霍金科普图书畅销原因探析
2020-09-10鞠强
鞠强
摘要:英国著名物理学家史蒂芬·霍金除对物理学研究有突出贡献外,也曾在科普领域内完成了杰出的工作,其中的重要成果就是以《时间简史》为代表的一系列科普图书。本文简要介绍霍金创作的科普图书的基本情况,分析这些作品畅销的原因,为科学家创作科普图书和科普出版行业策划原创科普图书提供参考。
关键词:霍金;科普图书;《时间简史》
2018年3月14日,霍金逝世,全球轰动。在卓越的物理学成就之外,霍金对科普工作的热情和参与使他的影响力远远超出物理学界,成为受到全世界关注的科学人物。世界各地的公众通过电视、广播、报纸、杂志和互联网等多种形式获得过关于霍金的大量信息,既了解了他对宇宙的探索,也知晓了他对很多重要社会问题的看法。但是,真正使霍金走向公众并使他被世人熟知的则是他创作的科普图书。以有史以来最畅销的科普图书《时间简史》为代表,霍金的科普图书拉近了他同全球数以亿计的读者的距离。在这些畅销图书背后,多种因素值得出版界研究和探讨。
一、霍金科普图书的基本情况
霍金于1942年出生于英国,1965年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20世纪80年代,霍金开始科普图书的创作,逝世前先后出版过10余种科普图书。在这些作品中,有些影响广泛,有些对国内读者来说稍显陌生。
(一)代表作
1982年,霍金产生出版一本通俗读物的想法,目的是希望公众了解“我们已经在侗等程度上理解了宇宙”。1988年,霍金设想的通俗读物《时间简史》出版。这本书既是霍金的科普处女作,也是成名作和代表作。目前,该书已经被翻译成超过40种语言,截至2013年全球销量已经超过1000万册。
除《时间简史》外,霍金的另一本被读者熟知的代表作是《果壳中的宇宙》。这本书出版于2001年,书名来自莎士比亚的名剧《哈姆雷特》。我们可以认为这本书是《时间简史》的续编,霍金在其中讨论的话题与《时间简史》类似。但与《时间简史》的线性结构不同,他在《果壳中的宇宙》中尝试了树状图写法。读者在了解一些基础知识后,就可以选择后面感兴趣的内容跳跃式阅读,而不必按照从前到后的顺序依次阅读。
2010年,霍金与列纳德·蒙洛迪诺合作的《大设计》出版。霍金在这本书中试图去解释我们理解宇宙的企图,并在哲学上审视我们观察宇宙这样一个行为的意义。因此,这本书是霍金科学思想的一次集中体现。
霍金去世时,他的最后一部作品《十问:霍金沉思录》尚未完成。在他去世后,他的家人和合作者共同完成了最后的版本。2018年10月16日,该书英文版正式出版,中文版于2019年霍金逝世一周年之际上市。在这本书中,霍金尝试回答十个重要的问题。虽然书中的部分内容霍金在此前的图书或者演讲中有所涉及,但因为该书是霍金的遗作,所以还是引起了广泛的关注。
(二)其他作品
以《时间简史》为基础,霍金在1996年出版了《时间简史(插图版)》,该书较《时间简史》增加了200多幅插图,增加了一章介绍虫洞和时间旅行的内容。2005年,霍金和列纳德·蒙洛迪诺合作出版了《新时间简史》,这本书是简明版的《时间简史》,同时增加了《时间简史》出版后17年间的新成果和新发现。
霍金曾选编过3部作品。2002年,他作为编者出版了《站在巨人肩头》。霍金在书中汇编了哥白尼、伽利略、开普勒、牛顿和爱因斯坦这5位科学巨人的7篇物理学、天文学论文,为他们撰写了小传,还加入了自己的5篇文章。2005年,《上帝创造整数:改变历史的数学突破》出版。霍金在第一版中选取了2500年来的17位数学家的作品,时间跨度从欧几里得到图灵。在2007年出版的第二版中,他又增加了欧拉、高斯等4位数学家的作品。2011年,霍金汇编的另一本作品《梦想的材料》出版。他在这本书挑选了物理学大师的经典论文,目光集中在量子物理学家的作品上。
此外,霍金的作品还包括1993年出版的文集《黑洞、婴儿宇宙及其他》、他和罗杰·彭罗斯在1996年合作出版的《时空的本质》以及他在2013年出版的回忆录《我的简史》。霍金还和自己的女儿露西·霍金合作创作过一套共6册的以“乔治”为主角的童书,名为“乔治的宇宙”。
二、霍金科普图书畅销的原因
