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利用“鲶鱼效应”,“搅动”数学课堂

2020-09-10王增辉

教学管理与教育研究 2020年18期
关键词:学生参与课堂氛围数学课堂

王增辉

摘要:在小学数学教学中,课堂中的气氛沉闷现象是困扰教师的教学难点。对此,数学教师可以引入“鲶鱼效应”。在教学时,教师应当将“鲶鱼效应”应用在教师、学生、教学过程这三方面,“搅动”沉闷的数学课堂,活跃学生的思维,提升课堂的效率。

关键词:鲶鱼效应 数学课堂 课堂氛围 学生参与

由于数学知识的学习难度较大,学生经常会在学习中受挫。而小学生的意志力并不强,在受挫后,参与课堂活动的动力很容易降低,最终形成课堂沉闷现象。因此,教师应当引入“鲶鱼效应”,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所谓“鲶鱼效应”,就是指教师在课堂上人为地设置能够刺激学生的内容,这些内容便是“鲶鱼”。教师利用“鲶鱼”引发学生的竞争心态,使沉闷的数学课堂活跃化,重新激发所有学生的学习热情。

一、分析“鲶鱼效应”,融合教育理念

“鲶鱼效应”源自挪威人捕捞沙丁鱼的典故,在提出之后,被广泛应用于市场竞争之中。而要将“鲶鱼效应”应用在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就需要在设计教学方案时,融合多种教育理念以及教学方法。例如,教师可以融合素质教育理念、陶行知“生活即教育”理念、游戏化教学理念,以增强教学活动的趣味性。并且,教师还需要学习多种教学方法的实际应用方式,如生活情境的有效创设方式、小组交流活动的开展与监督方式等。在学习相关教学理念之后,教师便可以逐步改善自己的教育思想,设计出包含“鲶鱼效应”的教案,并在实践过程中扮演好自己的角色。比如,在教育理念革新之后,教师能够树立师生平等的课堂观念。教师可以扮演搅动课堂的“鲶鱼”,策划并在课堂上主动出现“错误”,以激发学生的质疑情绪与思考积极性。

二、扮演“鲶鱼型”教师,促进学生深度思考

在以往的小学数学课堂中,教师常常扮演的是严肃的“长者”角色,目的是树立教师的权威,以方便对学生进行管束。但是,这样的教师很容易使学生产生较大的压力,降低课堂氛围的活跃程度。而素质教育要求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做到“严慈相济”,创建民主的课堂。因此,教师要展示“慈”的一面,与学生建立良好的关系,这样才能扮演好“鲶鱼型”教师,与学生进行良好互动,引导学生对数学问题进行深度思考。

以青岛版三年级上册第四单元《走进新农村》为例。在“位置与变化”这一小节的教学中,教师可以扮演“鲶鱼型”教师,邀请几位学生参与游戏活动,帮助其理解位置与变化的概念。教师可以引导学生依据太阳的方位确定方向,然后说出彼此的相对位置。在教师的影响下,班级中的其他学生会对该游戏产生强烈的兴趣。如此,教师便达到了“搅动”课堂的目的。随后,教师应让其他学生以小组为单位进行游戏,满足学生对游戏的需求。在学生游戏之后,教师还需要引导学生将游戏活动与数学知识相结合,进行深度思考。比如,教师可以要求一组学生上台演示游戏过程,并说一说自己位置的变化。在此过程中,教师还可以要求学生在黑板上画出相应的位置图,以辅助学生思考和表述。在教师的引导下,学生会积极参与课堂游戏活动,并在游戏后保持思维活跃。随后,教师便可以采取合适的方式,引导学生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使学生深度思考相关的数学知识。

三、借助“鲶鱼型”学生,活跃课堂氛围

当教师展现出“慈”的一面之后,学生也能挣脱思想的禁锢,其活泼的性格也就能缓慢展现出来。在这个阶段中,教师需要扮演隐匿型“鲶鱼”,有意无意地在课堂上布置不合理的内容,以引发学生的质疑。如此,学生便可以在宽松的环境中积极思考,在发现不合理内容时,勇于化身为“鲶鱼”,向教师提出质疑。在这些“鲶鱼”学生的示范与影响下,其他学生能够直观地感受到学习气氛的自由,进而产生强烈的交流兴趣,并以互相感染的方式活跃课堂气氛。

