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度寺碑》《九成宫醴泉铭碑》
2020-09-10马斌
【作品概况】《化度寺碑》全称《化度寺故僧邕禅师舍利塔铭》。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立。唐李百药撰文,欧阳询楷书。35行,行书33字。原石下落不明。清光绪二十二年(公元1896年)敦煌石室曾发现唐拓本,被携往国外,分存法国巴黎图书馆、英国伦敦博物馆。近年敦煌石室,发现一个残本,存236字,摹拓颇精彩。
【观典赏析】《化度寺碑》是欧阳询晚年楷书的代表作,其遒劲清古,历来论书者引以为欧楷之冠。妙处在于严谨缜密,神气深隐,具有体方笔圆之妙、超尘绝世之概。同时,此碑模勒之工,非后世所及,故称楷法极则。用笔瘦劲刚猛,笔力强健,结构紧密,内敛修长,法度森严。《化度寺碑》早《九成宫》一年而书,故风格极相似,但谨严有余,舒展不足。元赵孟頫评论说:“唐贞观间能书者,欧阳率更为最善,而《邕禅师塔铭》又其最善者也。”清翁方纲一生精研欧书,对欧书各碑细察甚详,他在题跋中说:“若以唐代书格而论,则《化度》第一、《醴泉》次之,《虞恭》又次之。若以欲追晋法而论,则《化度》第一、<虞恭》次之、《醴泉》又次之。”说明《化度寺碑》书法的确有其独到的地方。
【作品概况】《九成宫醴泉铭碑》是欧阳询75岁时书。唐贞观五年(公元631年),唐太宗在九成宫避暑时,偶然发现有一清泉水,欣喜万分,并令中国史上最负盛名的諫臣魏征撰文记之,由欧阳询书写,记述唐太宗发现醴泉之事。唐贞观六年(公元632年)镌立于陕西宝鸡麟游县九成宫。刻工无从考证。唐代碑刻。楷书。碑高270厘米,厚27厘米,上宽87厘米,下宽93厘米。24行,行49字。原碑藏于陕西麟游县,残损严重。拓本多为重刻本,珍贵的宋拓本极少。
【观典赏析】《九成宫醴泉铭碑》法度谨严,融南方之清雅秀丽和北之遒劲雄强于一体,是欧阳询的代表作。笔力劲健,点画瘦硬,神采丰润饱满,向上的挑笔出锋含蓄,带有隶书笔意。字体结构典雅大方,法度严谨,看似平正,实则险劲。字句、行距较大,宽松而清晰。点画精致准确,结字布局险劲,中宫收缩匀称,间架开阔稳健,疏密聚散对比强烈。用笔方正,于方整中见险绝,于险劲之中寻求稳定,尤其在笔画最后重收,便稳稳提起。明陈继儒说:“此帖如深山至人,瘦硬清寒,而神气充腴,能令王者屈膝,非他刻可方驾也。”明赵涵称此碑为“正书第一”。此碑堪称千余年来楷书登峰造极的杰作,获“楷法极则”的美誉,高华浑朴,法度森严,一点一画都成为后世模范,历来被奉为学习楷书的范本。与“篆法极则”的李斯小篆比,都是“极则”,前者出于美的征服、艺术自觉,后者更多是行政命令、政治要求。
(马斌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