霍金创作的科普图书之所以能够成为畅销书、长销书,产生巨大的影响力,背后有几个方面的原因。这其中既有不可忽视的霍金个人特质的因素,也有可供其他科学家创作科普图书以及出版行业策划科普图书借鉴的地方。
(一)身份与众不同,传奇和英雄合二为一
霍金是物理学家,也是科普作家。很多人也兼具二者的身份,但是霍金却是其中最特别的一个。他出生于牛津,逝世于剑桥;他在牛津大学获得荣誉学位,随后在剑桥大学获得博士学位并一直在剑桥从事研究工作。他的一生离不开这两座著名的大学城,其中以剑桥的影响更大。在物理学的历史上,剑桥占据着独特的地位,这种特殊性也赋予霍金一种传承历史的影响力。
霍金被人们熟知的形象是轮椅上的霍金。21岁时,他被诊断患有肌肉萎缩性侧索硬化症(ALs),俗称渐冻症,医生诊断他只能再活2年。但是,他却再活了55年,这本身就是生命的奇迹。43岁时,他因肺炎做手术,说话的能力又被彻底剥夺,此后他只能通过语音合成器来演讲和问答。剑桥与轮椅,塑造出霍金独一无二的形象。
(二)话题吸引关注,内容兼具思想性和科学性
霍金研究的领域是宇宙学和黑洞,这是当代科学中最能引起公众兴趣的话题之一。人类对未知有与生俱来的好奇心,對像黑洞这样遥远而神秘的事物更是格外着迷。大部分公众对黑洞其实是一无所知或者只是一知半解,但是这不妨碍他们关注黑洞。因此,霍金的研究领域使他更容易受到公众的关注。
霍金一生始终在思考宇宙和人类的终极命运,他对这些问题的思考也贯穿在他的科普创作中。他之所以能成为最有影响力的科学家,与他对社会问题的关注以及对人类命运的终极关怀有很大的关系。以他的遗作《十问:霍金沉思录》为例,其中就包括了他对基因编辑、人工智能和太空移民这些与人类关系紧密的科学话题的思考。
此外,霍金作为物理学大师,学术功底足以保证图书内容的科学性和前瞻性。例如,他在《时间简史》中就曾经提到过“相互公转的恒星甚至黑洞可以产生强烈的引力波”并且预言了LIGO对引力波的探测。大部分读者第一次读到这一内容时,可能并未过多注意。但是当2016年LIGO宣布探测到引力波的时候,我们不禁会惊讶于霍金对物理学中那些核心内容的深刻理解与把握,并在20多年前出版的科普书中就有所涉及。
(三)读者对象定位明确,编辑提供专业支持
霍金在创作《时间简史》之初,就决定要写一本给大众的书。虽然该书的畅销几乎出乎所有人的意料,但是霍金在一开始就期待这本书能够被读者接受,希望能写一本在机场买得到的书。因此,他在选择出版社的过程中,首选排除了出版自己学术著作的剑桥大学出版社,接着在1984年成稿后也没有根据出版经纪人的建议接受“更有档次”的诺顿公司的报价,而是最终选择了出版大众图书很有经验的矮脚鸡出版社。
霍金在创作《时间简史》之前没有科普图书的创作经验,最初使用的语言比较学术化,但是随后在编辑的建议下对全书进行了重写,使之(尽可能)通俗易懂,避免为外行人设置太高的门槛。广为人知的一个例子是,霍金在书中只使用了爱因斯坦质能方程这一个公式。此外,他最初为这本书拟的书名是《从大爆炸到黑洞:时间短史》,但编辑彼德·古查迪把正副书名调换了一下,并且把“短史”(short history)改成了“简史”(brief history),于是有了后来的《时间简史》。现在,各类“简史”层出不穷,已经成为出版界中的一个热门品类。
三、结语
霍金已逝,他创作的科普图书是他留给世界的最好遗产,也为我们研究他的思想和人生提供了一条连续的线索。同时,作为畅销科普图书的代表,霍金的这些作品所展现出的创作思想和方法也可以成为其他科学家创作科普图书的范本。我国科普出版界也可以从对这些作品的选题角度、编辑手法和宜传策略的分析中,找到打造优秀原创科普图书的路径,从而推动我国科普图书出版事业的发展,为建设创新型国家贡献出版人的一份力量。
参考文献:
[1]杨虎.从“霍金热”看科普图书Pl编辑学刊,2003(01):51-55.
[2]唐小燕.《时间简史》如何由滞销变为畅销——兼论事件营销在科普图书营销中的运用[J].出版发行研究,2004(08):57-60.
[3]姚晟.《时间簡史》常销畅销分析[J1新闻研究导刊,2016,7(08):287-288.
[4]刘中侠,史玉民,蒋诗平.“霍金现象”析因及对中国科普的反思[J].科普研究,2007(01):15-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