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健身运动助力校园“阳光体育”的发展研究
2020-09-10安鹏
安鹏
摘要:我国为加强国民身体素质,开展了阳光体育运动,是我国国民素质提升的重要发展战略。高校健身运动是校园阳光体育的一部分,目前存在着课程单一、学生缺乏主动性等,本文针对存在的问题,结合高校健身运动就校园阳光体育的发展路径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要求高校积极开展体育运动精神的宣传工作,加大投资力度,深化课程改革,建立完善的监管制度,对新形势下校园阳光体育发展有着重要意义。
关键词:高校;健身运动;助力校园
“德智体美劳”是整个教育乃至全社会对国民的要求,但是很长一段时间内,我国太重视发展学生的文化知识教育,忽略了对学生其他方面的教育。尤其是体育课,很多时候是被其他科目的老师占用或者用来自习,高校的体育课更是形同虚设。这无疑减少了高校学生锻炼的机会,所以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普遍较差。“阳光体育”始于2006年12月,是国家体育总局联合教育部和共青团提出的一项助力校园体育的项目工程,目的在于提升中国学生的体育素质,培养中国学生良好的体育习惯,让学生走出教室,走在阳光下,坚持每天锻炼。
一、高校中现代体育项目现状
(一)存在较强的竞争性和目的性
高校中所涉及的体育项目一般具有很强的竞争性和目的性,一般来说,高校每周會给学生安排一到两节的体育课,虽然体育课的内容可以由学生自选,但是学生在上课时还是存在一些局限性。并且,学生体育课成绩的好坏,通常是会通过一场比赛或者一次表演来决定的,这就导致学生在上课时会有一种竞争压力,而且甚至有些学生为了获得学分只会完成老师交代的一些体育项目,而不会主动学习其他的体育运动。
(二)课程单一,且没有将健康放在第一位
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的要求也在不断的提高。在我国,只有很少的一部分的高校毕业生在毕业后会选择继续深造学习,绝大部分会进入社会,选择一份工作。可是当高校毕业生走出校门、走入社会后,他们所接触的生活环境和社会环境都有了很大的变化,这就要求学生能尽快适应环境。高校毕业生,本身已经接受了很长时间的高等教育,都有着很强的责任心和上进心。他们在进入到新的工作环境后,一般会全身心投入到工作中去,但是,新环境带来的工作压力和强度是学校生活所不能比的,并且他们在学生时期疏于锻炼,体育课程又很单一,没有养成很好的身体素质,久而久之,新入职大学生的身体健康就会出现一些状况,从而影响工作进度。
(三)高校健身运动助力“阳光体育”发展存在制约瓶颈
高校要想开展体育运动,首先就要考虑场地、器材和设施等,这些是必要的条件,也是决定性的条件。近年来,随着国家对阳光体育运动的宣传,部分高校也逐渐加入健身运动的行列中。但是,由于高校属于非营利性组织,这就导致发展体育健身运动受到一定的制约。高校对体育投入的经费少,使得学校很难置办大量的体育设施和器材;高校占地面积小,使得学校不能建设足够大的体育场地。这些制约因素无疑使得高校健身运动的开展变得举步维艰。
二、高校健身运动和“阳光体育”运动的关系
(一)两者之间存在的联系
“阳光体育”运动是要求花费3年的时间,使85%以上的学校可以按照《学生体质健康标准》进行全面的实施,要求学生每天都能自觉进行一小时的锻炼,从而掌握两项以上的日常体育技能,养成良好的锻炼习惯,切实提高身体的健康水平。这其实是与高校提倡学生参加健身运动相吻合的。此外,阳光体育运动又是在高校健身运动上进行了具体化的延续,成为健身运动开展的重点。其实高校健身运动和阳光体育运动两者都是以提高学生的身体素质为最终目的的,两者是相辅相成的。
(二)两者之间存在的区别
阳光体育运动是一项大型的体育运动,它面向的主要是全国各个年级的在校学生,具有群众性的特点。而高校健身运动则主要的是以在校大学生为主体,更偏重于青年人的身体健康,由此可见,两者的面向对象是有一些差别的。
阳光体育健身计划旨在服务于全国的在校生,所以具有更深远、更宏观、更长久的发展意义,同时也体现了国家对全民身体健康素质的重视。高校健身运动计划,则是更注重于对即将步入社会的大学生身体健康的培养。高校健身运动是从属于阳光体育健身运动的,是阳光体育项目中的一小部分。与阳光体育健身运动相比,高校健身运动无论是从活动项目还是从参与对象上都具有一定的局限性。
三、提倡高校学生健身运动,助力“阳光体育”运动发展的路径
(一)加强学生体育意识的培养,塑造良好的体育运动氛围
良好的校园体育文化氛围是阳光教育运动成功的关键,需要学校加强体育文化教育,培养学生体育意识。因为体育运动不只能够强健体魄,还可以提升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感,增强团队协作意识,增强学生的自信心和拼搏精神,有助于培养大学生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为此,学校相关部门要采取相应的措施。对于宣传部门而言,要大力宣传健身运动的重要性,借助学校互联网平台或者粘贴海报等形式,强化学生对体育运动的认知。对于体育教师可以通过微信群等方式组建健身锻炼团队,在运动过程中互相监督互相鼓励,结合自身实际情况保质保量的完成健身活动。另外,学校负责饮食的教师可以帮助学生制定健康食谱,为学生提供合理的膳食搭配,从日常摄入的食材着手,为学生的合理饮食习惯保驾护航。通过学校宣传、饮食以及健身等部门的通力合作,能够激发学生开展健身运动的兴趣,通过同学和老师的监督,为学生实现科学健康的体育运动保驾护航。
