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业内部控制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
2020-09-10陈琳
摘要:随着我国市场经济的快速发展,企业面临的竞争日趋激烈,各类风险因素增多。新形势下,企业需要深入探讨生存发展之道,巩固、提升核心竞争力。加强内部控制管理,是帮助企业实现平稳健康发展的一条重要途径,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之一。本文以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性为起点,通过分析企业内部控制管理现状,梳理了企业普遍存在的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科学、有效工作力量配置不充分、内部控制监督和评价体系不完善等问题,并从我国有关法制发展进程、公司治理结构、企业生存周期、企业文化建设等内外因素分析问题形成的原因。接下来,本文针对相关问题,围绕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提出了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完善风险防范体系、规范内控执行的政策与步骤、加强信息与沟通并强化内部监督、重视企业文化建设等对策建议,以期为企业及内控工作者完善相关工作,帮助企业提高自身管理水平提供参考借鉴。
关键词: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对策建议
一、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性
(一)内部控制的概念
内部控制是一个为了实现控制目标的动态过程,由企业董事会、监事会、经理层和全体员工共同实施;内部控制的目标是合理保证企业经营管理合法合规、资产安全、财务报告及相关信息真实完整,从而提高经营效率和效果,保障企业实现发展战略的目标;企业建立与实施有效的内部控制,应当包括内部环境、风险评估、控制活动、信息与沟通、内部监督五要素。
(二)企业加强内部控制的重要意义
近年来,我国市场经济飞速发展,各类企业大量涌现。企业的生存、发展,面临着各种各样的问题。有的问题受经济环境、人文意识等宏观因素影响而具有普遍性;有的问题则因行业不同、发展阶段不同、管理者风格不同而个体差异较为明显。但对于企业来说,有效的内部控制都成为企业预防、抵抗风险的一道屏障,能够发现并预防企业运营中可能出现的风险,制约利益相关者的行为,保证经营的合法合规;能够在购买、保管、使用等各个环节加强对资产的控制,从而保障企业资产的安全;能够帮助预算顺利执行,及时发现问题、查找原因、实施整改,保证企业经营的效果和效率。
二、企业内部控制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管理层内部控制意识薄弱
企业的控制环境和整体基调受企业管理层的直接影响。有些管理者重创收、轻内控,对企业经营缺乏深入思考,认为企业的生存、发展受宏观经济、业务模式、销售渠道等多方面影响,但是与内部控制无关,甚至认为内控束手束脚、拖慢流程、影响企业快速反应,不利于企业经济利益增长。管理者内部控制意识薄弱必定造成公司员工对内部控制更为忽视,导致有关内控的制度执行停留在颁布环节,实施浮于表面、流于形式,最终失效。
(二)企业内部控制制度设计不科学
健全完善的内部控制制度是开展内控工作的前提。内控工作中的风险评估、控制活动和沟通、监督等各环节的制度不完善,都会影响内控效果。当前,我国有的企业在内控制度设计方面,忽视企业实际情况,不考虑企业间组织架构、管理风格、人员素质及运营流程上的差异,直接照搬他人经验;有的企业以“术业有专攻”为借口,将内控职责全部推诿至财务部门或者内审部门;有的企业以“全方位、无死角”为口号,在制度上实行“所有事项全流程审批”。这样脱离实际的内部控制制度,一经实施很快就会为人诟病,对内控工作开展造成极大的负面影响。
(三)有效工作力量配置不充分
为了企业的生存发展,管理者必须对经营过程中的风险进行有效评估和积极管理,从而将风险维持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在这过程中,管理者首先要识别和分析会对企业产生负面影响的风险,并以此作为管理风险的基础。目前在大多数企业的部门设置和职责分配中,财务部门都承担了大量的内部控制职责。这就对财务从业者的能力素养有较高的要求。对财务人员来说,会计核算占用了大量的时间和精力,内控知识受训较少,很难做到立足核算、深入业务,积极有效地识别风险。风险识别不出来,便无法制定有效的内控制度,企业就会暴露在各类风险之中。
(四)内部控制的监督和评价体系不完善
