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
2020-09-10王青青
摘要:对于一个国家而言,其经济发展水平与社会保障水平的高低是息息相关的,经济发展水平是影响社会保障制度完善与否的重要因素,而社会保障水平则在一定层面上反映着经济发展的状况。在市场经济环境中,如何借助社保体系来推动经济的向前发展是当前我们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之一,本文將就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进行深入的分析和探究。
关键词:社会保障制度;经济发展;适应性
众所周知,在国民经济组成体系当中,社会保障制度是非常核心的一项内容,其实建立在经济制度基础之上的一种社会制度。从不同层面来分析社会保障制度,其所具备的功能和价值也会不同:从经济层面来看,社会保障制度在提高人民生活水平,推动社会生产力向前发展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而从社会层面来看,社会保障制度则有助于维护社会的公平性,缩小贫富差距,减少不公平分配情况的发生。近些年,伴随着经济的发展,我国的社会保障制度日渐完善,社会保障制度所覆盖的范围也越来越广泛,社会保障水平与实际经济发展情况也显现出越来越强的协调性。以下是笔者结合自已多年相关工作经验,就此议题提出自己的几点看法和建议。
一、关于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分析
关于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之间的关系,其可以划分为两个层面:首先,社会保障制度的完善程度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着经济环境的发展。一般情况下,社会保障制度越完善,经济环境越稳定,经济发展速度也越快。纵观我国当前市场经济的发展现状,其虽然呈现出整体向好的趋势,但是不同城市、不同地域之间还是存在着非常显著的经济发展不平衡的现象,人与人之间的贫富差距也比较大,而之所以我国的经济环境呈现出稳定的发展态势,其主要原因之一就在于社会保障制度的调节,其通过社会保障制度行使了对市场要素再分配的干预,社会保障制度的杠杆将更多保障性资源倾向了发展比较落后、生活比较贫苦的地区和人民,这就在无形中缓解了贫富差距,为实现经济平稳健康的发展提供了制度保障。其次,经济基础的强弱会对社会保障水平产生至关重要的影响。社会保障水平的提升需要借助两大外力,第一是资金,第二是社会资源。现阶段我国各地区在快速发展经济的同时,社会保障水平也得到了有效提升,社会保障所覆盖的范围越来越广泛,人们所能享受到的社保待遇也越来越高。
二、关于当前我国社会保障水平和经济发展适应性中存在的问题分析
(一)社会保障制度中所面临的人口老龄化问题一直未能得到妥善解决
目前,我国社会保障工作开展过程中所面临的最严峻的问题之一便是人口老龄化,伴随着现代人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医疗水平的不断提升,我国人口平均年龄逐渐递增,越来越庞大的老年群体成为了社保工作中亟待解决的一大难题。越来越严重的人口老龄化趋势对我国当前所实施的养老制度以及医疗保障制度产生着越来越强的威胁,现阶段我国的社会保障水平已经不能很好的满足老龄化社会的发展需求,其在老年群体中投入了太多保障性资源,导致社会保障制度出现了资源失衡的问题,这必然会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到经济发展。
(二)社保水平与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着不协调问题
从理论层面来分析,社会保障制度理应与市场经济发展保持同步,换而言之,社会保障制度只有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社保制度与经济才会朝着健康的方向发展。纵观我国当前社会发展的新形势,全社会中各行各业都处于升级转型的关键阶段,我国市场经济整体趋势都在面临着转型的需求,快速发展的市场经济远远提前于社会保障制度,现阶段的社保制度并不能够完全满足于经济发展的需求,其还需要得到进一步的调整和完善。
(三)最初社保出发点的设定偏差已经影响到经济发展
我国在最开始设立社会保障制度时,其注意力主要集中在一些贫困地区和贫困人口的发展与生存上面,最开始的社会保障制度在目标或者方向的设定上存在着很大的局限性,这就导致在后来很长的一段时间内,社会保障制度并没有发挥出全部价值和功能。社会保障制度在发展性保障方面的欠缺也成为了现在经济发展中的一个阻碍因素,之前的社会保障制度在教育、医疗等基础领域的投入并不是很多,而这些恰恰是关系国计民生、百姓切身利益的核心要素,虽然现在已经充分认识到了发展性保障的重要性,开始将更多的资源投放在发展性保障当中来,但是,却造成了现在人们对于社会保障政策的严重依赖,一遇到问题就想要依靠社保来解决,这大大加剧了社会保障工作的负担。
三、关于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适应性的建议
(一)积极采取措施应对日趋严重的老龄化问题
面临日益严重的老龄化发展趋势,提出两点建议:第一,延长在职人口的退休时间,同时实施退休人员返聘,尽力维持住退休人员和在职人员的比例。员工在职年限越长,社会保障体系中的养老压力就会越小,员工的个人价值也能够得到更好的实现。这无论是对于事业单位、企业还是个人而言都是一种可行性比较强的措施。第二,政府部门可以结合实际情况来调控和筹集养老金。虽然老龄化人口数量的增多,国家需要给予老年人的养老资金就越多。以企业为例,企业可以适当调整在职员工的工资,将调控后多出来的资金转入到养老资金里面来,可以适当缓解一定的压力。此外,相关部门还可以尝试通过发放债券的方式来筹集资金用于养老工作。但是,这种调控和筹集养老金的方式并不具有长远性,其只能够在一段时间内适当缓解压力,却不能够从根源上解决问题。
(二)增加投资比重,调整社保支出比例
社会保障制度所涵盖的范围越来越广泛,所涉及的内容也越来越丰富,国家在进一步增加对社保的投资比重的同时,一定要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确保保障类资金分配比例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适当加大对医疗、教育以及养老等方面的倾斜力度,切实解决广大人民群众的切身问题。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要想全面提高社会保障水平与经济发展的适应性,提高二者之间的匹配度,就必须正视当前社会保障工作和经济发展之间存在的实际问题,寻找到问题存在的根源,制定出切实有效的解决方案。
参考文献:
[1]张浩淼.新业态、新风险与社会保障的适应性改革[J].改革与战略,2019(9):35-40.
[2]张鹏飞,仇雨临.人口老龄化、社会保障支出与中国经济增长率[J].上海经济研究,2019(11):108-119.
作者简介:王青青(1965-),女,汉族,河北承德人,大学本科,高级经济师,社会保险和经济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