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山市“教体结合”模式下跆拳道课程发展现状及对策研究
2020-09-10张珮琪朱伟聪林永锡
张珮琪 朱伟聪 林永锡
摘要:中国优秀跆拳道竞技人才的培养一直以来都是业余体校、省级运动队、国家队的金字塔人才流动结构,经过选拔的优秀竞技人才采用“体教结合”的培养体制,同时增加课程反馈机制,不断地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希望能够完善“教体结合”的结构,在宏观上增加管理体制的指导科学性,微观上提高运作机制的执行高效性,为我国体育竞技的培养和学生全面发展都做出贡献。
关键词:教体结合;管理体制;运作机制;应用研究
一、研究目的和意义
中山市的跆拳道发展事业具有较大的优势,多年来培养了大量的优秀人才,发现教体结合机制虽然在有序的进行并且得到了一定的成果,但是在管理体制和运作机制方面都仍旧存在不足。通过对相关问题进行研究,寻找教体结合优化对策,不仅有利于教体结合的实践和发展,也对中小学生的身心健康发展有十分重要的作用。
二、研究對象与方法
(一)研究对象
本文以中山市横栏镇第二小学和华文学校的30名学生为研究对象。
(二)研究方法
1.文献资料法
通过在线文献综述工具如:中国知网和万方数据库、学校图书馆等进行了电子检索。筛选符合“教体结合”“后备人才”为关键词的硕博和期刊文献,对其进行有针对性的研读,及时了解综合学科的发展现状和前沿动态,也为论文的进行提供了全面的写作本文理论和参考依据。并对相关数据进行了研究、分析和整合,为本研究提供了理论依据。
2.问卷调查法
主要通过问卷调查法对中山市横栏镇第二小学和华文学校的教学课程安排情况、师资力量的配备情况、场地等配套设施的保障情况、学生学习成绩、学习跆拳道的原因等方面进行综合的了解,通过现状进行分析,寻找目前发展中仍旧存在的问题,并且根据问题寻找解决方案,从而为中山市横栏镇第二小学和华文学校的教体结合机制长效发展做出贡献。
3.数理统计法
利用excel 2003对问卷调查中得到的数据进行汇总编辑。然后利用其功能,进行筛选、排序等,对数据进行相关汇总和分类,从而更加直观的将调查结果反馈出来,为论文数据的整理提供了保障。
三、讨论与分析
(一)中山市横栏镇第二小学和华文学校跆拳道课程安排情况分析(见表1)
通过对中山市横栏镇第二小学和华文学校的跆拳道课程安排进行了解可以发现:中山市横栏镇第二小学和华文学校的学生正常体育课的频率是1、2年级每周4节课,3年及以上每周3节,每节课40分钟,除此之外学校会为学生安排一年三次的跆拳道比赛。
中山市横栏镇第二小学和华文学校的跆拳道后备人才培养模式虽然引入了“教体结合”的新指导思想,但是跆拳道与体育课相互独立,与文化课程更是各自为政,看似契合了国家“教体结合”号召中每天至少运动1小时的要求,但是还是走了传统的学校、省队、国家队的老路,因此跆拳道课程的添加时间和内容都是值得做进一步探讨的。
(二)中山市横栏镇第二小学和华文学校跆拳道师资情况分析(见表2)
通过对中山市横栏镇第二小学和华文学校的师资情况进行了解可以发现:十年教龄以下的跆拳道老师有2名,十年以上的有1名;跆拳道老师每年要接受1次省级的培训、2次市级培训,4次区级培训;只有部分老师有明确的教学计划,在拥有明确教学计划的老师中,也只有一部分能够严格的按照原有的教学计划执行。
(三)中山市横栏镇第二小学和华文学校跆拳道教学机制情况分析(见表3)
通过对中山市横栏镇第二小学和华文学校跆拳道场地情况分析可以看出:日常的体能训练在操场上进行,在技术动作学习时到体育馆或者专业的跆拳道道馆中,道馆中配备了专业的道服,但是一些辅助器材存在欠缺,通过一段时间的跆拳道训练,学校和老师没有明确的跆拳道考核机制,也没有淘汰和选拔机制,而是机械性的进行人才培养,忽略了定期的教学成果检验,这是急需引起重视的问题。
(四)中山市横栏镇第二小学和华文学校学生学习跆拳道后文化课水平自评分析(见表4)
通过调查可以看出,在30名学生对自己文化课水平的自评中可以看出:2人认为自己成绩优异,高于其他同学,占6.7%;8人认为自己的成绩处于年级平均水平,占26.7%;20人认为自己的成绩低于年级平均水平,占67.6%。
通过这一项学生的自评可以看出,大部分学生都意识到了自己的学习成绩有所欠缺,这需要引起老师和学校的重视。跆拳道课程与文化课原本是不冲突的,但是引起了学生成绩的下滑,在文化课与体育课老师的配合和交接上要提高重视。
(五)“教体结合”的优势
1.政策号召