企业的经营环境不断变化,面临的风险亦不断衍生。因此,企业必须通过监督来判定内部控制系统是否在持续有效地应对风险。运用“KPI”考核部门、员工是一定规模以上企业通行的办法,但鲜见能将内部控制转化为相应量化指标;有的企业则是有内控制度,但缺乏对制度执行情况的日常监督和定期检查。这将导致企业的内部控制监督力度薄弱,对内控系统的有效性评价无法量化,持续性难以评判,最终形成企业对部门、对员工执行内控制度情况的绩效考核流于表面,有失客观、合理、公正的局面。
三、企業内部控制存在问题的原因
(一)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法制建设起步晚
相比美国在1936年即对内部控制的重要性进行了表述,我国直至1996年,才在注册会计师协会发布的《独立审计具体准则第9号——内部控制与审计风险》首次提出内部控制的概念。2008年5月,财政部等五部委联合发布了适用于我国境内设立的大中型企业的《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2010年4月,财政部等五部委又发布了《企业内部控制配套指引》。《企业内部控制基本规范》及其配套指引,一同构建了中国企业内部控制规范体系。但是,跟世界一些发达国家或地区相比,我国企业内部控制法制建设仍然较为滞后。比如,有关法律制度的层级比较低,企业内部控制违规责任追究的范围、标准、责任认定、处罚措施等也不够清晰、明确。
(二)法人治理结构不完善
我国市场经济的一个重要特点是国有企业众多。国有企业当中的国有股权,系由政府代表全体人民行使所有者的权利。政府一般通过国有资产监督管理机构任命企业负责人,而不会也不可能像普通股东一样直接管理和监督企业。这种管理模式容易导致权力受到的监督不充分。此外,国有企业的董事会主席、总经理、监事会主席往往都是该企业党组成员或党委委员,都在“一个班子”里共事。这种安排尽管符合国情,有其合理、有利的一面,但难免会削弱公司不同权力之间的相互制衡。民营企业中能实现“三权分立”的企业占比更小,不少企业都是董事会和经理层权力重叠,董事长身兼总经理的情况在民营企业乃至上市民营公司中都不鲜见。
(三)我国民营中小企业存活周期短
近十年,企业的发展、演化进程出现了很多新变化,“行业风口”层出不穷,中小企业表现活跃。根据工信部统计,截止到2018年底,我国中小企业已超过3000万家,个体工商户超过7000万户。但是,中小企业对于风险的抵抗能力相对较低,我国的中小企业更是如此。美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大约8年,日本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大约12年,而我国中小企业的平均寿命大约只有3年。企业设立之初,其管理者忙于解决资金、市场、人员等经营问题。等其积累了一定管理经验开始意识到内控的重要性时,企业可能已经开始走上了消亡的道路。这在客观上减少了企业内控生存、发展的土壤。
(四)企业文化建设滞后
企业文化是企业重要的软实力。从内部控制五要素理论看,内部环境是企业实施内部控制的基础,包括治理结构、机构设置及权责分配、内部审计、人力资源政策等,企业文化也是内部环境的一个重要方面。而且,企业的诚信和道德观是构成内部环境的基本因素,影响着对其他要素的设计、管理和监督。如果企业成功营造出强大的道德氛围,建立一套强有力的行为规范并加强督促检查使得人人遵守,那么所有的利益相关者均会认可内部控制规范的核心价值并在行为中予以贯彻。反之,若企业文化建设滞后,“利己主义”盛行,就会“劣币驱逐良币”,使得诚信反而变成“非主流”,内控制度也难以被认可。我国企业由于发展阶段等方面原因,对企业文化建设普遍重视不够,措施不多,效果不明显,一定程度影响了企业内控制度的构建和实施。
四、完善企业内部控制的对策建议
(一)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
健全企业法人治理结构,首先要力争实现董事会成员与运营管理者分设,明确董事会、监事会和经理层的工作职责与权限,使三者权力分离,并健全互相监督约束机制。国有企业应当引入专业能力强的管理者和独立董事、监事,进一步保障董事会依法履职,赋予经理层相应的执行权力,发挥监事会作用,“三重一大”等重要事项应在领导班子会议集体讨论决策,与会人员发表个人意见及建议的权利应当得到保障,以坚决杜绝“一把手”一个人说了算、公司制约机制形同虚设的情况。一定规模以上的民营企业,也应采取“三权分立”的公司治理模式,建立健全规范的会议、决策、授权等方面制度,避免权力过于集中于实际控制人,依法保护中小股东利益。所有企业均应当根据自身的实际发展需要,科学设置职能部门,落实内部控制执行中各部门应承担的职责,明确各岗位的权、责、利及互相关系。
(二)完善风险防范体系
