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小学书法教学中的运用
2020-09-10黄显琴
黄显琴
摘要:书法文化是我国从古至今的瑰宝,它以汉字为载体承载着我国上下五千年的历史文化,也是目前为止流传最久远且文化内涵最丰富的传统文化主要表现形式之一。在小学时期开展书法课程能够使学生从低学龄开始逐步了解书法艺术内涵,在此基础上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使学生能够在艺术氛围的熏陶中掌握线条艺术的表现方式,从而在日复一日的练习中逐渐领略书法艺术的韵味与精华。
关键词:现代化信息技术;小学书法;应用策略
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应用逐步延伸至教学领域,使教学内容变得灵活且生动,书法教师可以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小学书法的各个教学环节中,一方面能够激发学生对于书法知识的学习兴趣,另一方面能够帮助教师将书本中的单一知识内容转变为多元知识内容。教师可以将现代化信息技术应用于课前备课中,整理教学资料制作教学课件,也可以将多媒体技术运用到课堂教学活动中以此来活跃课堂氛围,另外教师应注重学生的实践活动从而使学生能够逐渐掌握书法技能。
一、课前:制作教学课件,激发学习兴趣
书法教学过程本身具有枯燥的特性,使学生很难提起学习书法的兴趣,因此教师应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较强的灵活性与可兼容性,以制作课件的形式进行备课,例如:笔者在准备书法中“长横的写法”教学内容时,将教学活动分为课堂导入、课堂讲解以及课堂实践活动三部分,与此同时笔者将三个环节分别体现在演示文稿中,以此使学生能够直观理解课堂教学内容从而激发书法学习兴趣。比如首先笔者以“永字八法”作为课堂导入内容,在演示文稿中将“永”字以动画的形式拆分为点、横、竖、撇、捺、钩、折、提八个基本笔画,学生在简单了解后笔者将长横这一基本笔画展现在屏幕上,引导学生认识笔画的书写顺序。其次笔者结合课件为学生说明长横的书写要领,起笔时候需顿笔、中间运笔稍向上、顿笔回锋来收笔,与此同时中间稍细最好。最后笔者运用网络搜寻到关于长横的书写示例,引导学生根據所学内容判断例图中书写的准确性。教师以此确定授课流程从而以多样化的教学内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以此为前提条件激发学生参与书法实践活动的兴趣。
二、课中:多媒体促教学,活跃课堂氛围
教师对照课本讲解书法教学内容虽能够使学生领会教师的授课思路,但却不利于营造活跃的课堂氛围,而书法课堂具有较强的艺术气息,活跃的课堂氛围能够充分挖掘学生的学习潜能,因此教师应积极运用多媒体进行书法教学活动,例如:笔者在带领学生学习《竖的写法》这一课程内容时首先运用多媒体为学生创造导学情景,以播放动画小故事的方式将学生引入教学活动中,学生在解读与书法家经历相关的小故事时对其中的趣味性事物产生极大好奇心,从而使课堂氛围逐渐活跃起来,其次在学生渐入听课状态后笔者开始进入课程主要讲解过程,笔者将“竖”这一笔画图像展示出来的同时将竖着的拐杖漫画也展示出来,使学生能够通过对比观察“竖”这一笔画的特征,随后笔者将竖的写法运用生动的动画表现出来。最后笔者结合课件上的内容一边讲解一边为学生做二次演示,学生结合对动画的印象再跟随笔者的讲解逐渐熟悉“竖”的写法。教师以此为学生营造良好的书法学习氛围,使学生能够在轻松的学习环境中充分挖掘操作潜能,从而有效掌握书法教学内容。
三、课后:课后有效巩固,强化实践能力
课上讲解只能帮助学生理解书法教学的内容,而不能使学生灵活运用书法知识进行书写,因此教师可以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的导向性作用带领学生进行课后复习环节,从而使学生在实践的过程中逐渐增强书写能力,例如:为了使学生能够积极投入到书法课后复习环节,笔者除了要求学生完成练习作业还建议学生运用网络搜寻名师教学视频,通过观看视频再次进行系统化的学习从而使其能够深化课上所学知识,在完成实践作业的基础上强化书法基础知识,从而达到有效巩固所学内容的目的。再例如:笔者要求学生将课后实践作业的成果展示在班级的家长沟通群中,一方面学生能够以此来督促自身投入课后复习中并按部就班进行实践操作,另一方面笔者能够从家长上传的作业成果中发现学生在书法练习时的问题,以此能够帮助笔者及时总结问题并寻找方法解决问题,从而缩短了验收学生学习成果的时间并提高小学书法的教学效率。以此教师引导学生运用现代化信息技术开展课后复习工作,使学生能够有效掌握相关书法知识并增强实际书写能力。
综上所述,教师应将现代化信息技术运用到小学书法教学的各个环节中,使其在不同阶段发挥不同效用,以课前帮助教师备课为基础,以在课中活跃课堂氛围为基本教学目标,以课后帮助学生巩固所学知识并强化实践能力为最终教学目标,使现代化信息技术在小学书法教学过程中充分发挥效能。
参考文献:
【1】孙大星.新课程背景下小学写字教学研究述评[J].基础教育,2012(3):36-43.
【2】李逸峰.当前中小学书法教育:问题与对策[J].课程·教材·教法,2013(06):123-127.
【3】王敬敏.小学写字教学现状与问题调查分析[J].语文教学通讯·D刊(学术刊),2014(08):23-26.