避免再出现丢字词的情况。另外,对于概念性较强的内容,教师要带领学生进行表达实践训练,通过表达实践来精简自身语言,提高学生口语表达能力和思维能力。
四、借助信息技术,提升学生思维品质
教师要注意将课程内容和信息技术相整合,激发学生探索求知的欲望和动力,让学生自发地参与学习活动中。例如,电子白板功能具有形象生动的特点,可以简化教学流程,降低理解难度,不仅可以将抽象难懂的概念变得形象易懂,还能让学生感受科技魅力,吸引学生注意力,激发学生学习的热情,让学生的思维拥有更大的发展空间。例如,在学习《吨的认识》的时候,由于条件所限,教师无法直接将1吨的物体放在学生面前让学生感受。这时可以借助多媒体课件让学生了解,一袋洗衣粉的重量是1千克,然后将洗衣粉复制1000份,1000袋的洗衣粉就是1吨的重量,学生也就能够明白1吨就是1000个1千克组合在一起的重量。教师要结合学生实际情况,从发展学生思维能力出发,调动可借助的教学资源,给学生提供思维创造的空间,引导学生从数学角度思考问题,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调动思维的积极性,真正做到活学活用,学以致用,体现数学的实用价值和学习意义。
五、探索高效解题方法,锻炼学生思维能力
在做练习的过程中,教师要鼓励学生大胆创新,合理运用所掌握的计算法则创新解题算法,通过强化训练掌握高效解题方法,提高计算能力和数学思维。有些数学题目如果运用常规算法会加大运算的难度和工作量。所以,教师要寻找题目的关键之处,通过合理运用计算法则来简化计算过程,达到化繁为简的目的,提高计算的速度和准确度,这样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解题能力,同时还能达到发展学生创造力的效果。例如,计算“88×101=?”,如果口算,很容易计算错误。因此,可以运用创新思维,对数字进行调整,如将101分解为100+1,这样题目就变成了88×101= 88×(100+1)= 88×100 +88×1,利用乘法分配律,口算也能轻松得出结果8888。这样不仅提升了计算速度,还能保证答案的准确性,一举两得。另外,同一道题可以采用不同的解题方法,这样不仅可以验证答案的准确性,还能拓宽学生解题思路,有助于提高学生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运用不同解题方法的过程中,学生可以从不同关键点和角度来分析问题,从而达到发展思维创造性的目的。因此,教师在设计题目的时候,对于同一道题目,可以采用不同的提问方式,也可以加大计算难度,要求学生采用两种或多种方法解答,指导学生探索高效解题的方法。通过日复一日的持续性强化训练,学生的思维创新意识和数学思维能力都能得到进步和提升,教学效果事半功倍。
总之,教师要立足于学生身心发展规律,以人為本,考虑学生的认知水平,联系生活实际,结合数学知识特点和规律,引导学生主动探究,指导学生探索高效解题方法,提升学生思维能力,提高数学教学的质量和学生学习的效率。
参考文献
[1]王志兰.小学数学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J ].甘肃教育,2019(20).
[2]陈琼.加强抽象思维培养 提升数学核心素养[J ].基础教育研究,2019(18).
[3]周静.让学生“插上”自由思维的“翅膀”——浅谈小学数学问题教学中学生思维能力的培养[ J ].数学教学通讯,2019(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