以青岛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采摘节》为例。这一章节的教学内容为混合运算,学生在学习与应用过程中经常会出现混淆计算顺序、忽视括弧等问题。在以往的教学中,教师往往会直接点出这些学生易犯的错误,但效果并不明显。针对这样的情况,教师可以扮演“鲶鱼”,主动在教学过程中犯下这些错误,引出“鲶魚”学生,让“鲶鱼”学生带头指出教师的错误。当其他学生发现教师承认“错误”,便会热情高涨,以“鲶鱼”学生为榜样,积极参与课堂教学。

比如,教师先设置题目“6+4×3-(5+9)=?”,然后在计算中故意犯错,先计算“6+4”,再写出结果“10×3-(5+9)”“30-5+9”,最后得出结果为34。在列完算式之后,教师引导学生查验算式过程:“怎么老师算的答案和标准答案不一样呢?同学们,你们是这样算的吗?”如此,教师便可以引出“鲶鱼”学生,让“鲶鱼”学生指出教师在计算过程中犯的错误。在一位“鲶鱼”学生的影响下,其他学生也会积极思考。在完成对该题目的纠错之后,教师可以再次设计复杂程度相似的题目,让学生讲述解题步骤,加深学生对混合运算的理解。

四、设置“鲶鱼型”问题,引导学生思考

在教学过程中,“鲶鱼型”教师或者“鲶鱼型”学生虽然能够有效改善课堂氛围,但该方法不能频繁应用,否则会破坏教师的形象或扰乱课堂秩序。因此,教师还应尝试设计“鲶鱼型”教学过程,以“鲶鱼型”小组学习活动提升教学质量。例如,教师可以结合陶行知的“生活即教育”理念,将生活素材引入课堂,以此设计“鲶鱼型”问题,推动课堂发展。

以青岛版数学三年级上册第一单元《动物趣闻——克、千克、吨的认识》为例。在课前,教师要准备天平与砝码等教学用具,并要求学生从家中挑选一些生活小物件用于课堂测量。学生携带的材料五花八门,既有小包的饼干,又有锤子、老虎钳等工具。这些材料能够被测出恒定的质量。教师可以带来罐装茶叶、盒装饼干。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便可以自己携带的两种物品设置“鲶鱼型”问题。教师先让学生观察罐子或盒子。学生发现,罐装茶叶的重量为100克。随后,教师再让学生进行测量,引导学生发现测量的数据为135克。此时,学生便会产生疑问:为什么标注数字与称量数字不一样?教师先引导学生确定天平没有问题,然后让学生进行交流探讨。在交流之后,很快有学生想到从罐中取出茶叶包进行测量,但实际测量结果为103克,依旧与标注不符。再次交流讨论之后,有学生提出,茶叶包装有重量,且里面的吸氧剂也有重量,所以测量的重量不对。此时,教师再肯定学生的思考结果,并向学生解释“净含量”“毛重”“总重”等词语的含义,引导学生将生活与数学相联系。

五、结语

在小学数学课堂上利用“鲶鱼效应”能够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促进学生思考。而要有效地应用“鲶鱼效应”,数学教师就需要主动学习先进理念,寻找新的教学方法。如此,教师才能发现并充分利用课堂上的“鲶鱼”元素,最大限度地发挥“鲶鱼”的作用,让学生的大脑、身体都动起来,使沉闷的课堂活跃起来,提升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参考文献

[1]曹洪辉.数学课堂教学“三模式”[J ].中小学教师培训,2015(02):59-63,64.

[2]张承印.数学课堂教学要促进生生互动[J ].中国教育学刊,2016(9):102.

[3]朱晋瑶.实现小学数学课程互动化,打造良好课堂氛围[A].荆楚学术(2020年1月)[C].2020.

猜你喜欢

学生参与课堂氛围数学课堂
初中学生说话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努力学好化学
微课在英语阅读教学中的导学探究
促进学生课堂有效思考的几点做法
数字电路课程的翻转课堂教学及调研
张扬学生个性,展现课堂活力
数学课堂教学中动手操作活动实施研究
数学课堂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之我见
数学课堂信息化中的“三适”探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