(二)改革体育师资队伍的培养目标
目前高校大学生参与的健身运动项目种类繁多,形式多样,对体育任课教师的要求也越来越高。高校健身运动不同于体育运动项目,有着严格的比赛规则和章程,健身运动的核心目的是健身,而非竞技。健身运动不需要体育教师在某项体育运动中十分突出,而是对于所有的运动项目能够进行指导和传授工作。因为,健身运动的特点对于教师能力的要求,无须像传统体育运动项目一样,进行战术和技术的讲解。另外健身运动对于地点和时间要求较低,教师在日常教学过程中,更多的是指导学生如何正确的锻炼和健身,教学性质不同。
目前,高校体育教师数量较少,在日常课程教学过程中可以通过协调课程实现教师资源的最优配置。但是在开展健身运动时,体育教师的数量少,无法满足学生进行健身运动的需要。并且体育教师对于一些新兴的健身运动疏于了解,仍然采用一些传统的教学方式和手段开展健身活动的教学。这就需要学校加强教师队伍的建设,一方面,综合利用本地高校的教学资源,整合当地教学资源,开展教师培训。这样不仅能够提升教师教育技能,还能够满足学生对于不同健身运动的需求。另一方面,加强学校之间的协作,能够形成优势互补,提升教学资源利用率。通过培训,教师不仅在教学方式方法上有所提升,还能够在培训过程中,借助各校优势,形成一套全新的健身运动方式,进而推广至全国,提升青少年身体素质,对培养青少年健康心理有着重要作用
(三)建立有效的监督管理机制
阳光体育运动已经在国内发展了一段时间,我国高校大学生的身体素质明显得到提升,但是在实际工作过程中还有一些问题需要完善。例如:个别教育部门形式主义严重、部門间协作效率低的现象,这就需要高校制定有效的监管机制,保障高校健身运动的有序开展。另外,针对高校健身运动的课程设置和活动效果,应建立完善的评价机制,通过课程效果进而优化课程内容。此外,还应对高校各部门的职责进行明确,以便于高校健身运动能够规范化、制度化,对于需要成立相应组织的可以提出申请,相关部门进行审批即可,确保组织的合规性。
(四)加强体质健康监测,指导科学健身
为助力校园阳光体育运动,高校开展的健身运动应依托于《国家学生体质健康标准》,并且在大学生新生入学期间,学校要组织全体师生开展体质健康测试,为每一个学生身体素质情况建立相应的档案,并且要求学校全体员工,开展每年一次的健康检查活动,对学生进行年度身体状况的检测能够适时地给学生提一些合理化建议,引导学生加强健身运动,提升体能。另外,学校可以将学生健康状况与成绩单相关联,定期将学生健康情况上传到学校平台上,通过大数据平台对数据进行分析和处理,能够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开展相应的教学内容,使课程内容与实际情况完美匹配,预防理论与实际偏离。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开展校外健身活动,通过改变运动场景,使健身锻炼不再枯燥,调动起学生参加健身运动的热情。
(五)有利于青少年身心健康的培养
高校健身运动往往具有简单易学、动作轻柔的特点,并且对于场地和器械要求较低,深受广大学生的喜爱。青少年积极参与健身活动能够有效的调节心理情绪,释放消极情绪。另外,健身运动有着强检身体、增强免疫力、防治疾病、延缓衰老的功效,积极参与健身活动能够有效促进青少年身心健康。阳光体育运动作为全国性质的体育教育政策,学校应该积极开展阳光体育运动,结合各校实际情况选取一些不受环境、气候和场地设施限制的健身运动,使阳光体育运动能够顺利进行。同时,结合高校大学生特点,选取花费时间短、体力消耗适中的健身项目,进而覆盖全校,使其能够覆盖全体青少年。
除此之外,阳光教育的推广不是为了培养形式上的体育达标者,而是培养青少年健康的体育锻炼习惯。可以将中华民族传统文化与健身运动相结合,选取太极拳、五禽戏等传统的强身健体的项目,能够进一步推广中华民族传统文化,并且更好的服务高校健身活动。虽然现阶段传统保健体育的练习人多是中老年人,但是青少年作为祖国的未来,应该承担起历史文化的传承任务,高校应积极推广传统建身项目,对中国传统文化的传播和发展有着重要作用。
四、结语
总而言之,高校健身运动与校园阳光体育运动是相辅相成的,高校应该大力宣传健身运动的重要意义,积极引导学生参与到高校健身运动和阳光体育运动中来,为提升高校学生的身体素质,营造良好的体育锻炼氛围。另外,高校各部门之间统筹协作,完善监管制度,使健身运动更加的规范化和制度化,再借助大数据平台对学生的考评数据进行分析,提出合理化建议,优化教学内容。除此之外,学校还要加强经费投入,增加锻炼场地,为高校体育文化氛围的营造奠定基础。
参考文献:
[1]陈正江.健美健身运动对高校大学生身心健康的促进研究[J].文体用品与科技,2020(7):177–178.
[2]苗耀祥,魏航.健身运动处方教学对高校体育教学的作用[J].当代体育科技,2020,10(9):158,160.
[3]蒋晓丹.现代信息技术在高校健身健美教学中的运用——评《健身健美运动教程》[J].高教探索,2020(1):137.
[4]李茜.高校健身操教学对全民健身运动发展的促进作用探究[J].山西青年,2020(6):185–186.
[5]彭效华,曾华.全民健身运动在高校的普及与发展[J].南北桥,2020(4):136.
[6]张晨.西安高校学生参与全民健身运动的现状调查[J].拳击与格斗,2020(2):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