风险防范是企业发展的永恒话题。风险必须保持在企业可承受的范围之内,建立健全风险防范体系的目的也在于此。完善风险防范体系,首先要做好风险识别。合格的管理者会从企业层面和作业层面来考察可能对公司产生不利影响的事项,并结合内、外部因素对各层面问题做充分考虑。识别了风险后,管理者需要从重要性和可能性的角度展开分析现有风险,以决定企业在风险防范中的资源配置。对企业不会产生重大影响且低概率的风险,通常无须过多关注。而那些发生概率高且影响大的风险,则需要企业予以特别关注。比如,快消零售行业企业应重点关注“库存管理”“发出商品与收入实现的配比”等,制造企业应重点关注“标准与实际生产成本差异”等,金融公司则应重点关注“客户信用等级”。具备条件的企业应成立独立的风控部门统筹企业风险防范工作。不具备条件成立单独风控部门的企业,可由现有的职能部门,如财务、内审、合规等承担风险管控日常工作,遇到重大风险时可成立临时的风险统筹小组应对突发事件。企业应从现有人员中挑选具有专业知识和能力的人员或者聘请专业中介机构梳理现有风险管理制度,明确企业管理层对风险管理负有的责任。此外,企业应保护全体人员的主观能动性,鼓励发现风险、提出建议,并落实到奖惩上,以促使整个企业的风险防范意识和能力不断提升。
(三)规范需要执行的政策与步骤
识别风险后,接下来就需要控制风险。内部控制模型包括“控制活动”要素,即:人员需要执行的政策和步骤。规范控制活动能够有效保证管理层设定的风险管理措施得到贯彻执行。它可以从事前预防、事中检查、事后纠正三方面考虑。必要时,亦可采取指向控制的措施。规范控制活动的具体方法主要包括:每项交易都有适当的授权且授权有章可循;授权、簿记、资产监管、定期核对的职责要做好分离,授权的人及核对的人不能记录,记录的人不能监管;做好资产和记录的实际保管,比如使用防火保险柜进行保管、运用远程控制摄像头进行安保、设置服务器备用站对重要记录进行备份等;使用OA、钉钉等电子审批流程,并加强密钥管理;做好文檔记录,如涉及重大决议、人事任免的文档,应请与会人员签字确认;强制休假、定期轮岗或转岗,让与会计记录无关的人员进行银行对账;雇佣员工时应注重品德与能力的双重考察等等。
(四)加强信息沟通并强化内部监督
企业需要来自各个方面、各个层级的信息以满足内部控制的要求。而且,信息越及时、准确,对企业帮助越大。企业内部的沟通,应确保信息的双向流通:一方面,有关内控信息能从上往下顺畅传递;另一方面,除了正常的报告渠道之外,最好还有一套员工匿名举报制度,以保证信息能够从下往上反映。在企业外部也可以进行有效的信息沟通,客户、供应商、银行、监管机构等都可能给企业提供有益而重要的信息。此外,管理层需要通过监督来判断内部控制系统是否持续有效。有条件的企业可设立审计委员会。审计委员会应严格履行其审查企业内部控制制度,监督内部控制的有效实施和评价内部控制实施情况的职能。企业则应从选聘、履职和问题追责等方面全方位支持并保障审计委员会履行职责。企业还应重视对内部审计人员的培训,不断提升他们的专业能力,以使审计专门机构和人员更好地为企业生产经营和管理提供全方位、全过程的监督及评价。
(五)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优秀的企业文化往往能够带来符合道德规范的行为和管理诚信。企业文化不仅包含道德和行为的标准,还包含了如何将它们传递给员工并在实践中强化。内控制度靠人执行,如果一味强推,则效果难以保障甚至可能适得其反。只有通过企业文化建设将内控理念深入人心,让内控成为自觉行为,才能使组织中的每一分子对违背内控制度的行为进行天然抵制。企业最高管理者的重视与以身作则是开展企业文化建设的重要基础,人力资源政策和措施则是企业文化建设不可或缺的载体。优秀的企业能够在雇佣、指导、培训、评价、奖惩等活动中,将企业的诚信度、道德标准和对岗位的技能与知识要求传递给员工,使企业文化更有生命力,从而使企业相关方面包括内部控制方面从中受益。
五、结束语
由上可见,当前我国企业内部控制的发展进程中还存在这样或那样的问题,企业管理人员应当充分认识内部控制工作的重要性,深入分析形成问题的内、外因,根据企业实际情况多方位、多层次地改进不足,确保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完善、措施落到实处。企业在内部控制上所付出的努力,也将与其他企业管理举措一道,构成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帮助企业实现顺利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凤夙.财务报告、规划、绩效与控制[M].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8(2):490-498.
[2]黄超.关于如何加强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的思考[J].中国商论,2019(16):148-149.
[3]郑妍.企业内部控制若干问题研究[J].现代营销(信息版),2019(09):132.
[4]郑敏.企业内部控制制度建设存在的问题及完善措施[J].中国商论,2019(16):140-141.
[5]张艳.浅议国有企业内部控制现状及优化对策[J].中国商论,2019(16):158-159.
作者简介:
陈琳,沣邦融资租赁(上海)有限公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