2001年我国就提出了全民健身的思想,2017年正式将全民健身上升为国家战略,健康是生命之本,体育产业是绿色产业,我国充分的认识到了这一点,因此对全民健身思想的建设和实施都十分重视。学生是国家的希望和未来,要实现全民健身的美好愿景,就要从学生开始抓,“教体结合”这一思想也是全民健身政策的产物。
2.学生全面发展需要
传统的“应试教育”被人诟病已久,在社会范围内的争论从未停止过,“高分低能”是教育机制不完善而产生的不良现象。如果单纯的重视成绩而忽略学生的生理心理发展,暂不说对社会的损失,对学生个人就是极大的伤害。“教体结合”迎合了学生全面发展的需要。
四、“教体结合”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存在的不足
(一)管理体制陈旧
教育模式是和管理体制相互交叉的指导性教育框架,我国“教体结合”模式已经得到了广泛的应用,但是通过了解可以发现,部分学校只是把“教体结合”机械的添加到了传统的教育模式上,保证了每天一小时的体育运动时间,但是其他的课程结构、模式方法都保持不变,这样一来,“教体结合”的运作就形同虚设,违背了这一先进思想的初衷,也难以得到优秀成果。传统管理体制不改变的“教体结合”改革是没有灵魂的,教育体系一直都是牵一发而动全身的共同体,想要实现“教体结合”模式的成功,必然要进行教育模式的改革,也就是管理体制的改革。
(二)师资配备不合理
师资的配备是运作机制实施的关键点,运作机制的良性发展离不开教师之间、教师和教练之间、教师和学生之间的相互配合。体育教育人才的缺乏是一部分,文化课老师与体育老师“各自为政”是另一部分,想要做到教育与体育的有机结合,老师之间的交接是必不可少的环节。
(三)经费保障欠缺
经费保障是运作机制正常运行的后盾,想要保证“教体结合”各个环节的有效衔接,就要进行合理的资金支持。我国政府为了支持“教體结合”的开展投入了大量的资金,但是对于管理体制的构建和运作机制的发展这也只是杯水车薪。一方面,资金不足使运动场地和器材的配备有限,另一方面,盲目的采购设备,往往在实践中发现重复采购、无规划采购等问题都造成了经费的浪费,花了钱却没有真正的使学生受益,这是“教体结合”模式发展的重要问题,必须引起多方面的重视。
五、“教体结合”管理体制与运作机制优化策略
(一)管理体制革新
管理体制是运作机制的总指挥,也是“教体结合”先进思想的核心支撑力,管理体制是教育模式的发展方向,教育模式决定了教育未来的走向,因此管理体制的先进性和准确性都是十分重要的。想要革新管理体制模式从而为“教体结合”奠定实践基础,就要在课程的安排上做到科学合理,给学生提供多样的项目以实现全面化发展。
(二)合理配备师资
优秀的教育人才是“教体结合”运作机制保持科学高效的根本保证,也是管理体制指导思想精确实施的具体反映,体育人才的引进是必不可少的,也是“教体结合”管理和良性运行的根本保障。使文化课程和体育课程相互促进、相互渗透,使“教”和“体”能够融合成一个有机整体,从而为“教体结合”的管理机制和运作机制做出贡献。
(三)增加经费的输入及利用
经费的输入是“教体结合”机制长效运行的基础保障,因此我国政府和各级相关部门应该加大相关资金的投入力度,但是最重要的一点,学校在资金到位以后,应该制定合理的资金分配方案,切忌假大空,要把钱用在刀刃上。做好项目评估工作,征求各界人士的合理意见,从而提高经费的利用率,使资金可以在最精准的地方做到持续发挥效用。
六、结论
通过对中山市横栏镇第二小学和华文学校的跆拳道教体结合现状进行研究发现,这两所学校都有良好的跆拳道教体结合管理机制,因此要加大经费投入力度,提高使用效率,同时要增加师资力量的配备,引入优秀人才,从而不断提高教体结合的发展水平。
参考文献:
[1]刘伟,尚梦玉,潘昆峰.“教体结合”视角下北京市普通中学足球队参训现状及影响因素研究:基于个案的研究[J].首都体育学院学报,2019,31 (01):75-79.
[2]刘健,孙国友,刘雅巍.我国“教体结合”模式的历史嬗变及未来走向——以历史制度主义理论为分析工具[J].体育学研究,2018,1 (06):44-56.
[3]刘伟.我国教体结合模式的困境及破解方案[J].体育文化导刊,2018 (11):115-119+152.
[4]黄淑婷,尹忠根.校园轮滑的开展对轮滑与短道速滑之间后备人才培养的迁移研究[J].体育科技文献通报,2018,26 (11):88+91.
[5]王健.我国“体教结合”和“教体结合”培养体育后备人才文献研究[J].体育世界(学术版),2018 (10):25-26.
[6]卞伟伟.我国“体教结合”相关研究进展述评[J].吉林体育学院学报,2018,34 (05):32-3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